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雯 劉睿
摘 要:社會經濟的發展,老齡化的加速,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探索逐漸成為多門學科的研究焦點。本文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整理的基礎上,回顧主觀幸福感的定義、結構,歸總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從而對如何提高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進行思考。
關鍵詞: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
1 引言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講師”和:“人生導師”——泰勒.本一沙哈爾(TalBen Shahar)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而越來越多的調查數據卻顯示出一種與經濟發展相悖的現象,與客觀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觀幸福并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上升。這正如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家埃德·迪納所發現,人們的生活滿意度會隨著收入增加而提高,但其愉悅感、幸福感等積極情緒卻未必因此而增長。相反越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感到不幸福。用積極心理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話來講:“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饑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治療心理創傷;但在經濟繁榮的和平時期,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人們活著更加幸福而有意義,生活得更加美好?!?/p>
2017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9008萬人。從年齡構成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019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9%;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按照聯合國的最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來說,中國已然進入“銀發時代”。
基于此,社會學、心理學、老年學領域的研究者們共同聚焦于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2 主觀幸福感概述
韋氏(Merriam-Webster)字典把幸福感定義為:a.一種存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里,個體的情緒分布于從持久的滿足感到激烈的愉悅感之間不等。b. 一種愉悅的、讓人們滿足的經驗。不論是國民的幸福感還是個人的幸福感,本身都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主觀幸福感更是從概念的層面直接界定了個人主觀層面的感受。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基本都認同其為個體依據自己內定的標準對自己生活所做的一種偏向肯定的態度或感受的評價。具有主觀性和整體性,同時也具有相對穩定性,是反映個體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
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結構學術界統一認定為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認知方面表現為對個體生活滿意度的感知,既包括整體的滿意度也包括家庭、工作和收入狀況、健康狀態、休閑等各個生活領域的滿意度;情感方面包括正性積極的情緒和和負性消極的情緒。但這兩個方面是相對獨立的變量,不具有必然的相關性。美國蓋洛普公司2010年對全球130萬人的幸福指數做了調查,結果發現:收入與人生滿足感成正比,與幸福感關聯不大。換言之,金錢可以買到滿足感,卻買不了幸福感。所以說主觀幸福感測量除了認知層面個體基于自定標準對于其總體生活滿意程度的評價外,還應該考慮正負情緒之間的平衡。
3 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關于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別、年齡、健康狀態、經濟收入等一般人口學因素上,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這些人口學因素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相對較小,僅僅只能說明20%以下甚至更少的變異。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討主觀幸福感的其他方面的影響因素。綜合而言,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
3.1 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包括內在主觀因素和內在客觀因素,是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影響因素。
3.1.1 內在主觀因素
一般認為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內在主觀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基因、自尊、觀念因素等,一般認為其最主要的是人格因素,但是目前直接的研究支持較少。也有研究者嘗試從因果方向上進行思考,認為主觀幸福感和人格之間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甚至可以理解為主觀幸福感本身就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綜合而言,大部分研究結果都說明為后代操心、工作或者退休應激、家庭氛圍、婚姻質量、收入、社交網絡等客觀因素受到人格或觀念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生活滿意度。這與外在因素通過內在因素起作用的觀點一致。致力于“幸福學”研究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恩博士指出,經濟發展越快,非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就越大。因此,中國人想要追求幸福,一定要改變一些陳舊的觀念,從情感、健康、心態等方面找尋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無獨有偶,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們在對現代中國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行研究,得出從主觀上來說,影響中國人幸福感的因素有:老愛比較、缺乏信念、不善于發現陽光面、不知道奉獻、相互不信任、過于焦慮。
3.1.2 內在客觀因素
性別、年齡、健康狀態、受教育水平等內在客觀因素在老年人主觀幸福感上的影響各有不同。劉仁剛,龔耀先等認為女性在生活滿意感上較男性低,國外也有研究結果支持。單獨基于年齡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較少,大多數都是隨年齡而來的健康狀態直接影響了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對于老年人來說,有健康才有一切。研究已經證實,身體健康和主觀的幸福感緊密相連。不過研究又表明老年人對健康的自評也受到個性因素的影響,興趣愛好廣泛、樂觀開朗的老年人相對生活自理能力的自評要相對好。受教育程度高低通過影響個體的負性情緒進而影響主觀幸福感。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內心世界要相對豐富,一方面興趣愛好相對廣泛從而排解有利于孤獨、苦悶的情緒,另外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退休后的通過返聘、服務社會等途徑融入社會的機會要比程度低的老人多,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受教育程度通過影響老年人生死觀的進而影響幸福指數。
3.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分為外在客觀因素和外在主觀因素,外在因素通過內在因素起作用。
3.2.1 外在客觀因素
對于老年人來說,外在客觀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水平和社會保障。經濟水平需要整體考慮家庭積蓄、不動產、收入、退休金等。研究表明,經濟水平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在農村和偏遠經濟落后地區或者城市里低保老人身上體現明顯,而當個體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保障的情況下,經濟水平便不再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情緒的變化。關于農村與城鎮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對比研究也表明,農村老人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城鎮老年人。作為總人口一半以上都是農村人口的國家和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更多的時候取決于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經濟收入從個人層面為老年人生存提供保障,而社會保障體系則是從國家社會的層面給予支持。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等內容??v觀當下的養老服務體系,與《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所要求的“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多支柱、全覆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相差甚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中國,這些外在客觀因素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還是很大的。
3.2.2 外在主觀因素
外在主觀因素大致包括社會支持和文化因素。社會支持包括配偶、子女以及其他人際關系交往過程中對個體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支持。而在這些關系中配偶關系的研究最多,一般會認為無配偶者或者配偶關系不好者主觀幸福感低于有配偶者或者配偶關系融洽者,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婚姻狀況對幸福感無顯著影響。文化因素,既包括中外文化差異,也包括城鄉文化差異。從中外文化角度來說,不同的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著相當的文化差異。中國人受家庭關系的影響太大,為子女后代、為配偶奉獻太多,而個人休閑消費方面追求較少。從城鄉文化差異來說,城鎮老年人的興趣廣泛性、文化氛圍、休閑消費觀念、人際交往、個人效能感等各個方面與農村老年人差異顯著,這些因素都能幫助其跳出家庭,享受生活,追求個人幸福。
4 如何提高老年人主觀幸福感
4.1 社會層面
首先,需要不斷改進養老服務新體系和養老模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老年康復醫院、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等,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提供保障。其次,優化社會公共服務,提供更多的老年健身、旅游、老年病防治與康復等資源,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參與社會的機會,比如推遲退休年齡、鼓勵返聘、志愿服務等,使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最后,社會觀念的引導,引導積極的生活態度、更新休閑消費理念、淡化家庭養老觀念,從而真正的體會幸福人生,安享晚年。
4.2 家庭層面
中國的儒家傳統使得我們重視家庭,崇尚孝道,講究養兒防老,所以在老齡化加速發展中的中國,家庭養老仍然擔負著其沉重的歷史負擔。家庭結構小型化,子女贍養老年人意識淡漠的時代特征又影響了居家養老老年人的整體生活滿意度。所以,一方面家庭教育中繼續弘揚傳統的孝道,“父母在,不遠游”,代代相傳,讓老年人基于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盡可能的享受天倫。另一方面對傳統家庭觀念中某些理念進行轉變,比如轉變儒家觀念中的“男尊女卑”觀念,男性對家務的多一些擔當、助女性老人參與孫輩的照顧;晚輩對長輩再婚多一些支持和鼓勵,讓有需要的老年人也能在愛情中體會幸福。
4.3 個人層面
所有的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主觀幸福感本身終究主觀層面的感知,俗話說 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富人有富人的煩惱。生活滿意與否,積極情緒的多少,更多的時候還是取決于個人的心態。一方面老年個體應該轉變類似一些傳統的“老而無用、老就等死、一輩子為孩子”的錯誤觀念,更新個人休閑消費理念、生命觀,享受生活,提升自我養老能力,將精力從子女身上轉移到其他活動方面,增加生活的樂趣,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另外更新一些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特別是獨居、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勇于嘗試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候鳥式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從而減少對家庭和子女的依賴,改變“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境地,提升晚年生活滿意度,增強主觀幸福感。
項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階段性成果(旅游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以合肥城區為例,項目編號:SK2018A0898)
參考文獻:
[1] 仝慧娟,郭宏.沈陽市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8,20(5):422-425.
[2] 曹獻雨,睢黨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問題研究趨勢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8,32(6):25-30.
[3] 羅揚眉,胡華,朱志紅,等.湖南省老年人親子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2):173-175.
[4] 王楓,王茜,莊紅平等.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0,23(12):9-12.
[5] 王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5.
[6] 唐丹,鄒君,申繼亮,等.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3):160-162.
[7] 李文君.新時代養老模式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公共管理,2018,11:88-90.
[8] 王大華,佟雁,周麗清,等.親子支持對老年主觀幸福的影響機制[J].心理學報,2004,36(1):78-821.
[9] 劉仁剛,龔耀先.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2):73-78.
[10] 張紅靜,馬穎竹.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6):428-430.
[11] 項曼君,吳曉光,劉向紅.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心理學報,1995,27(4):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