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機器人新聞產生以及發展歷史,說明了機器人新聞基本工作原理和機器人新聞實現所需的理論上和技術上的支撐。分析了機器人新聞在新聞媒介傳播工作中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并對未來我國新聞事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 新聞生產 傳播技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8-0023-02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技術越來越深入到各種領域的應用中去了,機器人新聞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新聞創作和播出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機器人進行獨立生產的新聞形式,是新聞媒介傳播上劃時代的壯舉,是人類科學技術上的又一突破,機器人新聞加強了新聞傳播的精確性和及時性,但是在發展應用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現不足和缺陷,對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的產生及發展進行研究,對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機器人新聞的基本論述
1.1 機器人新聞產生以及發展歷史
計算機新聞20世紀70年代最早由耶魯大學在《故事寫作機器人算法》一書中被提出,由于當時信息技術的局限性并未引起社會的關注,進入21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空前進步,計算機輔助新聞的相關理論紛紛提出,并開始逐漸應用于實踐工作中,相繼出現了“算法新聞”“自動化新聞”和“新聞機器人”。完全用電腦程序來代替記者的嘗試最早是在2006年,發生在美國的一家財經金融公司。2010年,美國西北大學開發出Stats Monkey軟件[1],利用這款軟件完成了提取比賽數據信息并完成新聞創作的工作。真正引起社會轟動是在2014年新聞機器人在5分鐘之內完成了對美國地震情況的數據轉換,通過人工校對后發表在在《洛杉磯時報》的網站上[2]。此后機器人新聞開始在各國進行研究試用。
1.2 機器人新聞基本工作原理
機器人新聞有自己一套特定的算法,根據預先設定好的模板,通過計算機程序對搜集到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機器人寫稿流程分為數據收集、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發布四個過程成。相關的技術工作人員需要對各項環節的業務板塊進行定制發稿模板。另外新聞機器人可以通過云計算和信息流,完成新聞的個性化、針對性傳播實現信息傳播的智能化。傳媒智能化需要以極為豐富的信息流和信息共享進行技術支撐。
1.3 機器人新聞理論支撐
機器人新聞是依靠互聯網通過計算機對相關新聞信息進行提取和篩選,自動生成新聞文本,并通過人工智能模擬語音功能進行播報。機器人新聞工作的核心就是自然語音的生成,新聞文本內容來源于大數據技術的支撐,是計算機技術與大數據信息在新聞領域融合的產物。2015年騰訊財經也初次完成了采用機器人撰寫的新聞,隨后新華社也推出了新聞機器人參與寫稿項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生產的優勢
2.1 生產速度快、產量高
實效性是新聞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新聞的定義是新近發生的或正在變動的時間進行播報,新聞是隨時更新的,新時代各個新聞媒體都希望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動向,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發表新聞稿件,從而獲得更多的關注量。新聞機器人可以進行24小時待命工作,隨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效率工作態度[3],具有人類無法比擬的新聞生產速度。所以新聞機器人在實效性方面,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上面的報告具有顯著地優勢。
2.2 生產成本低
雖然使用新聞機器人進行工作需要引進昂貴的硬件和軟件設備,需要精心設計算法程序,需要更新報道理念。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引進這種先進技術比采用人力工作多要消耗的金錢小得多。機器人記者并不是實體機器人,而是一套程序算法。機器人新聞播報員也只是數據組織的虛擬人物。并且這種算法程序是永久性的,一經開發便可以實現長久應用,且不用擔心節假日等因素。因此應用機器人新聞對企業來說具有較強的經濟優勢。
2.3 報道精確性高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機器人新聞避免了人工新聞的主觀性,以絕對客觀的角度進行新聞編寫,在新聞的真實性和精準性上有很大的保證。新聞機器人在語言組織上、語音播報上都更加標準,對各種專業名詞的應用也更加精準,比較拗口的句子也能清晰流暢的報道。相比與人工播報來說,機器人新聞出錯概率極低,更加具有精確性的優勢[4]。當下時代,新聞傳播者的門檻大大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新聞質量魚龍混雜、良莠不一。社會迫切需要提高新聞的精確性,機器人新聞的出現正好符合社會的渴求。
3 機器人新聞傳播的缺陷
3.1 新聞可讀性差,報到深度不夠
新聞機器人的編寫工作是一種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編寫出來的新聞比較單一,沒有態度的體現和情感的展現,可讀性比較差。雖然編寫新聞的格式比較規范,但也很呆板。新聞稿件失去了人性化和個性化,沒能引起讀者的共鳴[5]。機器人新聞不能像人類一樣對搜集的信息進行深入思考,不能對新聞的來龍去脈進行探究,不能發現新聞表象下隱藏的實質,缺乏對新聞信息的挖掘深度和力度,暫時只能停留在對新聞進行表象敘述的階段,報道的新聞缺乏深度。
3.2 新聞中缺乏的人情溫度
機器人新聞報道風格生硬、枯燥,是一個沒有溫度的機器。作為面向廣大受眾的新聞媒介,要有宣傳新聞引導輿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體現出人生百態和人情溫度,從而打動受眾,起到一定的社會影響和宣傳目的。所以新聞需要溫度,需要情感,需要態度,需要引起受眾的共鳴,但是從目前的技術和現狀來看新聞機器人不能做到這一點。
4 機器人新聞研究展望
4.1 人機結合進行新聞生產的趨勢
綜合以上機器人新聞的缺點可知機器人新聞是無法代替人工新聞的,未來新聞創作的趨勢是人機結合的模式,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應該擺平自己的心態,不斷學習先進的工作理念,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積極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帶給新聞工作上的便利之處,及時掌握最新的社會動向和國家的各項決策部署,增強自身新聞敏感性,樹立中心學習的理念。新聞工作者需要規避機器人新聞的缺點,充分利用其優勢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4.2 個性化服務和智能預測的服務
計算機通過分析用戶的愛好和閱讀興趣,進行一對一的傳播,新聞領域的個性化服務會做得更好,用戶體驗會不斷得到優化,并且未來新聞傳播的壁壘會越來越低,新聞傳播的互動性會更強,信息交流度更高,新聞的傳播者和受眾逐漸融為一體。隨著虛擬現實和3D技術的成熟,未來的智能新聞可能會還原新聞事件發生的當時當地,帶給受眾更加直觀的感受,不僅實現可聽可看,甚至實現可觸可感[6]。另外智能預測式新聞也將成為新的新聞報告樣式,智能預測式新聞是通過歷史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建立起數學模型,對未來發生的時間進行預測和估計,從而進行比較準確的預測性的新聞報告。大數據的研究者多次強調,人類的行為是可以被完全預測到的,在強大的信息處理和科學的數據分析技術下,實現精準的預測服務是未來可期的。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的產生對新聞事業來說有著劃時代性的意義,是新聞史上的一次創舉,雖然機器人新聞具有時間短、效率高、生產成本低等優點,但是在應用過程中還暴露出可讀性差、報告深度不夠、缺乏人情味等缺陷。機器人新聞是不可能代替人工新聞的地位的。未來新聞事業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人機結合進行新聞生產、創新個性化服務和智能預測的服務。新聞工作者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充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的創作效率和創作質量。
參考文獻
[1]代玲玲,倪萬.基于生產流程分析的機器人新聞優勢與局限[J].中國報業,2017(3):58-59.
[2]翟欣.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生產出現的問題和解決對策[J].視聽,2018(10):161-162.
[3]徐楨虎.“機器寫作”驅動智媒時代[J].青年記者,2017(31):54-55.
[4]何芳明.寫稿機器人對新聞生產的影響及應用前景[J].青年記者,2018(33):77-79.
[5]曾凡斌,夏燕.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應用、前景及應對[J].中國廣播,2018(11):57-60.
[6]孫聞殊.從讀新聞到聊新聞:新聞聊天機器人的類型與創新實踐[J].新聞傳播,2018(19):47-49.
作者簡介:孟子恒,山東省成武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