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
摘 要: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文明向農村的輻射和延伸,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交匯,將有利于鄉村現代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更好地提高政府對文化服務質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衡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關鍵詞: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重要意義;存在問題;建議
1 建設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重要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完善和充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方面的精神文化和文化工作下移到基層的重要體現,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公共文化服務,重在一個公字,突出了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一方面要建設好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另一方面要發揮好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益作用。有了村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服務才能得到保障,群眾文化生活得到提高,如何用好用活公共文化資源,是當今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黨和政府也非常重視文化建設,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習書記在報告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為中華文化前行指明方向,對加強村級文化建設,以此為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入點和突破口,服務于社會,群眾將得到更多文化權益實惠,提高中華民族文化。
2 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存在問題
2.1 推進不平衡
當前,有不少地方,村級公共文化發展滯后,經費不足……鄉鎮與鄉鎮之間,行政村與行政村之間,沿海發達地區與西部貧困地區有很大差距發展不平衡,有的建設點不高,有的建設進度緩慢,比較突出的是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不如期到位,領導重視不夠,導致問題久拖不決。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桂政辦發〔2017〕5號)要求,結合“十三五”期間,所有行政村要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覆蓋達100%,村級公共文化中心建設按“六個一”標準建設(要有一棟綜合樓,一個籃球場,一個戲臺,一個宣傳欄,一支文藝隊和一支籃球隊)〔2〕。我們市有282個行政村,到2018年止建有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155個,完成率百分之五十五,距離目標還有不少的差距,說得上是任重而道遠。
2.2 缺乏科學規劃
在建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選址上沒有做到科學規劃,缺乏遠景目標,沒有綜合考慮地理環境、人口密度、交通條件、文化特點,在設計上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各室布局大小,不科學、不美觀、不實用,有些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規劃建在遠離村委會辦公場所,給管理和服務,帶來了諸多不便,活動少,開放不正常,發揮社會效益不大,無形中浪費國家資源,沒有達到實用的效果。
2.3 設施不配套,作用不明顯
村共建設后,后期經費不足,設施配套不到位,培訓室、活動室設備不齊全,有室無物,圖書室沒有書架、閱覽臺,圖書擺設雜亂無章,圖書少而陳舊,讀者少,健身器械不足,舞臺沒有燈光音響設備,沒有完善管理制度和公示開放時間,缺乏文化協管理員,致使免費開放工作不正常,經常鐵將軍把門,有了領導來檢查,才對外開放,村共免費開放變成形象工程。
2.4 占用設施嚴重
建好的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沒有農家書屋、培訓室、文化活動室設置,把文化陣地變相為村行政辦公,黨建、司法、武裝、信訪、和工青婦等部門占用文化功能室,文化場所成為空架子,文化活動難以開展。根據自治區政府為民辦實事績效考核中指標要求建成的村共服務中心必須有農家書屋、培訓室、文化活動三室,擺空架子挪用文化陣地的必須限期整改,做到“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社會效益最優化要求”。
3 如何發揮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作用的對策
3.1 做好建設規劃原則
政府主導、整合資源、規劃先行、因地制宜、便民實用原則,多部門協作,把扶貧資金、基層組織建設資金、振興鄉村資金融合在村級文化設施建設上,重點扶持貧困村脫貧,使文化與脫貧攻堅相結合,要齊備村級公共文化設施,有綜合樓、籃球場、戲臺、宣傳欄、活動室、文化廣場等,做到統一規劃,我市的文化綜合樓,具有嶺南特色新穎大氣,成為鄉村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力爭做到建一個項目,打造一個亮點,造福一方百姓,讓村民從公共文化服務中得益,助力村民脫貧致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3.2 利用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平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有了村共文化陣地,我市村民自發組建了文藝隊和體育隊,結合各地民族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日,如廣西萬村農民籃球賽活動,廣西的三月三文體活動,春運會等,有撥河、猜謎、書畫展、游藝活動、讀書會、廣場舞、文藝演出和球賽等,自娛自樂的活動熱鬧非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從而遠離低級趣味和賭博習慣,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村民不出村門也能享受文化大餐,深受百姓歡迎,有了村級文化服務中心,村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3.3 文化與旅游資源整合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按照新發展理念,文化和旅游的工作思路是“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利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資源,起到牽頭和引領的作用,推介旅游景觀、地方風俗文化,讓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得以盛行,使文化和旅游結合到一起,打造了文化生態樂園、休閑農莊民俗文化村、花卉示范園,如我市的糯垌鎮古河桃花園、安平鎮客家孝道文化,馬路鎮和平生態園,歸義鎮謝村名村古跡,是用文化資源帶動旅游產業,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升文旅品質。
3.4 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精神,加強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使每個鎮每個村都有自己的文化資源特色,用文化品牌,打造名鎮名村,比如岑溪市地方牛娘戲來自農村生活,申報了國家非物質保護遺產,去年參加了文化旅游部舉辦“昆山盛典”戲劇匯演,將我市的牛娘戲推向全國舞臺,被文化旅游部評為“全國民間藝術牛娘戲之鄉”,南渡鎮被打造成千年古鎮和傳統手工藝編織之鄉,申報自治區級非物遺產保護,歸義鎮評為特色小吃名鎮,水汶鎮南六村五世衍祥牌坊和岑城鎮城廂社區孝子祠作為孝文化、賢文化、廉文化教育典范,文化打造,使我市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
發揮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的引領作用,廣泛宣傳傳統文化,建立村史室,使人們了解當地的歷史名人、風土文化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對保護文化遺產大有作為。
3.5 落實資金,加化管理
除了中央財政、自治區和市縣財政補助資金來源外,積極整合各部門和社會經濟能人、動員群眾籌資,讓社會參與,使村級公共文化建設資金有保證,同時推進免費開放工作,對中央財政配套的文化經費,確保不挪用,不截留,做到專款專用。按照廣西區文化廳《農村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管理制度》,各村落實文化協管理員,重視文化人才培訓,把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推進免費開放工作列入廣西區人民政府為民辦實事績效考評項目,保證村級公共文化活動正常開展,每年舉辦群眾文化活動不少于4次,并且每次活動有方案、有計劃、有總結,有圖片、有成效,對不完成任務的扣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績效分,量化工作,使基層文化活動得到鞏固和發展。
4 結束語
總之,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強大的推動作用,是一項為民辦實事的“民心工程”。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事業發展,就大有可為,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