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英,王雪萍,陳明濠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何賢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511400)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卒中類型,該病發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預后較差,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在腦梗死急性期時,需要通過有效的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顱內缺氧缺血,目前對缺血性卒中癥狀發作4.5h內的患者推薦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Ⅰ級推薦)。然而在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中,仍有患者殘疾或死亡,如何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及預后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血栓通注射液是臨床常用藥物,可有效改善腦供血,治療腦梗死[1]。本研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阿替普酶和血栓通注射液聯合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廣州市番禺區何賢紀念醫院收治的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9~64歲,平均(56.2±3.7)歲;病程1~4h,平均(2.1±0.5)h。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8~66歲,平均(56.5±3.8)歲;病程1~4h,平均(2.2±0.3)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溶栓標準(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有明顯神經功能障礙,癥狀持續超過1h),且已使用標準劑量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國藥準字S20110051,20 mg/支)靜脈溶栓治療,劑量為0.9 mg/kg(最大劑量90mg),先將10%劑量的阿替普酶從靜脈推入,剩余藥物在1h內靜脈滴注];②年齡>45 歲;③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
1.3 排除標準 ①急救過程中死亡者;②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者;③肝、腎功能不全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均進行抗血小板、降脂、穩定斑塊、控制血壓及血糖等對癥治療,共治療10d。
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血栓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廣東遠大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4023081,2mL∶70mg)靜脈滴注,將450mg血栓通注射液溶入0.9%氯化鈉溶液250mL中,2h內完成滴注。每日1次,共治療10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過氧化氫酶(CAT)水平和臨床療效。神經功能:采用NIHSS量表評價神經功能情況,共11項內容,總分33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損失越嚴重。臨床療效:顯效為治療后NIHSS評分減少60%~90%;有效為治療后NIHSS評分減少20%~60%(不包括60%);無效為治療后NIHSS評分減少<20%或出現病情惡化[2]。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NIHSS評分、SOD、MDA 和CAT 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SOD、MDA、CAT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和MDA 明顯低于對照組,SOD 和CAT 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過氧化氫酶比較(±s)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過氧化氫酶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SOD(U/mg)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31.3±0.7 19.1±1.3△▲ 33.1±2.6 39.8±3.8△▲對照組 35 31.5±0.5 25.4±1.8△33.2±2.5 35.7±3.3△續表組別 例數 MDA(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CAT(U/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10.5±3.4 4.8±1.7△▲ 11.2±3.7 23.9±3.8△▲對照組 35 10.3±3.2 7.6±2.5△11.4±3.1 17.3±3.1△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急性腦梗死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其發病原因之一為血管異常造成大腦動脈過于狹窄,血液無法正常流通形成堵塞,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病、吸煙、肥胖等。腦梗死臨床表現各異,與腦組織損傷區域、腦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嚴重程度、有無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前有無其他疾病有直接關系。急性腦梗死損傷甚至能夠直接影響人體神經功能,所以在臨床上強調早發現、早治療[3]。針對性治療能夠對患者腦梗死預后起到積極的作用,尤其是聯合使用阿替普酶和血栓通注射液,作用更為顯著。
研究顯示,腦梗死是患者局部腦組織出現不可逆病理性改變,導致局部缺氧缺血,發生不可逆損傷,進而出現神經細胞大規模凋亡[4-6]。因此,在短時間內對患者病變腦組織進行血液灌注,能夠使壞死腦組織重新恢復活性,從而保留大量神經細胞,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但缺血后血流再流通會使腦組織出現再灌注損傷,導致出現腦水腫的風險增加。阿替普酶是血栓溶解藥,主要成分為糖蛋白,包含多個氨基酸,是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藥。賴氨酸殘基與纖維蛋白進行選擇性結合,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加強纖溶酶原轉化。由于阿替普酶能選擇性地激活纖溶酶原,可能會發生出血并發癥,不過風險相對較低。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給藥可以使藥物快速發揮作用,使堵塞的腦血管暢通。血栓通注射液的成分是三七總皂苷,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腦組織血管動脈血流量,提升血氧供量,防止抗氧化損傷,有活血化瘀、益氣養血之功。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SOD、MDA、CAT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和MDA明顯低于對照組,SOD 和CAT 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聯合使用阿替普酶和血栓通注射液能增加患者腦組織血流量,改善局部缺氧缺血癥狀,調節各項生理指標。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聯合使用阿替普酶和血栓通注射液能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病情。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和血栓通注射液聯合治療可以顯著調節各項生理指標,改善神經功能評分,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