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敏
摘 要 進入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反應最為迅速,積極吸取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在各個層面都做出了順應時代的調整。文章著重剖析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從形式到本源的變化,在敘事元素上注重篩選與解讀,視聽元素側重動態化視覺演繹,在實踐追求上從把關人過渡到調解人,從提供產品到提供一體化服務等。
關鍵詞 融媒體;電視民生新聞;電視節目形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8-0076-02
進入數字時代,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顛覆了大眾曾經的感官體驗、心理需求和觀影習慣。在受眾本位觀的引導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反映最為敏感快速。“媒體融合打破了新舊媒體的邊界,也深刻地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分發流程。”[1]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順勢而為,成果顯著。在題材取向、新聞的互動方式、敘事的整合編排力度以及視聽效果方面做了相應的調整,以滿足觀眾需求。
1 敘事元素——整合編排之后的深入解讀
“電視新聞節目的敘事元素包括事件、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意義等七種。”[2]在以受眾為核心的理念影響下,這些敘事元素的組合愈來愈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邏輯關系。隨著媒體融合的日益深入,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新聞事件報道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
1.1 側重整合編輯
數字時代,信息過剩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充斥在人們面前的是,不斷被推送的同質化內容。新聞媒體的競爭壓力早已不再是“紙包子”,為制造話題而絞盡腦汁,而是面臨眾多的新聞話題不知如何選擇和編排的困境。在龐大的信息流中為受眾甄別新聞價值,為受眾篩選新聞內容才是電視媒體的生存技能。在這樣的“買方市場”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必須由“采集發布新聞”向“整合新聞”發展。因此,在敘事過程中,“新聞策劃”“新聞專題”“鏈接新聞”制作能力對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來說也愈發重要。
1.2 加強解讀評論
面對海量的信息,考驗電視人的不再是如何獲取信息,而是如何對信息進行解讀。現在,吸引觀眾的不只是發生了什么,更是事件背后的意義。為了贏得更多的注意力資源,電視民生新聞從主導單向的傳播方式轉變為分享互動方式。新聞解讀和新聞評論已經成為許多電視新聞欄目改版的主線和重點。“我在現場”成為常態,“我說現場”和“我評現場”成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突破點,對新聞事件的深度、關聯、評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信息的第二落點。
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微評”兩字經常出現在欄目的下方,如《直播南京》節目中,打出:周濤評論:想群眾之所想絕不是一句口號!用了兩分鐘來進行評論。在《新聞眼》中也有類似報道,如“微評《中國式闖紅燈從何而來?綠燈持續時間短 導致市民無奈搶行》”。微評成為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常見的部分。
2 視聽元素——動態化效果演繹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眾提供了更為逼真、震撼的視覺體驗。“在網絡中,人與內容的關系往往是不穩定的。有時反倒是形式(例如界面風格、用戶體驗)對人們在網絡中的行為方式產生較強的制約作用。所以用戶體驗常常比內容更能成為人們依賴某一產品的理由。”[3]網絡媒體絢麗奪目和靈活閃動的畫面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視覺需求。閃動的標題、強烈的色彩對比以及小動畫的采用等動態表達成為觀眾習以為常的接受方式。
融入新媒體技術,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對節目本身包括圖像、動畫、圖畫和字幕等進行了改革。
2.1 虛擬影像的運用
虛擬影像在電視節目中,可以起到美化電視畫面、情景再現以及對報道的解釋說明等作用。傳統節目中,主持人進行信息播報時,傳遞只有聲音這一單元素,大大弱化了電視的“視”效果。而虛擬影像的出現,演播室、主持人的解說與虛擬影像相配合,共同構成整個電視畫面。對單純的聲音因素進行補充,突出了電視的“視”效果,提高了新聞的可視性。
如江蘇城市頻道的《新聞眼》在關于鯨群擱淺新聞的報道,就在主持人在演播室中報道的時候,直接從畫面左下角進入一只栩栩如生的鯨魚沖到電視畫面中的視覺效果。當然,虛擬影像的使用還處于探索期,有時畫面影像占據了屏幕的3/4,主持人只剩下一個頭在說話,筆者認為這種視覺效果有待考量。
2.2 “動態”的主持人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的主持人一改以往紋絲不動的雕像形象,成為了活生生的人。解說過程包括了主持人全景站立,主持人近景解說,主持人轉頭,主持人走向側面,景別轉換。如在《新聞眼》中,節目板塊的劃分就通過了主持人轉頭走向側面,景別變小這三個動作完成,用主持人的自然運動完成了節目的過渡,一氣呵成。不僅景別的變化,一些節目中還出現了拍攝角度的變化,如《直播南京》中,8090龍洋脫口秀環節中,用了多變的角度,俯拍、仰拍等曾經不可能出現在演播室中的角度。這些鏡頭從各個角度展現了主持人的風采,適應了現在年輕人多變的需求。
除此之外,配合演播室的屏幕,主持人還多了滑動、觸摸等融媒體設備中常用的動作。如手部滑動之后,畫面從小屏幕切到大屏幕。主持人的走動加上部分手勢,使整個播報過程變得自然流暢,整個節目一直處于一種運動的狀態中,節目變得靈活而不死板。
2.3 直播常態化
直播是電視媒體新聞發展的整體趨勢,是電視新聞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體現。直播網絡媒體的即時性進一步推動了電視民生新聞的時效性。通過3G連線和衛星新聞采集方式SNG等新技術為新聞直播提供了技術支持。
目前部分大部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都采用演播室直播,除此之外,在融媒體技術輔助下,部分新聞報道也實現了直播。很多新聞節目組織了SNG團隊對事件進行同步直播。如《直播南京》中的報道“這里為何紙屑滿天”。本條報道是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插播進來的實時新聞。主持人簡單介紹了新聞原由之后通過3G連線,播放新聞現場的畫面,整條新聞同時同步報道,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2.4 多屏配合,引入新媒體形象元素
在日常生活中,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使用工具。從IMAX超大屏幕電影,到數字寬屏電視,再到一般屏幕的電腦和電視,還有iPad和手機等小屏幕移動終端。可以說,各種尺寸各種類型的屏幕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完全接受了這種觀影體驗。在節目中,這種多屏視覺效果得到了應用。如江蘇衛視的《新聞眼》,其演播室后面設置了兩個大寬屏,在節目播報中,為了配合小景別,虛擬影像還會在屏幕下方設置一個小屏。這樣就形成了大小三個屏幕配合的視覺體驗。
美國媒體風暴公司總裁布萊恩·斯道姆認為,文字說明起了消除歧義的作用,但聲音的加入將把對照片的認知帶到更高一層的理解。視頻新聞結合文字圖像和聲音,三者的綜合對于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必然會產生積極的意義。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想擺脫陳舊和保守的格調,引入觀眾熟悉的融媒體布景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在一些節目中,這種布景設置已經開始使用。如鳳凰衛視的《全媒體全時空》中,其大屏幕設置就類似于iPad,而作為連線之一的屏幕則類似于iPhone。虛擬影像、融媒體形象等新元素增強了演播室的延伸性和空間感,豐富了電視屏幕的全新維度。
3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實踐追求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融媒體的影響之下,整個節目的制作內容和流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節目的實踐追求也發生了變化。
3.1 從把關人到調解人和諧轉變
進入數字時代,新媒體為大眾提供了平等的參與新聞傳播的平臺。有看點、能激發他人興趣的只言片語,都有可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熱議的話題。傳統媒體“把關人”的角色在融媒體的沖擊下日趨式微。
現在如果傳統媒體妄想堵住或改變議題只能招來一片責罵。但傳統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仍是新媒體無法企及的,職業化、系統化采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以及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電視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節目在編排的過程中就為觀眾理清了思路,發揮自身優勢,以循循善誘的姿態擔負調解人的角色。承擔起對新聞進行解釋與評析的任務,對新聞、信息和知識等多層面內容進行嫁接和整合,發揮輿論引導功能,促使事件向積極的方面發展。
3.2 從提供產品到提供服務的一體化升級
在這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互影響的時代,新聞報道已經不僅僅局限搶時效、求準確、打“短平快”的思路。新聞不僅僅是一種產品,更要升級為一種一體化服務,對新聞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電視、電腦、手機等媒體傳播方式不同,電視民生新聞在創作過程中,要考慮如何在多種載體上針對這些載體的不同受眾分配新聞信息,包括選擇不同的報道角度、采用不同傳播方式、運用不同的傳播技術,并且培育不同的增值產品,使新聞與信息傳播進一步延伸到知識與服務領域,形成一體化的服務。
3.3 從播報到動態演繹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擺脫了傳統的播報形式,轉向了動態演繹。傳統節目中,主持人正襟危坐,新聞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單調正統,而在場面調度上,采用小景別,主持人占據了畫面的一半左右,類似證件照。整個畫面處于靜止狀態,畫面只有主持人和字幕,十分枯燥。
融媒體興起之后,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做了很多的嘗試,運用了動畫、視頻開窗以及運動的主創人將節目做活。演播室變成開闊的空間,主持人站立,并隨著節目安排走動變換位置,根據主持人的位置調整鏡頭景別,同時,加上動畫的元素來配合主持人。這種場面調度使整個演播室處于運動狀態。整個演播室成為了主持人為線索,畫面為主體,動畫為輔助的三大元素相互配合的演繹行為。
進入融媒體時代,在技術因素的推動下,新的媒體形式仍層出不窮,電視民生新聞以實驗者的姿態不斷地吸取融媒體形式為己所用,在實踐中摸索轉型升級之路。“傳統媒體基于新聞策劃和內容生產優勢,同時轉變話語方式、強化視覺創意和交互體驗,生產的融媒體產品既有厚重內涵和人文關懷,又展現出人格化形象和個性化表達,兼具思想性、觀賞性、互動性”[4]隨著融媒體的進一步發展,電視民生新聞也會與時俱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紀忠慧.新聞專業主義視域下的電視新聞故事化——探尋融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品牌塑造[J].電視研究,2018(7).
[2]孫寶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38.
[3]彭蘭.網站經營:從“內容為王”到“關系為王”[J].信息網絡,2010(5):12-15.
[4]曾祥敏,姜宇佳.內容創新 技術賦能 平臺化建設——2017 年媒體融合發展綜述[J].電視研究,2018(3).
作者簡介:姜 敏,安徽廣播電視臺,編導,從事電視專題節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