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摘 要: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驗中會出現一些誤差較大的極端數據,這些數據不可漠視。從四方面來講,闡述了對此類數據的分析處理:一、關注特殊數據、關注可疑,智慧處理;二、聆聽不同的聲音,營造有利于交流的課堂氛圍;三、巧妙應用實驗器材,為生成數據精心預設;四、引導學生正視極端數據,培養科學探究素養。
關鍵詞:“極端”數據;漠視;分析處理
科學的本質之一就是“實證”。科學是要講證據的,科學是可以重復檢驗的,這就是“實證意識”。美國《國家科學課程標準》中尤其強調科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重要性,而證據的許多方面需要用到數據。良好的數據意識和實證意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會得到大量的數據。然而,有的時候學生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于是,一些教師往往不自覺地忽略某些實驗極端數據。到底教師該怎樣有效地利用這種錯誤資源,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演繹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呢?
這些極端數據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的,是學生實驗結果的真實呈現,因此我們不能漠視這些數據的存在。我們該怎么處理呢?下面我就結合有關案例來談談對小學科學課堂極端數據的幾點思考:
一、關注特殊數據、關注可疑,智慧處理
平常,我們讓學生做的大部分實驗的結果都是唯一的,學生也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對于結果不是唯一或者實驗數據異常的情況,我們的學生沒有經歷過,老師也沒有相應的引導,他們不知道怎么辦。于是,當一些學生做驗證性實驗出現上述情況時,特別是在明知自己的實驗結果明顯有違常理時,對“怎樣處理自己的實驗數據”無所適從。聰明的老師發現凡是在公開課有這種情況,便需教師巧妙地將數據羅列在一起,然后由學生去發現并分析產生極端數據的原因,這樣不僅有效地抓住了課堂生成性的資源,還讓其他小組的學生明白了產生錯誤數據的根源。
筆者以“吸熱和散熱”一課為例進行說明,在這節研究課上主要研究在相同的熱量情況下對四種顏色(白色、紅色、藍色、黑色)吸熱能力的比較。首先讓學生明白吸熱能力的強弱可以體現為溫度的升高和降低。并且溫度計液泡部分的接觸可直接顯示溫度,于是在溫度計上分別粘上這四種顏色,然后搭建裝置,調整好溫度計與燈泡的距離,使其一樣,以此保證吸收的熱量一樣。并且記錄每種顏色的初始溫度,小組分工,一人觀察一個溫度計,在喊開始時同時將燈泡插上電源。統一計時長6分鐘,由各小組匯報每種顏色溫度升高了多少,見下表。
從上述數據中我們發現第三小組的數據明顯異常,其他小組都是從中發現顏色越深,吸熱能力就越強。后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原因是他們沒有同時開始,而且沒有及時記錄初始數據。
其實,對于實驗數據中應變量隨自變量有規律變化的情況,需要對各組數據進行排序整理,這樣更有助于學生觀察數據,從數據的順序中發現規律。
二、聆聽不同的聲音,營造有利于交流的課堂氛圍
關注每一個學生,創設有利于交流的課堂氛圍。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親身介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了解每一小組的探究情況。特別是那些數據和現象有異常的小組,教師要了解好。在交流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發表不同的現象和看法,要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聲音。如果那些數據和現象有異常的小組不敢發言,沒有拿出自己的真實數據。教師應耐心地啟發他們,使他們放下膽怯和顧慮,愉快地展示自己的真實數據,說說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讓其他的學生認真傾聽,尊重這些學生的探究結果,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不同的聲音,一起想一想為什么,使每一位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既關注別人,又反思自己,不簡單地否認自己或別人。只有營造了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學生才有安全感。他們才會愿意把自己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不一樣”告訴同學們、告訴老師,讓大家來討論。
在交流討論過程中,教師也不要過早的出示結論。要肯花時間讓學生對每一個感興趣的現象,進行深入探討。引導學生明白科學探究的答案有時不是唯一的,要允許學生存有己見。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準確記錄每一組的實驗數據,不隨意修改,不隨意在數據中挑選符合自己想法的內容……
因為很多學生有從眾的心理,可有時真理卻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比如我在執教《擺》一課,在研究擺的快慢可能與擺錘輕重有關,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擺錘越重擺得越快,擺錘越輕擺得越慢。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嚷嚷著沒有關系。開始我還不以為然,反正要通過實驗來驗證的。可等他們做完實驗一個個向我匯報實驗結果的時候,我開始傻眼了——數據跟我設計預想的大相徑庭。
面對學生得出的“有理”的結論,我開始尋找原因,原來學生的螺片的系法有問題,有的系在了中間,有的系在了邊上,在擺的過程中撞到了柱子上,影響了實驗結果,而且后來讓學生明白實驗是有誤差的,允許一個到兩個左右之間的數據差距。后來又讓學生做了一遍,學生都得出“擺錘的輕重與擺的快慢無關”的結論。所以,我們教師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路徑和思維空間,迅速找到問題解決的癥結,并發現解疑的“金鑰匙”。
三、巧妙應用實驗器材,為生成數據精心預設
很多科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之前應該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做過這個實驗了嗎?”課前自己做一做,不是一遍,而是多遍,目的是發現實驗中較難控制的無關變量。而有很多都是實驗材料選擇得不夠巧妙。只有選擇這些“有結構的材料”,才能承載著客觀的數據,在被使用時才能從源頭保證數據的客觀性。比如我在一次外出教研活動聽到一節課《洗澡盆里的秘密》,這節課上得很巧妙,有一定的示范性,上課教師首先巧妙借助自然科學史進行知識的遷移,并且把阿基米德的故事有所拓展延伸,讓學生很受啟發,連沉下去的砝碼也受到來自水中的浮力,接著就此提問:物體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與物體排開水的重量有無一定的關系呢?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組材料(洗澡盆——自溢杯,杯子,鉤碼,彈簧秤)并提醒學生注意點:澡盆里要放滿水并且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測出實驗結果見下表。
顯然整個過程是流暢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得出的結論太過牽強,值得贊揚的是上課教師還親自自制了自溢杯,來幫助教學。假設教師換了別的實驗器材,也許出來的實驗數據就五花八門了。其實我課后思考了一下,可以把砝碼換成木塊,或者做的澡盆再大一些,可能實驗誤差應該來的更小些。自制教具需要教師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和漏洞,并通過自身思考努力制作出合適的、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教具。
四、引導學生正視極端數據,培養科學探究素養
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異常數據是很正常的,引導學生明白科學探究的答案有時不是唯一的,要允許學生存有己見。讓學生體驗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是對客觀世界中人類未知領域的探究,是無法完全預知結果的。
面對異常數據,要引導學生反思。首先,讓學生仔細地梳理一下自己探究的全過程:實驗的設計有沒有問題、實驗的過程是否嚴格按照設計進行、實驗的材料有沒有異樣、實驗過程中變量的控制是否到位?實驗操作有沒有到位?有沒有及時記錄數據?如果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應該調整失誤之處,再進行重復實驗,看看實驗的結果有否變化。如果在反思中沒有找出問題,說明自己的數據是正確的,但仍應進行重復實驗,強調實驗結論的可驗證性。對“多次重復實驗”的數據也要學會進行判斷與取舍。有的實驗中,我們讓學生對同一個實驗至少做三次,以此來提高實驗數據的真實性。但是在實驗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學生不明白對于幾次實驗中的數據到底應該去哪一個。對于這樣的多次重復實驗,教師應該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判斷與取舍的方法。同時,應鼓勵學生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實事求是地講出來,然后師生共同求證完成探究的歷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
對于科學課堂中的數據,我們一方面既期待著能夠順順利利的,學生能夠很快地有所發現,研究有所收獲,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但一些極端的乃至錯誤的數據會給我們獲得最后的結論增加難度,但就在這充滿崎嶇的山路上行走,學生才有一種征服的成功與喜悅,師生一起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細致分析、精密推斷,這樣不是更有利于學生的理性思維與科學精神的培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