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轟
摘 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教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為了使其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的本質內涵,深度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采取文本細讀的策略,那么該如何進行文本細讀呢?結合實際,從三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文本細讀;教學策略;初中語文
在對初中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要求師生以文本為中心,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剖析,要注重把握其中的細節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把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同時還要挖掘作品的情感內涵,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使其高效開展語文閱讀學習活動。
一、品評文章細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細節之處運用得恰到好處,更能彰顯作品的魅力。古人有詩曰:“文須字字作,變要字字讀。”由此可見,細讀文本,首先就是要對文章細節之處進行仔細推敲,細細品讀,初中閱讀教材中的文本選擇都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其文本的用詞用句之準確一定都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細細打磨過的,為了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得以提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致品評,體會作者在寫文章時,對詞句的精妙運用。
例如,在學習到《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文章第五段寫了濟南冬天的水色,在此段描寫過程中,作者抒發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首先是著力渲染“綠”,一個“綠”是用來寫綠萍,其余四個“綠”用來寫水藻,都襯托出了水的清澈和透明;同時,“冒著點熱氣”中的“點”字使用得也十分準確,它寫出了濟南冬天的“溫”的特點,如果把“點”換成其他字,或者去掉,變成“冒著熱氣”,就不像是在寫“溫”,而是“熱”了;另外,“水也不忍得凍上”這一句話更是將作者的情感很好地滲透于文字間,仿佛連濟南冬天的水,都那么溫柔,那樣的含情脈脈。文中每一句話都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每一個字都包含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美好感情,也只有是寓情于景,才能夠使筆下的文字顯得那么的有張力,那么的鮮活和動人。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機會,帶領學生認真品味文章內容,使學生能夠在作者細膩的感情下體會到濟南冬天的美妙。
二、把握修辭手法,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什么樣的文章是吸引人的?大部分的答案可能會是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那么什么叫有表現力呢?一般指語言精妙準確、優美動人、凝練質樸、感染力強且耐人尋味的,當一篇文章富有了這些特點,才會有很多值得人們去閱讀和探索的價值,因為在這樣的文章中,學生可以吸收到很多有益的東西。那么初中閱讀教材內容中的優秀名篇,是如何實現使自己的文章富有表現力的呢?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巧用修辭手法實現的。善用修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塑造形象,能夠使讀者產生共鳴,留下深刻印象。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文章中使用的修辭方法,從而使其去體會作者細膩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學習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其中有很多使用精妙的修辭手法,在對文章進行細致解讀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和探究,比如:“(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一句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這樣的情感傳遞,能夠突顯孩子們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使得詞語的使用十分貼切到位,符合兒童的心理。
三、立足教材內容,挖掘作品深層情感
能夠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情感充沛、思想內容深廣的中外名篇佳作,其中有著豐富的內涵值得學生去挖掘,但是由于初中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經驗有限,對于文章中的情感難以準確把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精彩的課堂教學藝術,用充滿情感的語言和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細致地理解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精神世界中細致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例如,在學習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不同思考問題。比如:“我”在經歷這次冒險后是個怎樣的孩子?“我”在爬懸崖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我”的父親是如何幫助你爬下懸崖的?“我”爬懸崖脫險的心理變化過程是怎樣的?在相關問題的引導下,讓學生在邏輯上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進而能對文章有細致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語文文本細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在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下對閱讀文本進行細致學習。
參考文獻:
[1]洪衛國.慢慢走,欣賞啊: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時代,2014(10):83.
[2]高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談例:以文本細讀為中心[J].語文天地,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