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明
摘 要:一年級教材中采用的基本上是純圖片情景或者半文字、半圖片的情景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從而解決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可是學生在作業中還是會經常出錯。為了了解原因并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對學生的錯題進行收集和整理,從理解題意和思維兩個方面存在的障礙對一年級解決問題時遇到的障礙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為以后解決應用題等復雜情景問題做好準備。
關鍵詞:解決問題;障礙;解題策略
一、溯源:解題能力提升的提出背景
自從實施教育教學改革以來,小學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可是那些在課堂上表現優秀的學生在練習“用數學”習題時也是頻頻出錯,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常常很“郁悶”。這種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年級的孩子們在學習“解決問題”時究竟是遇到了什么樣的障礙呢?于是,我把學生在課堂上和練習中做錯的題目統一記錄,并進行整理,對這些現象進行綜合分析,試圖找到問題的根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讓“解決問題”更具實用性,同時也希望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探尋:小學生解題存在的障礙
(一)掀開解題誤區的面紗——理解障礙,學生解題的疑難點
1.不解題意導致的認知誤區
錯例1:學生列式6-3+4=7
學生之所以做錯這道題,主要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箭頭的含義,這幅圖片本來是動態的,可是學生卻將其看成是一個整體,圖片看起來都是靜態的,學生看到的都是思維的最終結果,沒有考慮具體的思維活動,這就是錯誤出現的原因。
2.情境干擾引發的忽視問題
案例2: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錯例2學生由于情境干擾,產生了錯誤的認知,雖知道是在算總人數,理所當然地用了“9+5=14”來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是由于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限,由此可見這并不是無源可溯。
3.信息豐富致使的思維干擾
案例3:兩箱飲料,一箱9瓶,一箱4瓶,一共幾瓶?
主題是“9加幾”,可是內容非常生動豐富,富有情趣,但有不少學生會感到眼花繚亂,很容易轉移小學生的注意力,忽視了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不強,這么多內容融合在一起,對孩子來說,確實存在困難。
(二)拾掇知識難點的碎片——思維障礙,學生解題的困惑處
1.順向思維造成的解題錯誤
案例4:一共10瓶飲料,喝了3瓶,還有幾瓶?
學生列式7+3=10
在計算錯例4的題目時,對于剩余空瓶子的數量,學生首先會想到( )+3=10,于是寫出的是加法算式。
2.感知障礙從而讓錯誤升級
案例5:一共拔了17個蘿卜,灰兔拔了8個,白兔拔了9個,灰兔比白兔少拔了幾個?
錯例5:學生列式17-8=9(個)
錯例5中學生只注意到了題目后面的“少拔了幾個?”,但是問題卻是讓計算灰兔比白兔少拔的數量。因此,家長和老師都認為是學生太粗心,叮囑其做題時一定要細心。可是在完成作業和考試答題時還是經常會出現這種“低級錯誤”。
三、交融:解題的四大“訓練”之法
1.點睛——審題訓練,夯實解題的思考基礎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讀題時,我要求學生要做到“略讀”和“精讀”。
一“略讀”,要讀懂題目,并勾畫關鍵詞。
二“精讀”,對題中提供的數學信息進行分類和篩選。課本上面的主題圖一定要充分利用,以此為載體進行擴散,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其篩選、鑒別和加工信息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換位——對比訓練,打破學生解題的思維定式
對于學生來說,分析對比能力決定了解題結果的正確與否,為提高數學能力奠定基礎。以上文中的錯例4為例,讓學生弄明白什么是“減數”,幫助學生梳理題意,提出相應的問題并進行解決;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練習,對比分析兩幅小鹿圖的異同,所用算式是否一樣?引導孩子去發現其中的差異。
3.深慮——策略訓練,豐富解題的教學手段
有了具體的策略,解決問題才有了指導方向,一個人是否能熟練運用策略直接決定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策略處理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提高其解決問題的技能。
4.回轉——反思訓練,積累解題的實戰經驗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當計算出題目答案后,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檢查答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反思,查找錯誤并及時糾正,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長期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覺的思維方式,而且也可以累積更加豐富的解題經驗。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進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充分考慮到他們的認知基礎,讓小學生在收集、整理、表述、對比信息的過程中構建數學模型,對數量關系形成正確認識,掌握解題策略,并積累更多的解決問題方法,提高其解決問題能力,為以后處理復雜問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錫波.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自主探索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科研論壇,2010(2):24-25.
[2]周青潔.“效”源于何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如何實現問題有效性[J].才智,2013(31):96-97.
[3]魏雪峰,崔光佐.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認知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11):79-8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