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妍 (山東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266500)
撲灰年畫是山東高密地區一代人的年味記憶,年畫的選題內容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構思好題材后,用柳條燒制的灰來勾畫輪廓作成底稿,一稿可拓印數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后在重點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手藝,“咸菜磕花”:即在蘿卜咸菜上刻出花紋,再蘸取顏色磕在畫面上。撲灰年畫繁瑣的制作流程決定了它只能純手工制作,且以家庭式或家族式為主要經營模式,半封閉式的營銷模式使得撲灰年畫的受眾面并不大,主要存在于高密地區。
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廣闊的地域所孕育的中華文化是文創設計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文創產業作為中國的新興產業,正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積極響應民族文化創新政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創意產品在具有實用功能的同時,還有著高于一般產品的審美功能,符合了現代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想要達到審美功能,就要求設計者在考慮到功能因素的同時,思考產品的符號因素,使文創產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和精神內涵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感。同時還要考慮當下的時代背景,用現代的設計手段使作品能進入年輕消費群體的視線。
相較于同為民俗藝術的浮世繪版畫來看,高密撲灰年畫的功能顯得較為單一,幾乎僅服務于慶祝節日與門神畫。高密撲灰年畫的內容中包含大量的典故以及民俗文化,使得一個對中國文化沒有充足了解的人很難讀懂年畫,限制了撲灰年畫在世界上的發展。撲灰年畫的發展主要以傳承為主,并沒有對其進行創新,內容上的固守以及缺乏時代感,導致年輕人很難從年畫中找到認同感,限制了年畫的受眾面。中國的悠悠歷史長河中,無數的優秀民間藝術在其間熠熠發光,撲灰年畫作為眾多優秀民俗藝術之一,較難得到全力推廣。
(1)民俗傳統文化的再生
在世界趨于大同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注重個體的差異性與獨特性,轉而將目光放到民族文化中來。在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工作中,體驗地域生活,挖掘地域文化符號,發散創意思維用以開發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成為了當前文創產品設計的重要命題。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應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內涵,運用現代設計手段,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探索出一條既具有本民族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設計之路。將高密撲灰年畫進行創意衍生設計,不僅是現代設計的訴求,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民俗傳統文化進入現代年輕人審美視野的有效途徑。
(2)消費者的心理訴求
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可能,現代社會人們在消費產品時不僅會考慮到其功能因素,更多的在于產品的附加因素,鮑德里亞認為消費品猶如語言符號,其意義不是給定的功能或用途,而是在系統中與其他物品的差異關系。這種差異關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消費者在身份地位和喜好上的差異。因此,設計者在設計之時不僅要思考如何滿足消費者的功能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到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視覺符號是認識與事物間的媒介,是消費者和文化間的橋梁,是文化意識的物化形式與載體。在挑選商品之時,其外在視覺形象是消費者最直接的判斷依據,人們可以通過其視覺形象來獲取其傳遞的信息,產品通過不同的外形、顏色、材質、紋飾等表現手法構成了各不相同的外在形象。撲灰年畫文創產品需要對其表層元素進行提取,但不是生搬硬套,或者只是單純的將圖像色彩搬運到產品上,而是要將年畫的色彩、題材、材質、紋樣等元素抽象提取出來,通過創意的添加再設計,運用于產品之中。
近年來,國際設計舞臺上不斷涌現中國元素,但千篇一律的中國紅、生搬硬套的紋樣元素的應用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在世界趨于大同的現代社會,產品的地域獨特性顯得尤為可貴。就如現在旅游紀念品的泛濫之風一樣,當某些紀念品在各地的旅游景點都能購買到時,商品的也就地域性失去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每個地方的文創產品應該有其明確的特色、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區域特定的形式、材質、花紋、包裝、故事都能使得一件普通的商品變得極具地域特色。
商品的地域性對于游客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日本對地域文化的追求在“限定商品”便得到很大的體現,如日本鐵路的限定便當,在不同的地方才能買到的特定便當,從食材、菜品到包裝都無一不在力求突出地域特色,甚至隨著季節的變換還會推出“季節限定”的限量版便當來吸引消費者。當游客們意識到離開此地之后就嘗不到這當地的味道后,便會紛紛前去購買車站便當,甚至很多旅行者特地為了吃到某特地便當而去乘坐火車。
文創產品更多的是注重對于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較之一般的商品,其具有更高的觀賞性。商品的外觀固然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但要想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產品本身的實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當今社會人們的消費觀念已今非昔比,對于文化消費,人們更樂于接受參與性更強的體驗式消費,使得文化能走進消費者的家中,在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延長對于文化形態的體驗經歷。只有具有實用性的文創產品才可以參與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來,使消費者能獲得其體驗樂趣。
撲灰年畫作為傳統文化,固然不能照搬形式,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與所受的文化熏陶都各不一致,審美觀自然無法固守于前。添加符合現代審美的趣味性,可以給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變帶來新鮮感,使其產生購買欲望,既有實用功能又具趣味性的商品往往更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臺北故宮推出了一款“墜馬髻”造型頸枕,其靈感來源于《唐人宮樂圖》畫中侍女的“墜馬髻”發型。設計師采用了這款具有唐朝代表性的發型作為頸枕的造型,不僅可以作為頸枕來使用,甚至可以戴在頭上,(戴頭上是發髻、拿下來是頸枕),使人們能更近距離以幽默的形式來體味這種典藏文化。
構建文創品牌需要的是多元化的融合,還需注意設計的系列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品牌,并依托現代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銷售。
故宮文創在注重產品文化底蘊的同時,兼顧著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在內容上注入更多的流行元素,讓600年歷史的故宮年輕了起來,也讓一向遙不可及的故宮文化以文創產品的形式走進了百姓家中。故宮文創還依托了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實現了線上與實體店同步銷售的模式,并在微信、微博這些擁有大流量的軟件上進行普及和宣傳,使得傳統文化以現代技術為媒介得到傳播。故宮文創的種類繁多,從首飾到箱包,滿足了不同層次及不同需求的消費者。在定價上主要以傳播文化為重點,價格普遍與同類產品相差不遠,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的青睞。這也充分說明了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傳承,還需要打開其創新發展的道路,來使其保持新鮮的血液。
山東高密地區的撲灰年畫作為優秀民俗文化植根民間,為大眾服務,積累了深厚的歷史及民俗文化,拓寬了現代文創產品發展的視野,同時使得優秀民俗文化得以創新發展。本文從對高密撲灰年畫文創產品開發的必要性以及現存的問題等方面分析,探討如何對非遺文創產品進行開發設計,也為非遺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