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在線教育的突起,彌補了我國傳統教育中的諸多不足,為教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上海耐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嚴瑩創辦的網上課堂——耐文課堂,利用自主研發的“英文思辨式閱讀”、“中英文經典閱讀”等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學校同步輔導課程、培訓提升課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要點,提升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受到了眾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和歡迎,成為在線教育領域中的“佼佼者”。
云計算、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將很多產業從傳統的實體經營方式擴展到了網絡上,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嚴瑩一直從事在線教育工作,在她看來,傳統授課方式的局限性很多,而在線教育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傳統授課方式的不足,為課后鞏固、業余培訓、集中訓練提供了更佳的學習途徑,可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來吸收知識,這也是她創辦耐文課堂初衷。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在線教育以網絡技術為基礎,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優秀的教育資源、最優秀的教師、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網絡傳播出去。學生們無論是在近處還是遠方,只要擁有一定的網絡及計算機操作能力就可以進行學習,并且隨時可以回看學習內容,加深知識點的掌握。而移動技術的進步,更是為在線教育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成熟的技術條件,使在線教育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學生可能隨時隨地都進行學習,想學哪個課程就學哪個課程,也充分滿足了多種人群的不同學習需求。
微課堂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授課方式,它將課堂搬到了學生的手機等移動設備當中,把參與聽課的成員組織到一個微信群內,在固定的一個時間段內,由老師在微信群里以語音或者文字, 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組織授課,課堂所需要的資料也一并呈現在微信群里。學生通過微課堂能隨時隨地向老師提出問題,也能隨時隨地與同在學習一門課程的小伙伴們溝通交流,展開討論。嚴瑩充分利用微課堂的靈活形式,并融入更多的新式理念與技術,創立了以英語語言以及EBR(Evidence Based Reading)為主的耐文課堂。耐文課堂的授課方式容易被學生接受,更能抓住同學的注意力,不遺漏每個知識點,有效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耐文課堂里的課程不僅僅只是傳統的PPT放映,更有視頻教學、音頻教學,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更便于學生理解知識點,加深印象。其次,耐文增加了在線作業與在線考試等功能,作業答案與考試成績即時呈現,學生可隨時隨地進行知識點鞏固練習,并測試自己的學習效果。再次,學習系統還可對學生的易錯題和易混題進行深入性講解,令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掃除盲點。
此外,耐文課堂師資力量雄厚,所聘請的授課教師均為培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在培訓領域有著極高的口碑。他們中有的是著名高校英語資深教授、有的是全國英語口語類競賽評委、有的是經驗豐富的一線英語培訓專家,長期研究跨文化英語說理教育,擅長中國青少年英語思維能力的啟蒙與開發,還多次指導青年學生多次參加國際及國內英語競賽并獲得獎項。在耐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會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研究,全面掌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需求、學習情感等方面的情況,做得到心中有數;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在不同學生和學習之間探尋科學、合理的切入點,找到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尋找熱點問題,開展研討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呈現出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快速成長。
嚴瑩認為,學好英語的關鍵是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教學中形成西式的語言思維習慣,這不僅可為學習英語打通學習途徑,還能幫助將來到海外求學和生活的學生更容易接受不同的習慣和觀念,更好的融入到當地的文化和社交中去。同時,嚴瑩還倡導在努力學習英文的同時,不應放松母語中文以及中國文化的學習。她認為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國文化,才能很好的利用英語將中國文化的理念與精髓轉述清晰,也才能真正表達出中國語言的真正涵義,這也是學生成為中西結合的國際化人才所必須的。耐文課堂也一直將嚴瑩的教學理念貫穿始終,開設了英文思辨式閱讀、中英文經典閱讀、數學思維訓練等課程作為英語學習的補充與強化,帶領學生走入原味英語語境,培養原版閱讀的思維習慣,使學生不僅僅是機械化的用英語進行翻譯或交流,而是在英語的思維環境中進行分析與思考,為將來到英美國家留學與中英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對中國母語文化的理解能力,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過文化對比學生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進行理解與詮釋。
嚴瑩表示,在線教育目前雖然看似發展得如火如荼,但繁榮的背后卻存在著同質化嚴重、課程設置不合理、功能實用性不強等問題。在線教育只是教育傳播的一種方式,如何利用好這一方式,展開定位清晰、服務具體、針對性強、具有特色的教育方法和內容,才是在線教育從業人員應深入專研的領域。她希望每名學生打開網絡都可以找到便捷的、實用的、適合自己的在線教育課程,而不是只看到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在線教育的優勢,也才能體現出現代技術帶給人們的教育“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