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軍
(山西省臨汾市中醫醫院,山西 臨汾041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屬于小血管病變,因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周圍神經功能障礙,常見癥狀為肢體末端麻木、疼痛、發涼等感覺異常和痛覺、溫覺、感覺遲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常對稱性發生,單側肢體少見,常從足趾、腳趾等肢體遠端開始發病,下肢較上肢多見,診斷可通過振動覺、觸覺、踝反射及肌電圖檢查確診。臨床治療時,常在控制血糖基礎上運用營養神經及改善微循環的藥物,但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筆者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聯合中藥足浴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臨汾市中醫醫院住院治療的9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19例,女26例;年齡38~65歲,平均(48.6±2.7)歲;病程2~6年,平均(4.6±1.1)年。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32~72歲,平均(50.2±2.5)歲;病程5~8年,平均(5.1±0.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準。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符合《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1]診斷標準:肢體出現疼痛、麻木、手套感、足襪套感、間歇性跛行等癥狀;體格檢查有感覺減退、痛覺過敏、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神經電生理檢查顯示神經傳導出現障礙。
1.3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或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合并有甲狀腺功能異常者。④嚴重動脈、靜脈血管病變者(靜脈栓塞、淋巴管炎等)。⑤其他原因(如尿毒癥、藥物中毒等)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者。
兩組均給予降糖藥物控制血糖,在此治療基礎上開展其他藥物治療。
2.1 對照組 采用營養神經藥物治療。靜脈滴注甲鈷胺注射液[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6,0.5mg/1mL],將1000μg甲鈷胺注射液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隔日1次,連續靜脈滴注4周。
2.2 觀察組 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聯合中藥足浴治療。①中藥口服方均采用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中藥配方顆粒制劑,方藥組成(均為顆粒計量):生黃芪30g,桂枝12g,白芍10g,生姜6g,大棗10g,當歸10g,川芎6g,赤芍10g,丹參10g,川牛膝15g,雞血藤20g,地龍10g,水蛭5g,石斛20g。辨癥加減:疼痛劇烈者加醋乳香10g,醋沒藥10g,延胡索10g;麻木較甚者加全蝎5g,蜈蚣2g。上方加開水300mL沖開攪勻,分早晚2次溫服。②中藥足浴藥物組成:鳳仙透骨草20g,紅花20g,皂角刺20g,川椒10g,艾葉20g,肉桂10g,丹參20g。上方煎汁500mL,分別放入兩只足浴套,每晚泡足1次,保持一定水溫,每次泡20~30min。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肢體疼痛、麻木、手套感、足襪套感、間歇性跛行等自覺癥狀消失,深淺感覺及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有效:上述自覺癥狀有所減輕,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有所恢復;無效:上述自覺癥狀無明顯好轉,深淺感覺及腱反射無改善[2]。總有效為顯效、有效之和。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其臨床癥狀多種多樣,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脫髓鞘改變和神經膜的微血管壁增厚,透明樣變性,毛細血管內徑變細,甚至阻塞。臨床主要表現為四肢肢體感覺障礙,肢體麻木、疼痛及肌腱反射感覺異常,與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有關。高血糖可形成大量的糖基化終末產物,堆積于血管壁,可使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最終導致神經缺血、缺氧性損害。若血糖控制不佳,會造成機體代謝功能紊亂,從而引起機體各項功能紊亂,首先表現在機體血運方面,血液循環不暢,機體四肢麻木,出現感覺功能障礙;其次為細胞的營養功能障礙,神經纖維出現病變會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狹窄,壓迫神經出現疼痛[3]。因此,治療時首先要嚴格控制患者血糖,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再進行進一步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中醫“痹證”范疇,主要病機為氣虛或陽虛血瘀,脈絡瘀阻。氣虛則血運無力,血瘀則脈行遲滯,二者均可導致脈絡瘀阻,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發涼等癥狀。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看,治療時要通過活血祛瘀、通經活絡,補氣養血的方法打通人體各部位,促進血液流通[4]。黃芪桂枝五物湯是《金匱要略方論》中治療“血痹”的專用方。血痹是由血脈痹阻不通導致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身體不仁,這正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臨床表現。方中黃芪甘溫益氣,實衛固表,使正氣足以祛邪外出,為君藥。桂枝辛散祛風,溫經通陽,與黃芪相伍,既能益氣而振奮衛陽,又能固表而不留邪,以達益氣溫陽、和血通經之效。白芍養血和營而通血痹,合桂枝調營衛而散風邪,共為臣藥。生姜辛溫,重用以助桂枝發散風邪,溫行血脈,為佐藥。大棗養血益氣,助黃芪、芍藥益氣養血,合生姜和營衛而調諸藥,為佐使。諸藥協同使用,溫衛陽而散風邪,養營血而通血痹,使衛陽振奮,風邪得除,氣血暢行,則麻木自除。加入川牛膝活血通經,當歸、川芎、丹參、赤芍、雞血藤行血活血,舒筋活絡。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抗炎、鎮痛、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強免疫、促進細胞代謝等作用[5]。黃芪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可以改善機體免疫力,促進修復神經細胞;川牛膝、當歸活血化瘀,加快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赤芍、丹參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降低血脂和血黏稠度。水蛭破血逐瘀,地龍善通行經絡,兩者均能抗凝血、抗血栓,改善微循環。中藥足浴是通過熱力和藥物作用于皮膚,通過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起到疏通經絡之效,方中透骨草舒筋通絡,艾葉、川椒、肉桂溫經,丹參、紅花、皂角刺活血,全方共奏溫經活血通絡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現了該治療方案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不會對腎臟和肝臟造成損傷。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配合中藥足浴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