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 今天,中國進入了“全民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節目作為曾經最重要的媒體意見陣地,在“全民熱議”的沖擊下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唯有全面調整節目理念和傳播方式,才能重新獲得生存空間。文章立足對“全民媒體時代”的生態分析,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改良與創新展開探討。
關鍵詞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轉型;融合拓展;評論坐標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8-0112-02
在傳統電視媒體的節目構成中,新聞評論是不可或缺的節目類型,成為各電視臺體現報道深度、引領輿論走向的核心陣地。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全面來臨,傳統電視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新聞評論節目當然不能獨善其身,在一片低迷的生存危機中,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如何適應新的媒體生態,成為電視人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課題。
1 媒體新生態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沖擊
如果說以移動終端為主體的新媒體,在誕生之初是“信息傳播的快車道”,那么經過近幾年的超速發展,目前的新媒體已經演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干道”。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規模達到11.3億,移動互聯網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突破341.2分鐘。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新媒體覆蓋越來越廣、受眾越來越多、傳播力和信息承載力越來越強,使傳統電視傳播平臺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移動新媒體以“點對點”的傳播方式,顛覆了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傳播格局,每一個人手持智能手機的普通人,都可以從過去單純的受眾,搖身一變成為隨時發布信息的“傳播新個體”,在發布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在不違反相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個人觀點和態度有了更自由及廣闊的表達空間,成為“民間評論員”,這使得原來以傳統媒體單一傳播主體演變為數以億計的獨立傳播個體,而這些傳播個體體現出更強烈的個性化及差異化。
從微博到微信,再到今天火爆的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受眾與信息之間的關系早已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發布,受眾的主體意識也逐步根深蒂固。表現在傳播過程中的兩個主要特征,首先就是受眾對信息的選擇空間前所未有的擴展,其次就是表達個人觀點的個體心理需求越來越強烈,這兩個變化的核心都是個體意識的增強,隨之不可避免的就是傳統官方媒體影響力的逐漸減弱,受眾在成為傳播主體的過程中,對信息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更強,媒體的神秘感和光環逐步褪去,受眾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待官方媒體所傳播的信息。
面對新媒體時代個體傳播意識越來越強烈的變化,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傳播模式受到了強烈沖擊,說教模式的節目形態,已與個性化覺醒的受眾群體漸行漸遠。
2 媒體融合大潮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轉型
面對傳播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傳統電視媒體在經歷過最初的不知所措之后,已經逐步看清了新媒體帶來的新格局,紛紛走上了融合發展的轉型之路。習近平總書記也向媒體行業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目前,各級廣播電視機構和報業集團都在打造“融媒體平臺”,逐步形成以“中央廚房”為內容核心、以“兩微一端”等移動端為傳播平臺的融媒體新格局。這一系列的融合之舉,使廣播電視機構的信息來源得到了極大拓展。那么,面對海量的信息,更加復雜多變的傳播環境和輿論氛圍,電視新聞評論該如何調整理念和方式,如何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繼續生存發展呢?
2.1 轉變觀念,融入媒體新環境
首先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必須了解和適應媒體融合新格局下的傳播規律變化,適應不同于過往單向傳播的差異化傳播需求。對于傳統電視媒體人來說,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思維和信息渠道,在堅守客觀公正的新聞操守基礎上,從傳統的“說教和引導”模式,轉為“判斷和分析”模式。新聞評論的核心是挖掘新聞事件背后所隱藏的深刻內涵,并提出客觀準確的觀點判斷;新聞評論節目吸引人之處在于矛盾的交鋒中,矛盾的雙方體現著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就要求新聞評論節目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通過評論人的判斷和分析,從矛盾雙方的訴求出發,換位思考,探求矛盾雙方背后的真相和合理性,讓不同的群體的訴求在節目中得到公平展示和平等的表達。
在過往的大部分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專家學者經常成為最終的評判者,而市民階層的呼聲往往無法得到重視。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格局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更匯集多方面的意見,使普羅大眾的觀點在評論節目中得到多渠道展現,讓代表各種利益訴求的群體通過多媒體平臺發聲,使他們成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參與主體。
2.2 拓展渠道,融合媒體新資源
自從互聯網誕生后,媒體傳播方式的發展就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支撐,而電視媒體,在實現媒體融合上具有一定優勢。電視通過聲音、畫面、文字及多種綜合手段進行傳播,通過媒體融合平臺,新聞評論節目通過平臺可以及時引用新媒體的多角度信息和不同群體的觀點,以及大量的畫面和視頻,大量來自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圖片、視頻,不僅直接服務于電視新聞節目,對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同樣起到了提速增效的作用。以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由于其制作特殊性,時效往往滯后于電視新聞報道,而新媒體資源的及時引入,極大地豐富了電視新聞評論信息源,可以使新聞評論與事件報道同步展開。
更重要的是,融媒體平臺能提供傳統電視媒體基本不具備的實時互動功能,彌補了傳統電視媒體單向傳播、缺乏互動的原始缺陷。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為例,改變了以往廣播只能通過電話連線等單一的互動方式,中國之聲節目主持人通過新媒體平臺與聽眾進行頻繁互動,大量使用聽眾在其新媒體平臺上的觀點,廣大聽眾的看法、觀點成為中國之聲對新聞事件分析點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給新聞評論員在短時間內提供了大量的意見參考,也改變了傳統的以專業評論員點評為主的模式,建立起“受眾+專業點評+媒體觀點”的立體式、多層面評論格局,極大地豐富了觀點的渠道,來自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見解,對于提升新聞評論節目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都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同時,對聽眾觀點的引入也促使中國之聲新媒體平臺粉絲數量急速增長,進一步促進了融媒體平臺的健康發展。
2.3 培育品牌,打造評論“坐標系”
已故媒體人陳虻曾提出關于“坐標系”的理念,他把媒體人的知識背景、個性化特征、評論風格歸納為思維的“坐標系”,提出一個欄目或者一個評論員,必須建立個人對事物認知的坐標系,強調由此出發,找到獨特的定位,形成獨特的個性化風格[1]。
進入新媒體時代,輿論環境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多樣化、個體差異化成為不可逆轉的特征和趨勢,受眾面對海量的信息和觀點,已經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他們的選擇變得前所未有的廣闊,因此對信息的接受更加挑剔,也更趨向于個體的判斷。面對“信息爆炸”的新形勢,電視評論節目一方面要接受多元化、多層次的信息來源,另一方面要在紛繁的信息世界建立更加突出個性化、品牌化的“坐標系”,形成遠超于表象的高水準的價值體系,避免落入“心理從眾”的判斷誤區。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評論的創作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甄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善于在海量的信息和意見潮流中去偽存真;同時,電視新聞評論員必須掌握海量的信息整理和深入快速的分析判斷能力,善于從多元化信息渠道中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要想在今天數以千萬計的新媒體中獲得一席之地,離不開品牌化的支撐,而構成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品牌化的基本要素,除了擁有一支具有獨立思考和深度分析能力的創作團隊之外,還需要有強烈個性色彩的評論員形象,成為電視評論節目的形象標志。但是,塑造個性化評論員不等同于刻意地從特殊視角看待,把抱怨、指責作為評論的重點取向,陷入價值觀扭曲的誤區,這種做法必然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媒體觀點往往代表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新媒體時代觀點的多元化及個性化的表達特性,并不意味著主流價值取向發生改變,媒體作為社會與時代的引領者,必須符合時代發展的主流社會價值觀,這樣的節目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新媒體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近年來,互聯網對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已經非常明顯。電視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承擔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時代正能量的重任,而新聞評論節目作為輿論導向的風向標,只要適應新媒體的生態環境,盡快改變傳統的傳播思維,在創新與調整中堅守主流媒體的責任,同時樹立具有個性特征的節目風格,仍然能夠扮演輿論先鋒的主角。
參考文獻
[1]茅瑩.電視新聞評論的三要素淺析[J].傳媒評論,2013(5):53-54.
作者簡介:李 娜,東莞廣播電視臺,副臺長,研究方向為新聞宣傳管理。 an lang=EN-US>.知識付費內容生產的冷思考[J].青年記者,2018(7).
[3]張天培.國外媒體付費閱讀模式的新探索[J].新聞戰線,2018(3):49-51.
[4]知識付費趨勢:消費理性化 內容專業化[J].新聞戰線,2018(4):71.
[5]鮑艷紅,趙雨春.從“知識付費”的回歸看新媒體時代優質內容的生產[J].新媒體研究,2017(22):98-99.
作者簡介:姬 悅,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