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區縣融合媒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對區縣媒體融合發展中應該如何走好發展之路進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 融合媒體;內容生產;提升媒體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8-0074-02
“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21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提出的要求。作為最基礎的信息單元和最基層的文化陣地,區縣一級傳統媒體必須抓住當前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機會,發揮好基層宣傳文化陣地的作用。那么,在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當下,區縣媒體融合如何利用現有條件走出一條適合區縣媒體發展之路?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1 抓好整合,做強資源
由于歷史原因和經濟發展不均衡,對全國而言,縣級媒體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相對而言,東部地區縣級媒體由于起步早,觀念新,體制機制靈活,媒體發展良好,媒體屬性功能突出。同時,良好的經濟為媒體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礎設施完善,人才儲備豐厚,制作播出功能聚合力強,部分區縣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媒體融合平臺,媒體的傳播能力持續增強,像浙江的長興、安吉等區縣已經成為了很多地方學習考察的對象。但是對于全國的很多區縣媒體,則存在基礎條件薄弱,人才匱乏,設備陳舊等情況,同時由于體制機制制約,改革動力不足、經費保障欠缺,形成媒體融合改革中較大的阻力。
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縣級媒體一般都是報、臺平行存在的情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受眾群和傳播途徑及平臺。省報、省臺都建有自己的云平臺并各有特色,按照“一省一平臺”的原則,不論是以哪個平臺為主導來推進區縣媒體融合,在制作方面都必須要適應大小屏同步傳播的需求,能夠滿足電視用戶和移動受眾的需要。
區縣級媒體融合中心建設的目標是以新技術為支撐,構建基層的現代化傳媒體系,適應新形式下的宣傳服務需要。其功能應該滿足信息宣傳、電子政務、智慧城市、頻道頻率傳播和社交等需求。每個平臺有自己的模塊,并且具有拓展性和包容性,以滿足不同業務的發展需要。區縣級信息平臺一般開設有報、臺、網,并且都有自己的平臺,這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宣傳格局,但也給區縣級媒體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撐。區縣廣播電視發展到現階段,基本實現了采編制播的數字,融媒體建設需要實現的是IP化數據化管理,實現一次生產,多渠道分發,多平臺管理。同時要打通區域數據間的壁壘,實現大數據應用和數據資源的整合,達到服務的縱向、橫向無縫銜接,實現內容與服務的融合,讓媒體融合中心真正服務于民。
2 抓好人才,形成活力
大數據的應用,智媒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徹底顛覆了媒體的傳統生態。人人都是記者的當下,網絡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社情民意的網絡訴求讓網絡成為了輿論引導的主陣地,各種思想的碰撞使網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的主戰場。區縣一級媒體融合中心如何在互聯網這一戰場上發揮最基礎信息單元的功能和作用,在現有條件下抓好人才匯聚,創新活力,適應發展是關鍵。
無論設備怎么樣配置,但媒體的深度融合最終仍然是人的融合。在傳播環境急劇變化的過程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主流價值觀,掌握輿論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只有全媒型人才、專家型記者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傳播的要求,這也是媒體融合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在人人都是信息員的現在,媒體的受眾既是接受者,也是傳播者和生產者,如何生產受眾易于接受和傳播的信息,關鍵在人。區縣報、臺經過多年的沉淀,都建有自己的宣傳隊伍,這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但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又有自己相對固有的特性,在這個信息高消費的網絡時代,人工智能無處不在,已經可以生產、傳播甚至消費信息,這給傳統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體從業人員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要主動學習掌握新技術,充分利用好工具,發揮一專多能的作用,主動適應媒體融合新形式下的創新需求,生產受眾易于接受和傳播的產品。從目前傳播情況來看,媒體融合的爆款產品絕大多數都是由傳統媒體人策劃和制作出來的。在融合過程,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之間應加強溝通協作,充分發揮報、臺人的專長,形成新的活力,做到“1+1>2”。作為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人,為了適應新業態,信息生產和傳播要求我們必須具有過硬的能力和水平,能夠創造性地運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平臺,生產適合不同受眾需要的媒體產品,走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3 做好內容,提升服務
無論傳播的手段如果變化,受眾的關注點仍然是內容。作為最基層的信息生產和傳播單位,區縣級融合媒體中心在信息來源的質量和數據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根植本土,突出地方特色,這才是最好的出路。面對傳播新業態,用戶思維是媒體人從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區縣媒體融合中心作為區域最基礎的信息傳播單元,也是最接地氣的媒介生產者,只有打好地域特色牌,才能生產出受眾易于樂于接受的媒體產品。
全國2 800多個區縣,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各有各的特色,這是區縣級媒體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資源。在網絡信息時代,媒體信息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內容,主流媒體的新聞就像生活必需品一樣,必不可少。區縣融合媒體中心在聚合其他平臺資源的同時,更是要根植本土,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挖掘、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形成核心產品競爭力。結合當地的歷史、自然、人文景觀,加大互動劇、網絡劇、紀錄片、微電影和短視頻等新形態節目的創作生產,形成新形態節目傳播中的品質優勢。
全媒體時代更要做好內容的供給,未來新聞信息傳播還要靠優質內容、鮮明的觀點去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能讓“流量思維”影響“質量思維”,全媒體從業人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沉心靜氣做有溫度、有熱度和有力度的產品,從而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占據區縣一級宣傳陣地的制高點。
強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區縣級融媒體中心是依托省(市)一級大平臺上的小平臺,不僅僅是新聞發布平臺,也是政務服務和信息服務的平臺,建設“新聞+政務+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這是縣區媒體融合的發展需要。在構建區縣級媒體融合中心時,應由政府主導,加大區域間的橫向聯合,打通政務數據接口互通,從而實現政務公開、政務辦事以及咨詢投訴等網絡服務;同時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協作,加大橫向服務聯合,打通金融及水、電、氣,以及交通、氣象服務數據聯動,提升融媒體平臺整體服務功能。
4 借力平臺,抱團發展
新興媒介的傳播離不開技術的創新,主流媒體融合創新離不開新興媒介技術的支撐,在新一輪的媒體競爭中,誰站在了技術風口上,誰就占領了媒體融合的創新高地。但對全國大多數區縣而言,都沒有獨立建設云平臺的能力,按照“一省一平臺”的部局要求,區縣級媒體融合中心的發展更多的需要依托省市一級的平臺數據。媒體融合發展需要的指揮監測中心、媒體資訊庫、采編發平臺、輿情實時分析、直播技術系統等業務系統均須由省級云平臺為區縣提供,同時省云平臺還需要兼容政務數據接口和電子商務系統等軟件及云服務。從而實現自上而下的信息分發和指令下達。同時還需要依托省(市)級平臺,打造橫向媒體群,以“互聯”思維,面向本地群眾,找準縣域“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發展坐標。
在內容生產和傳播上,區縣級融媒體中心要結合本土優勢,做好接地氣的內容生產,實現由下至上內容共享,更多地補充和豐富內容宣傳上的短板。同時,區縣一級融媒體中心應積極主動入駐聚合新聞平臺,形成形態多樣的分發渠道網絡,擴大信息傳播途徑,做大信息覆蓋面,從而充分發揮媒體資源的價值倍增效應。從而形成由省市一級為主導,區縣合作共享的集新聞宣傳、政務服務為一體的新型媒體宣傳格局。
參考文獻
[1]謝新洲,朱垚穎.縣級融媒體中心技術應用與發展趨勢[J].青年記者,2019(4):9-11.
[2]冷凇.媒體融合需要內容技術雙驅動[N].兵團日報(漢),2019-03-21(006).
[3]孔和平.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做大做強主流輿論[J].中國記者,2019(3):25-28.
[4]龍里縣融媒體中心 龍毅.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N].貴州民族報,2019-04-10(B03).
[5]李多.縣級融媒體的努力方向[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4-11(003).
作者簡介:黃永芳,重慶市黔江區廣播電視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