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超如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510470)
腦卒中是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見腦血管疾病,臨床根據其病變類型的不同分為缺血性腦卒中與梗死性腦卒中,其中以缺血性腦卒中較為常見,發病后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對臨床初次發病的急性期腦卒中患者,70%~80%的患者治療后,仍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等后遺癥,因此需要患者長期堅持康復治療及訓練[2]。本研究采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早期干預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康復,為臨床護理方案的制訂提供借鑒,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廣州市白云區中醫醫院治療的6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7.56±4.71)歲;平均病程(2.63±0.25)d。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47.63±4.62)歲;平均病程(2.57±0.27)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標準 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臨床資料完整者;依從性較好者;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不愿加入本研究者;中途退出者。
2.1 對照組 采用臨床傳統護理干預。包括日常生活護理、疾病健康教育、飲食護理,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囑咐患者按時復查。連續護理1個月。
2.2 觀察組 采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建立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責任護士、主管護師及護士長共同組成,要求護士執行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循護理流程,并按照護理路徑規定的時間和內容對患者進行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向其詳細介紹病區的環境。監測與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情志及營養狀態,完善護理查體。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疾病相關知識,如臨床癥狀、發病原因、誘因、護理治療方案及臨床可預見療效等,指導避免顱內壓升高的舒適體位及常見誘發因素。適當給予心理護理,調暢情志,詳細并耐心做好安慰及解釋工作,以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③給予中醫調護,由主管護師和責任護士共同采取辨證施護,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生活起居護理、飲食護理。情志護理:運用言語開導式、以情勝情式、移情易物式等方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少患者情緒刺激。生活起居護理: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理原則,病室內溫濕度、被褥及患者所穿衣物根據季節及天氣變化而變化。飲食護理:控制患者進食量,保持低鹽、低脂飲食。脾虛濕盛者,食用茯苓薏米粥,以健脾利水,清熱祛濕;瘀阻脈絡者,用大米山楂熬粥取汁,以固護脾胃,活血化瘀。若患者飲食困難,則采用鼻飼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湯、山藥粉調和物等,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胃腸功能障礙等。④肢體功能鍛煉可防止肢體攣縮、肌肉萎縮,需早期對肢體進行按摩、主/被動鍛煉,患者臥床期間可行指、趾、腕、踝等關節主動鍛煉。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揉按或用肘關節揉背,用手拿捏腿部或肌肉豐厚處,每日3~4次,每次15~30min。被動運動包括肩關節屈曲或伸展運動、肩關節內外旋轉運動、腕關節屈伸及側偏運動,每日3~4次,每次15~30min。主動運動包括雙手交叉上舉訓練、利用健側下肢輔助抬腿訓練、床上翻身訓練。雙手交叉上舉訓練時患者雙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上方;利用健側下肢輔助抬腿訓練時用健側足從患側腘窩處插入并沿患側小腿伸展,將患足置于健足上方;床上翻身訓練時先讓患者掌對掌,十指交叉握手,并上舉上肢,然后肘關節伸展90°,向健側翻身時,由雙上肢連同軀干先翻90°轉向健側,然后旋轉骨盆,護士對患側下肢給予最小限度地輔助。主動鍛煉每日2~3次,每次20~30min。連續護理1個月。
3.1 觀察指標 比較護理前后患者的癥狀評分、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中醫癥狀積分[4],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感覺減退4個主要癥狀,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定,滿分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損傷越嚴重。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評估生活質量,包括18個項目,總分126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護理前,兩組癥狀評分、NIHSS評分、FIM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癥狀評分、NIHSS評分較護理前降低,FIM 評分較護理前升高;觀察組癥狀評分、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FIM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相關指標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相關指標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癥狀評分 NIHSS評分 FIM 評分觀察組 30 護理前2.37±0.23 27.43±2.25 42.24±3.63 30 護理后 1.04±0.11△▲ 12.35±1.52△▲ 76.47±7.15△▲對照組 30 護理前 2.41±0.25 27.51±2.29 42.31±3.57 30 護理后 1.49±0.15△ 16.24±1.13△ 66.73±6.52△
腦卒中又稱為中風,中醫認為中風與體質、飲食、精神刺激、煩勞過度等有關,發病部位在頭部,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的特點,臨床表現為舌謇不語、半身不遂、口舌斜、肢體麻木[5]。
常規護理是臨床針對腦出血患者采取的常用護理方案,雖有一定效果,但該護理方案過于簡單,針對性較差。研究表明,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給予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后能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6]。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癥狀評分、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FIM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在于:與常規護理相比,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將患者的病情和實際需求相結合,給予合理的預見性建議,著重展開中醫調護,能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生活起居護理、飲食護理及功能鍛煉。情志護理能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生活起居護理是根據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進行生活起居調護;飲食護理能對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滿足患者基本的生理需要;功能鍛煉能有效防止患者肢體攣縮、肌肉萎縮,促進其預后康復。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制訂出的針對性護理方案,將中醫護理技術融入臨床護理路徑中,有助于提高康復效果,改善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促進腦組織側支循環的建立,恢復受損局部腦神經功能,提高中樞神經的可塑性,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式:本研究時間相對較短,臨床可進一步擴大研究周期;研究中所選取的病例是否合理仍有待商榷,可進一步增加排除標準,縮小樣本間的誤差。
綜上所述,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早期干預能顯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癥狀及神經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