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昱
(山西大醫院,山西 太原030032)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手功能活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該癥狀的消除對改善患者精神狀態、縮短病程、促進患者恢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孔繁林教授為山西省第1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指導老師,舒筋通絡湯是孔繁林教授臨床常用的經驗方。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深刺八邪穴、艾灸、口服舒筋通絡湯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的臨床癥狀,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山西大醫院中醫科收治的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7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42~76歲,平均61.8歲。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39~78歲,平均6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腦梗死和腦出血的診斷標準[1];符合《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試行)》中風病的中醫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生命體征平穩,Fugl-Meyer手運動功能積分為0~4分;能夠堅持進行針刺治療。
1.4 排除標準 合并心、肝、腎等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者;有精神異常及不能配合治療者;有影響功能恢復的其他神經或肌肉骨骼疾病者;對本次使用藥物有禁忌證或過敏者。
兩組均服用舒筋通絡湯。中藥組成:雞血藤30g,木瓜15g,續斷片15g,桑寄生10g,鹿含草15g,伸筋草15g,桂枝15g,秦艽15g,赤芍10g,細辛3g,生黃芪15g,蜈蚣6g,全蝎6g。選用江蘇天江藥業有限公司的中藥配方顆粒,由山西大醫院藥劑科配備,每日1劑,分早晚2次餐前開水沖服。共治療34d。
2.1 對照組 給予神經內科常規基礎用藥治療,如脫水降顱壓、清除氧自由基、降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控制血壓、血糖,及時處理并發癥等治療[1]。同時在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上肢康復動作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每日40~50min。共治療34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進行針灸治療。①深刺八邪穴。取患側八邪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方法:穴位處常規消毒,選用0.30mm×40mm 華佗牌毫針針刺治療,向上斜刺25~30 mm,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連續治療3個療程。②艾灸:采用百笑灸(重慶百笑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BX-A002型)的艾灸方法,在患側外關、合谷各施灸1壯,時間約20min,每日1次。使患者患側外關、合谷穴有明顯的溫熱感、舒適感而無灼痛感,以得氣最佳[3]。療程同針刺。共治療34d。
3.1 療效評定標準 手功能積分采用Fugl-Meyer上肢運動手功能積分評定[4],每項檢查內容根據完成情況分別計0、1、2分,共7 項內容,單側最高14 分。治療前、治療第34日評定Fugl-Meyer手功能平均積分。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兩組治療后Fugl-Meyer手功能平均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Fugl-Meyer手功能平均積分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手功能平均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手功能平均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36 2.36±1.71 10.12±1.41△▲36 2.23±1.86 4.96±1.38△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上肢手功能障礙,如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手部肌肉萎縮、手指痙攣,最終遺留嚴重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現代醫學對手功能障礙尚無特效的治療辦法,因此為腦卒中患者尋找一種有效簡便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素問·調經論》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中醫認為,筋脈失養為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的主要病機。《難經·二十九難》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八邪穴是經外奇穴,《標幽賦》曰:“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現代醫學認為,八邪穴下分布有拇收肌和骨間肌,并有橈神經淺支的手背支、尺神經手背支、尺神經肌支通過[5],通過針刺八邪穴,能刺激局部的肌肉神經,促進患肢手功能的恢復。目前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對八邪穴的針刺操作及深度為斜刺0.5~0.8 寸(10~20mm),但常規針刺深度僅可刺激到上層組織,臨床工作中發現針刺深度應稍深,使之透過整個手掌部掌骨之間的組織,即深刺1~1.3寸(25~30mm)為宜,能刺激到尺、橈、正中神經,伴隨刺激強度增大,可明顯增加其疏通手指、手掌和上肢經氣作用,調和氣血,榮養筋脈,提高臨床療效。艾灸具有溫經、通絡、活血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艾灸可通過調節細胞因子、中樞神經遞質來改變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能抗炎消腫,達到促進改善局部功能的作用[6]。
孔繁林教授認為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的病因病機關鍵是本虛標實,本虛者,肝腎虧虛;標實者,重在氣血,氣血不和,瘀阻經絡,從而認為本病的病機為肝腎虧虛,氣虛血瘀。治療應滋補肝腎,益氣活血。舒筋通絡湯中以續斷、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雞血藤補血活血,舒筋活絡;蜈蚣、全蝎疏風痰,通經絡;木瓜、鹿含草、伸筋草舒筋活絡強筋;秦艽祛風化濕,通絡宣痹;桂枝、細辛溫經活絡;黃芪、赤芍益氣補血。全方共奏補肝益腎、補血活血、化瘀散寒、舒筋通絡之功。
腦卒中后手功能恢復是中風康復的難題之一,由于其病因復雜,單一療法效果欠佳,因此筆者在常規西藥聯合康復治療方法基礎上,聯合內服舒筋通絡湯、針灸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結果顯示中醫綜合療法對腦卒中后手功能恢復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腦卒中急性期療效優于恢復期,因此宜早期介入,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即可開始治療;二是針刺八邪穴深度應以1~1.3寸(25~30mm)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