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東
(山西省交城縣人民醫院,山西 呂梁030500)
膽囊結石和膽囊炎常同時發生,膽囊基本生理功能隨著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喪失,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近年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該術式創傷性小,對患者全身的生理功能影響較小,術后康復快,可有效縮短住院時間,但患者術后由于麻醉藥物、氣腹等原因易引發不適癥狀及并發癥[1]。如何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術后恢復已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課題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對圍術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胃腸功能、舒適度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交城縣人民醫院治療的37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對照組,男16例,女21例;年齡26~69歲,平均(47.68±3.25)歲;疾病類型:膽囊結石13例,膽囊炎11例,膽囊息肉13例。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交城縣人民醫院治療的37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觀察組,男15例,女22例;年齡25~68 歲,平均(47.53±3.55)歲;疾病類型:膽囊結石14例,膽囊炎11例,膽囊息肉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擇期手術者;經B 超檢查確診為膽囊疾病者;心、肝、腎功能正常者。
1.3 排除標準 精神異常、無法進行正常溝通者;依從性較差者。
2.1 對照組 在圍術期采取常規護理。術前協助完成各項檢查,常規備皮,加強臍部清潔,預防感染,實施健康宣教,讓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及手術過程,講述成功案例,緩解其焦慮、抑郁等情緒,消除思想顧慮,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手術。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協助調整正確舒適的體位。術后6h指導患者下床活動,胃腸道功能恢復后按流質、半流質、普食方案進食,飲食清淡。嚴密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預防腹腔出血、肩部酸痛及皮下氣腫,若有發生及時采取對癥處理。護理1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中醫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耳穴敷貼:取雙耳神門、交感、皮質,以柏子仁貼壓,以輕重交替手法反復按揉,每次10min,每日2次,緩解疼痛。②按摩:取足三里、內關、合谷、三陰交、上巨虛,進行點按、揉壓、按摩,以拇指指尖為著力點,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度,每個穴位按壓3min,每日2次,可改善其腸胃功能。③穴位貼敷:厚樸、吳茱萸各15g,川芎6g,延胡索9g,加上生姜汁、蜂蜜制成稠糊狀,置于藥貼內,選阿是穴、足三里、太沖進行穴位貼敷,每個穴位貼敷20 min,每日2次。④早期活動:實施拍背、按摩,協助翻身、坐立,指導床上四肢屈伸、抬臀,每次15min,逐漸抬起臀部與腰部,離床6s,每日15次,待病情穩定,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與次數。⑤飲食護理:嘔吐患者以淡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進食清淡、易消化、低脂類食物,情緒抑郁煩躁者可飲用茉莉花茶或食用夏枯草豬胰湯、佛手瘦肉湯等疏肝解郁食物;高熱患者可遵醫囑對大椎、曲池等穴施以針刺;便秘者可采用大承氣湯灌腸,以泄熱通便。護理1周。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后胃腸功能,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舒適度,采用Kolcaba簡化舒適狀況量表,共計28 個項目,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社會文化4個方面,采用4級評分法評估每個項目,評分越高提示其舒適度越高。③比較兩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腸鳴音、肛門首次排氣、排便等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h,±s)

表1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 肛門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 37 17.52±5.93▲ 30.75±6.86▲ 41.76±8.74▲對照組37 32.06±7.16 43.26±11.08 59.82±11.05
(2)舒適度比較 兩組干預后舒適度各維度評分均較干預前提升,且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干預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干預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生理干預前 干預后心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7 15.24±2.58 26.27±1.46△▲ 14.47±2.28 25.74±1.67△▲對照組 37 15.08±2.61 22.16±1.51△14.62±2.37 20.43±1.86△

續表
(3)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中醫認為,膽囊結石屬于“脅痛”“膽脹”等范疇,多由情志不暢、濕熱侵襲導致氣機阻滯、疏泄失調、濕熱內熾,導致膽腑通降功能下降,內生結石阻塞膽道,膽汁外溢[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符合現代外科“微創化”治療理念,是目前治療膽囊疾病的“金標準”,但由于疾病本身因素,加之術中腸道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麻醉藥物作用、術后水電解質失調、持續胃腸減壓對胃和咽喉等部位的持續刺激等因素,導致胃腸功能抑制,進而引發一系列并發癥[3]。
相關研究指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術期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有效降低應激反應,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術后康復[4]。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腸鳴音、肛門首次排氣、排便等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干預后舒適度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結合護理可促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舒適度,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中西醫結合護理是將中醫與西醫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將其融入護理程序中,形成一個整體、全面的護理模式[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構建的人工氣腹會產生一定的張力,牽拉膈肌纖維,并對膈神經產生刺激,患者術后可出現腰酸背痛等表現,故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此做出詳細解釋,予以吸氧,協助患者擺放正確舒適體位,指導肢體活動,減輕疼痛表現,且手術麻醉藥物的使用會讓患者術后產生惡心、嘔吐、胃腸道反應等并發癥,故患者術后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減少并發癥發生。中醫護理過程中,通過對雙耳神門、交感、皮質處進行耳穴敷貼;對患者內關、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揉、按、壓;對阿是穴、足三里、太沖穴進行穴位敷貼。部分患者由于受手術及麻醉的雙重刺激,導致其胃蠕動功能受限,不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故需要護理人員幫助并指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避免長期制動而增加壓瘡、尿路感染等并發癥風險。配合飲食護理,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便秘,提高舒適度。飲食與穴位敷貼中多種藥物成分具有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的作用,同時可有效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繁殖,促進細菌內毒素排出,保護腸黏膜,并抑制炎癥細胞因子過度分泌,刺激單核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增加機體免疫力;可減輕手術應激反應,減少炎性介質分泌,促進術后生理功能紊亂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6]。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采取中西結合護理,可緩解術后疼痛,改善炎癥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