張欣純
[摘要]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審美能力不斷變化和提高。我國是一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更注重本民族歷史與文化傳承。如何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符合大部分人對音樂的審美情趣,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喜愛,中國民族聲樂在原有的基礎上接受許多新的理念,使民族聲樂走上了傳承、繼承、創新、發展的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民族聲樂;繼承;多元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150-02
當下公眾的審美需求更趨于多元化發展態勢。中國的民族聲樂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具有多樣表現形式、多種歌唱方法、多種表現風格的特點,其藝術魅力正吸引著更多公眾的關注和喜愛。同時民族聲樂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熱潮的影響下,其唱法和表現形式也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著許多新的變化,使民族聲樂在傳承的基礎上走上更加多元的發展道路。[1]
一、適應大眾審美需求
中國民族聲樂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趨于多樣表現形式、多種方法、多方向發展。如今人民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姿多彩,電子產品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種電視劇和游戲更是深受廣大青年喜愛,年輕人似乎更熱衷于把時間花費在刷一部又一部的電視劇,或者永遠也玩不膩的游戲中去,因此相對來說有些枯燥乏味的民族聲樂更是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在這種情況下,民族聲樂文化更是需要迎合大眾的審美,融合時代要素的精髓,豐富聲樂唱法的形式和內容,使其在具有獨特魅力的同時能夠同時滿足大眾的訴求,讓更多的人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欣賞,使審美需求不斷提高。
二、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具體表現
中國民族聲樂歷史悠長,來源于戲曲與說唱,隨著歷史與社會的發展,民族聲樂不斷創新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形式,以學院派、原生態、民通、美通等多樣更能使廣大民眾所喜愛。[2]
(一)學院派
在音樂學院以金鐵林、方瓊、鄒文琴、常留柱等民族聲樂教育家不懈努力下,培養出一大批如今活躍在中國舞臺上的民族聲樂歌唱家,他們在傳統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下借鑒了美聲、戲曲的發聲方法,使民族聲樂既不失民族特點又拓寬音域,更彰顯民族聲樂的魅力,彌補了民族唱法上的不足,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聽到的“學院派”的演唱方法。以吳碧霞為代表,她不僅民族唱得好,還勇敢地突破了“民族”和“美聲”不可逾越的界限,并以美聲在國際頂級比賽中獲得獎項,在聲樂界被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多次成功舉辦個人音樂會,半場民族半場美聲,這如沒有很強的聲樂功底是很難完成的。
學院派教學保留了民族聲樂的原始特征后,借鑒了一些西方的科學唱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來自湖南的湘妹子雷佳。她的歌聲完美結合了民族和美聲的優勢,融合了戲劇,民族和美聲的特色,形成了大氣優美的歌唱風格,打破了傳統民歌的風格。她清晰純凈的音質又極具張力和穿透力,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中國的聲音。
雷佳演唱的每一部作品都會用最貼切的唱法來演繹,并不拘泥于一種唱法。例如早期雷佳參加青歌賽時的獲獎曲目《蘆花》,干凈清澈的嗓音,及極佳的表現力讓人為之沉醉,正是這種演繹風格讓她在眾多優秀的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冠。雷佳在2008年參與“奧運火炬接力”,她作為奧運國禮《中華五十六民族之歌》的主唱,將此唱片饋贈給來北京參加奧運會的列國元首。在東方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由雷佳演唱的《板藍花兒開》第一部分,雷佳選擇了用民通唱法演唱,沒有太多的技巧性,只是發自內心的輕聲訴說,聲音像山澗溪水一般緩緩流淌,讓聽眾仿佛置身山間田野,清風拂面,花開心間。第二部分她選擇了適合她音色的民族唱法,在她完美的演繹下,這首歌就像是為她“量身定做”一般。在雷佳的博士畢業演唱會中,她選擇了多首藝術歌曲,中外歌劇選段和創作歌曲,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著名作品,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切換自如,不僅充分地展現了雷佳高超的演唱水準,也讓觀眾們欣賞到了一場完美的“教科書級”視聽盛宴。[3]
(二)原生態
“原生態”一詞最早是來自于自然科學。原生態唱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是客觀存在。它最初起源于我國的極少數人,但它的傳播卻非常普遍。前些年曾多次成為央視青年歌手大賽的亮點,深受觀眾喜愛。有人說它的發聲原則是來自新生嬰兒的哭泣,嬰兒的啼哭大概是人類發出的聲音中最為原始的聲音了。原生態唱法的出現也正意味著人們渴望追求這種本真的,沒有受到任何雜質污染的聲音。
關于原生態唱法,聲樂圈內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原生態唱法是指五十六個民族各自所具有的獨特的歌聲。具體而言,這是一種由當地人共同創作并由當地人運用當地語言演唱的歌曲。有人認為“原生態”民歌是沒有像學院派那樣系統地研究發聲方法,而是用地方語言和本嗓演唱的民歌,認為真正的原生態不是舞臺的制作。我認為原生態唱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原始的本能,在勞動的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中,在歡樂或沮喪中的一種本能的情感表達。
近些年“原生態”民族歌唱方法的興起,恰恰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心理相吻合。同樣的,原生態唱法也進行了一些改變。一些原生態唱法的歌唱家在演唱時,保留原有的演唱方法,加上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聲音更具藝術性和表現力。西藏歌手才旦卓瑪是原生態與科學相結合的成功典范。原生態唱法必將在我們國家聲樂的未來以及世界聲樂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民族與通俗
近年來,“民通”一詞比較流行,這種唱法不屬于美聲、民族、通俗三種中的任意一種,這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新的演唱方式。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借鑒通俗唱法的特點,使歌曲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又帶有時代氣息,情感的處理也會更加富有層次感。雖然聲樂界對此唱法也存在著一些異議,但從發展的情況來看,這種唱法有著雅俗共賞的效果,得到了大眾的喜愛。
說到民通唱法,不得不提的一位歌唱家就是譚晶,她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唱民歌出身,在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她學習、大膽探索,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大眾,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曾被稱為“自然之聲”,表現出她純正純潔的聲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譚晶在《歌手》第二期競演中的演唱曲目《九兒》。《九兒》原版是影視劇《紅高粱》的主題曲,在《歌手》中譚晶將這首歌曲進行改編,加入了嗩吶的Solo,又十分大膽地融入了搖滾的元素,給觀眾帶來聽覺上的沖擊。近兩年,譚晶已經完全轉型為通俗唱法,這也說明“民通唱法”在聲樂界已經有了一隅之地,也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喜愛。
(四)民族與美聲
在以往的聲樂教學中,美聲與民族往往是相互分離的,演唱方法與學生訓練目標也不盡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內容和演唱方式趨于單一化,學習美聲演唱的學生通常只會唱外國歌劇、詠嘆調等。他們不會唱民歌,學習民歌的學生也不會唱美聲歌曲。
吳碧霞演唱的《苗嶺的早晨》,取材于苗族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無疑是一首民族唱法的作品,但是歌曲中運用到大量的花腔去模仿山中的鳥叫和清晨熱鬧的勞作場面。眾所周知,花腔屬于美聲唱法,而這首作品將花腔唱法運用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歌中去,將苗嶺特色和美聲花腔完美融合,是極具代表性的聲樂作品。
(五)民族與戲曲
雖然從廣義上講,戲曲是屬于民歌范疇的,但是目前一般情況下所說的民歌是不包括戲曲的,而是指具有民族風格的地方歌曲及創作歌曲。將戲曲元素融入到民歌中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戲歌。
首次將戲曲與民歌融合到一起的京劇唱腔歌曲《故鄉是北京》,運用到了京劇慢板、京劇搖板等,還融合了京劇唱腔以及京韻大鼓的音調,歌曲韻味十足,?給人一種悠揚激越的感覺。還有大家所熟悉的京歌《梨花頌》,既是戲又是歌,好聽又易于上口,深受廣大聽眾喜愛。近日在央視戲曲頻道《角兒來了》欄目中唱響的《此生最愛是梨園》是一首粵劇唱腔歌曲,這是一首用現代視角來解讀傳統戲曲的作品,打破了傳統曲牌的結構,詞句運用自由輕靈,語言、音樂、器樂的運用,具有濃郁的嶺南風味,煥發著婉轉醉人的魅力。[4]
結語
歌唱家們的成功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傳承民族文化,看待新事物,多元化的唱法是新世紀音樂文化發展的產物。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緊隨著國際的音樂發展趨勢,適合我國聽眾審美。在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的基礎上,發展我們的民族聲樂,在現有的民歌、原生態民歌、呈現出民族和美聲唱法的相互交融,民族和通俗唱法的融合,使民族唱法有新型演唱形式,為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使其在傳承、繼承的基礎上向創新的方向發展,使多元化的聲樂唱法的得到更多的展示機會,讓聲樂藝術永遠具有無限的青春活力。而對于民族聲樂的演唱,我們還要從多個角度去探索它,發掘它,使它永葆活力,讓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永遠屹立于世界的藝術舞臺。
注釋:
[1]金鐵霖.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新階段[J].樂府新聲,2011(04):5—8.
[2]金鐵霖.中國聲樂的發展與未來——繼承、借鑒、發展、創新[J].人民音樂,2013(11):51—53.
[3]胡郁青.論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J].中國音樂,2007(04):147—168.
[4]石惟正.是分道揚鑣,還是殊途同歸?——論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道路[J].人民音樂,2003(09):22—26.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