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家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堂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要實現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不僅要求英語教師建立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而且要求廣大英語教師通過鉆研教材、優化教學手段、完善教學過程來挖掘學生對英語的內在潛力,使英語課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一、營造輕松、愉快的英語課堂氛圍
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的基礎。只有在愉悅的氛圍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能力。要營造愉悅的氛圍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注意師生間的情感因素。師生感情融洽,學生就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就會產生學習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地理解、運用你所傳授的知識;其次要轉化角色。教師要改變過去“滿臉階級斗爭”進教室的狀態,給學生呈現出一張和顏悅色的臉,讓學生感到親切,這能在無形中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同時,還要用一些幽默的語言,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然后教師要以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遇到個別學生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時,不要發怒或當面訓斥學生,而是給他們提示或暗示,告知他們要注意聽講。在課堂上還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積極地用簡要的英語互相交流,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認為教師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能給他們上進的動力,以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既維護了教師的形象,又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還可以運用游戲、歌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游戲能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在其中獲得知識,可將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玩耍與活動中學習英語知識;學生喜歡唱歌,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英語歌曲,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張弛結合,動靜相配,不僅陶冶了情操,還讓他們在歡樂中鞏固了知識。運用多媒體增進興趣,人的視覺識記率是25%,聽覺識記率是15%,而把視聽結合起來,其識記率高達65%,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能把一節普通的課進行加工,以藝術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邊聽邊看邊讀邊學,使我們的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生氣,對興趣的培養大有助益。
二、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
現階段英語課堂教學仍然打著傳統教學的烙印,教師注重的是單詞、語法等知識點的灌輸,因而忽視了學生與整個課堂的互動交流,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因此,扭轉這種局面,我們必須要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習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并配以合理的自主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養成學以致用、勤問好學的良好習慣。在課外,教師要給學生搭建一個積極交流的平臺,創建英語角來與學生強化交流和溝通,并開展一些英語學習的心得交流,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提升他們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以及學生對英語語法的掌握程度。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優化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切入點,因此,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從優化教學方法抓起。教師不僅要將英語知識傳授給學生們,同時還應當幫助每一名初中學生逐漸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習方式,在自主、寬松、高效的環境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實施自主探究高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好因材施教。(1)單詞教學趣味性。英語學習中最讓學生發愁的是單詞,如何讓學生解決這個難題,一直是我研究英語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做了許多嘗試:利用實物、圖片或簡筆畫等直觀教具,使學生一開始就把實物與英語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其活躍的形象思維。(2)藝術性的對話教學。初中英語教材在內容、形式方法、插圖等方面都緊密聯系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選擇話題時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需要,如:學校、家庭、交友等。因此在教學生對話時,我們可以增強對話藝術性,把對話變成短劇、故事等,讓學生共同參與表演。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苯虒W中,只有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掌握學生學習的最佳心理,創造樂學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專心聽課,積極思考,課堂效果才能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不能寄希望于奇跡,必須厚積薄發,只有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見到效果。愛因斯坦曾說過:“教師的最高藝術是用富于獨創性的教學方法去傳授知識,并給學生帶來快樂。”因此,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努力優化英語教學的模式,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和指導學生多閱讀,多交流,堅持不懈,不斷認真學習。相信,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再加上有針對性的科學訓練,學生的英語能力會不斷提高。只要教師潛心鉆研,勤于耕耘,持之以恒,就定能收到豐實的教育碩果。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