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平 余志媛
摘 要:當今的教育越來越強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合一,各個學校和家長也越來越認識到家校合一在子女教育上的重要性。教育質量是第一生命線,在世俗的眼光里教學質量成了衡量一所學校優劣的最重要的標志,但又為了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于是許多課堂內無法完成的作業便轉變成了家庭作業。
關鍵詞:家庭作業;家校合一;教育
作為家長,你一定為學校布置的、需要家長參與的作業煩惱過,比如制作各類小報、各種投票點贊、網上爭章活動、各種假日活動、游遍指定的博物館、讀書征文活動……這些活動說起來是讓孩子做,但實際上大部分是家長代勞。對那些工作比較忙的父母,尤其是農村的又沒有多少文化的父母,遇到這樣的事實在是頭大。尤其是碰到一些缺乏實際生活體驗的新入職教師,全憑想當然隨性布置的作業更是離奇,比如“出書”(學生把自己歷年來自我感覺良好的文章整合起來,但封面、排版、印刷和序言怎么辦?)、木工手工制作、制作泡菜等,以致于許多家長在接孩子或孩子回到家后最想知道又最怕知道的就是“今天老師布置了什么作業”。今年的“五·一”假期,我就被“作業”了一回,那是出于幫一位從鄉下來到縣城帶中班的外孫的親戚所做的作業,內容為:實地調查你認為最令人尊敬的三種職業,寫清姓名、住址、職業和“最令人尊敬的原因”,還要留下被調查對象的電話號碼。想想看,一個4歲的中班學生他懂得什么是“職業”?什么是“最令人尊敬”?
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一位小學班主任曾吐槽:“很多作業是從上而下的。有些作業要不要家長幫忙,這個真的很難界定,比如有些作業,能力強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完成。”而教育學博士侯中太表示,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學校是大班教學,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所以分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精力就少,在這種客觀條件限制下,學校通過作業將一些教學責任轉移到家長身上,用父母的個別化教學提高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增進兩代人之間的交流。“這種需要家長協作的作業,隔三岔五地來一次,自然會影響到作業的效果。”候中太介紹,在作業的安排上,教育學上有一個專門的概念,叫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俗點說就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應該是學生踮踮腳、努努力就能完成的,而不是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如何判斷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對老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日報》指出,過多過雜的“家長作業”確實已成為家長的一種負擔,而且這種“配合教育”已經深入到學校教育的內容,把原本該由老師完成的任務轉嫁給了家長。可以說,這是教師“懶教”的表現。實際上,北京市早在2013年就曾出臺規定,要求各中小學不許給家長留“家庭作業”,不得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這無疑是家長們的強烈意愿,更是教育健康發展的需要。
由此看來,作為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尤其是班主任就應當直面來自社會各界的呼聲,俯下身子聽聽來自學子們的心聲,不該一味地以“我認為”“我以為”來對待日益變化的教育問題,因為我們的教育成功與否最終還得由社會來檢驗,我們的教育應當成為助推社會前進的動力。作業,它作為鞏固教學成果的一種手段,本應與時俱進,突出時代特色,但更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認真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才能真正達到家校合一。
首先,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更要有深厚的心理和社會實踐知識。許多理論上可行的事情,當它一旦與實際聯系起來時,你會發現你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合適的土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我們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考慮它的可行性,要根植于我們的生活土壤和教育環境,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布置作業時不妨多多閱讀我們的鄉土教材,研究一下我們的校本教材。
其次,對現有學生及家長有一個比較全面和充分的了解。因為你只有對你的學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你才知道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你才懂得什么類型的作業才能與我們的教學相長,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孩子的課余時間畢竟要回歸家庭,父母是家庭的主要角色,父母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作業的完成情況和質量高低。因為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有時難免會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多少要求助于父母。因此,我們的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當對學生本人和學生的父母有充分的了解,選擇作業時才能體現量體裁衣,因人而異,學生完成才能得心應手。
最后,布置作業時要充分利用好一切可用資源,并讓它們形成助推教育前行的合力。比如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群,在群中可以充分分享各種有效資源,對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加以推廣。“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只有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達到真正的家校合一,教育才會顯得輕松,教育方能成為一種藝術。
參考文獻:
[1]侯變變.初中語文家庭作業的有效性研究[D].喀什大學,2018.
[2]雷崇先.從“家校合作”到“家校合一”[J].中國德育,2015(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