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師范學院 163000)
“三訓一賽”教學模式是基于對行動導向等教學理念的研究,并結合大量相關教育觀點、教學實踐和當前社會需求等衍生而來的,是符合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需求,符合環境設計專業特點,并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課堂中存在的諸如設計不能結合實際、設計思路不清晰、創新思維能力欠缺、團隊協作能力弱、師生互動不夠、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實際需求、考試形式過于單調等制約學生能力發展問題的新型教學模式。“三訓一賽”具體指在教學過程中以模塊訓練法形成理論學習脈絡,以項目式訓練法為實踐訓練方法,其間結合情景模擬訓練法的手段,三位一體,以“以賽代考”為考核方式。
《景觀園林設計》課程為筆者主要承擔課程之一,是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得經驗對環境設計其他專業課程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借鑒意義。以下以此課程為例,探討“三訓一賽”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實踐。
模塊訓練法的構想源于馮紀忠先生的“空間原理”教學體系,結合本課程特點設計而來的。希望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能夠掌握不同空間的普遍設計原理,能夠舉一反三的用原理來解決相似的問題,而不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景觀類型中反復。是解決課時少、任務重這一課堂矛盾的有利途徑。
《景觀園林設計》課程,72學時,環境設計專業第六學期開設。課程進行過程中需要理論學習和設計實踐雙管齊下,同時需整體規劃新的教學內容體系。擺脫現有多數教材中“歷史+理念+景觀類型”的脈絡,結合設計環節安排模塊內容,采用“一模塊一實踐”的組合方式進行課程的推動。課程設置為主題創作、空間形態設計、景觀設計元素應用三個模塊。
主題的設定是設計創作的前提,也是設計的靈魂所在。從使用者的角度講,當下,人們對于景觀和其他任何一種設計作品的要求都不僅僅是滿足視覺的審美,而更要求對文化的表達和引起使用者內心的共鳴。對城市或地區而言,景觀空間的意義就更為重要,它不僅承載著市民的使用功能要求,更是重要的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城市特色的體現,是傳承城市文脈的重要途徑。使景觀滿足以上要求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景觀的主題創作。將景觀賦予主題,景觀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有真正撼動人心的力量。
針對這一模塊,本課程訓練形式為半命題設計,各學生組可自由選擇命題。訓練課時8課時,主要以教師命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匯報發言幾部分組成。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需要大量查閱資料,進行頭腦風暴,最終給出小組結論。匯報以文字和意向圖的形式進行,以思維訓練為主,不要求進行設計表現。
1.生態園景觀主題創作
生態園景觀是當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景觀形式,它主要以更貼近自然的設計語言為表現手法,營造寧靜舒適的休憩空間。學生在做這一類景觀時,都會圍繞“生態”這一關鍵詞進行,但是“生態”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具體應該從什么樣的視角將其落實才是重點所在。在學生創作之前,教師需要進行適當引導,一是介紹“景觀生態學”相關概念;二是結合“雨水花園”、“海綿城市”等案例和理念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其具體表現形式;三是針對“生態”概念進行橫向延伸,尋找與其相關的概念,訓練學生創新性思維的能力,將相關概念整合,形成新的主題創意。通過項目組成員集體討論,提出了“天人合一”場地設計、“變化的四季”、“生長的場地景觀”等主題創作方案。
2.兒童活動場地景觀主題創作
兒童活動場地是一類較傳統的景觀空間形式,但設計的要求卻是在不斷提高。它存在的范圍比較廣泛,如綜合性公園、居住區景觀、城市廣場、校園空間、少兒活動中心的室外空間等。由于使用者年齡的特殊性,在主題的選擇上更需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和社會現象,思索當下有關于兒童最受關注的話題進行主題的創作。學生結合學習力、創造力、運動力、交往能力、科普等問題,提出了“時光機”“星球空間”“折紙空間”“勇攀高峰”等主題創意。
3.城市文化廣場景觀主題創作
城市文化廣場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城市景觀形態,主題的選擇和確立對于這類景觀甚至是城市、地域來說尤為關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城市自然條件、資源狀況、城市文脈、用地歷史傳承等方面思考,最終確立其主題。引入“場所感”“生態景觀設計”“宗地改造”等設計理論和實踐案例進行分析。最終學生提出了“石油·血液”“足跡”等主題創意。
主題創作是設計的關鍵,定位準確,設計也才能有的放矢。通過本模塊的訓練,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了正確的設計觀念,形成了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時更有助于學生養成前期調研和查閱資料的良好習慣。主題是景觀設計者感情的表達和寄托,通過主題的提出也使學生更快、更積極的進入到設計的狀態中去。本模塊是結合實際設計需要開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所在。
該模塊是“空間原理”應用的重要體現,景觀設計其實可以理解為城市空間的設計,任何一處景觀都無外乎是由若干個不同類型的小空間組合而成,同一分類標準下的不同類型空間是可以從如元素運用、圍合方式、底界面設計等方面找到一定設計規律的,完全可以做到舉一反三,只不過在設計不同的景觀類型項目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景觀序列關系和功能空間的體現,所以空間形態設計是項目整體設計的骨架。
本模塊訓練課時16課時,以講練結合的形式進行。理論部分以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的形式進行學習。同時要求學生完成相關設計作業。內容安排及具體訓練形式如下:
1.景觀空間分類
通過圖片展示,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分類總結。從不同的領域角度,景觀空間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一是按照不同的領域性分為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和私密空間;二是按照人在空間中的活動狀態可以分為動態空間和靜態空間等不同的分類方式。本課程主要以第一種分類方式為主要線索展開訓練。
2.空間構成
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可以組織學生到就近的景觀空間中實地觀察,復習景觀空間分類知識,觀察不同空間之間的分割與過渡、銜接。進一步分析各空間的構成,引導學生將空間看成一個普通的三維空間,無論何種形式的空間類型,都可以在縱向的維度上將其分為底界面、圍合界面和頂界面幾部分。
通過實地觀察學生總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底界面主要以鋪裝、水、植被這幾種表現形式為主,通過底界面材料的變化可以劃分空間范圍;第二,圍合界面主要是通過材料豎向高度的變化形成空間界面,通常以喬灌木、柱子、景墻、建筑、地形變化等為主要形式,圍合界面的高度和疏密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空間的封閉程度;第三,頂界面在景觀空間中往往應用不多,大多結合景觀建筑的頂界面設計進行,或者以天空最自然頂界面形成開闊的視景空間。
3.空間氣氛
空間氣氛是依據不同空間類型,利用各構成要素的不同表現形式,形成相對應的空間效果,有效引導使用者進行不同空間的自主選擇,滿足景觀整體的功能要求,豐富空間形態。
首先由教師講解不同空間類型大致的空間特點,介紹具體參數數據,結合案例教學法,引入美國貝克公園等多個優秀案例,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分析確定空間的類型、空間構成元素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與該案例表現主題的聯系,與模塊一進行呼應。
設計訓練部分給定某濱水景觀中三處空間節點,分別為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和私密空間進行設計。設計過程中學生出現了空間圍合高度和疏密程度不符合空間類型要求,底界面、圍合界面設計過于單調,空間內各部分銜接生硬等問題,教師給予指導,解決問題。通過本模塊的訓練,學生可以初步掌握景觀各空間類型的大致表現形式,在接下來的項目訓練中可以完成項目設計的基本骨架。
4.景觀設計元素應用模塊
景觀設計元素包括地形、植物、道路、建筑、水景、小品六種,它們不僅是形成景觀框架的基本元素,還是形成優美視覺體驗、表達景觀主題、塑造設計風格的關鍵,是景觀的血肉。這一模塊訓練同樣是分為理論學習和設計訓練兩部分,訓練12課時。
理論學習過程首先采用資料收集法,各項目組結合各個元素,收集大量圖片,進行基本的分析、分類。教師借助網絡課程平臺整理學生作業,總結分析,從材料、風格、主題表現等方面介紹各元素的應用形式。設計訓練結合模塊二的設計基礎進行細節設計。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出現如各元素表現風格不統一、風格不明確,設計缺乏新意,元素設計與整體場地設計各自為政,設計語言不豐富等問題。針對問題進行分組指導,最后由學生進行匯報。
模塊訓練法是本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處,也是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在緊張的學習任務下,個別項目組任務完成度低等問題,還需教師在下一輪課程中查找問題所在并解決。但絕大多數同學能夠完成訓練要求,達到預期目標。
在本階段需要學生整合之前訓練成果,結合實際項目命題完成新的項目整體設計方案。該訓練階段約占28課時,由建立團隊、項目選擇、前期分析、設計階段、成果匯報五個步驟實施完成。
實際項目設計過程往往都是由團隊成員共同完成,所以,在課程中也由學生3-4人自由成組。團隊建立需要在開課之初完成,在模塊訓練過程中已經開始運行磨合,可達到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目的。在項目的選擇方面,選擇實際項目用地或公司實際設計項目,通過真實的項目場地空間,使學生從實地測量到場地分析都能更直觀的感受項目內容。本門課選擇大慶市讓胡路區鐵人廣場現用地為項目設計用地。該用地周邊環境、尺度大小等條件都符合學生課程設計要求,同時結合原用地性質可以使學生從地域文化出發,揣摩打造新的主題表現形式,也是我校“以大慶精神辦學,用鐵人精神育人”辦學宗旨的良好體現。從下達任務書到以下各個環節,都盡量模擬實際項目發生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教師作為“甲方”布置任務,學生進行實地踏查,問卷調查,在課堂通過頭腦風暴激發創新思維,到最后的方案匯報。學生通過真實的項目,感受設計過程,對其應用技能的增長有顯著提升。
本訓練法是整體課程設計的重要環節,是課程訓練成果的集中體現。實施過程的關鍵是在設計前期引導學生進行主題的確定,“石油·血液”“絳·石油·生態”是學生提出的較好的主題創意。同時空間序列的設計也是本階段訓練需要著重指導的關鍵問題。
情景模擬訓練法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某一個環節,而是推動項目式訓練法成功實施的重要手段。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會結合各設計階段進行方案的匯報,這都是情景模擬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以“甲方”或“乙方”的身份進行觀察和發言,不僅使學生們能夠更深入的審視作品,同時也鍛煉了其表達和臨場應變能力,對學生綜合應用素質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以賽代考”的具體實施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課程方案匯報會結束后,由評審老師及同學共同投票給定分數,教師給定成績占最終成績的70%,學生投票占30%;第二種方式是將優秀學生作品推送參加各級比賽,結合比賽成績在本課程或專業其他相關課程中給予一定成績獎勵。“以賽代考”機制可以使考核更客觀、公正,更接近真實設計流程中的公眾參與的環節,并有效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訓一賽”教學模式的提出經過一個課程周期的實踐,學生的設計水平、綜合專業素質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同時教師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能力和在互動過程中對課堂的掌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基本達到教改實踐的目的。但是在學生如何擴充知識面、提高自學能力,和“以賽代考”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形式的豐富性等一些方面還需要思索,找到進一步解決問題的方法所在,繼續完善、逐步改進“三訓一賽”教學模式,并逐步鋪開。希望通過《景觀園林設計》課程對本教學模式的實施應用,能夠為其他環境設計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意義,共同探索適合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