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引言:近幾年,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尖端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制造出來的科技產品質量也在逐步完善。自從我國加入WTO之后,對外尖端科技產品貿易數量節節攀升,從2000年的6%增長到了48%,帶來的經濟效益達到8000億美元左右。因此,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面臨的障礙及對策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立足于當下社會發展以及國際市場發展情況而言,高科技產品之間的競爭代表著國家經濟競爭,作為一種技術密集型產業,高科技產品出口競爭體現的是國家競爭力以及綜合國力。在國際上,通常會應用R&D衡量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簡單而言就是,科研經費與產品工業增加值之間的比例。
根據不完全統計結果分析,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貿易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和重要的問題便是“技術瓶頸”,這也是導致各類高科技產品R&D較低的根本原因。即便是我國出口主力企業:計算機、通信技術、電子實際占比僅在2.8%左右,這一數據與美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實際上我國部分高科技產品企業研發投入量已經超過發達國家,但是整體而言,技術科研投入力度并不高。例如華為該公司,營業收入在470.68億美元,研發投入為65.15億美元,科研投入占比達到了13.84%,而全球科研平均投入僅在12%。可從整體角度而言,我國科技500強企業平均投入僅為2.37億美元左右。除此之外,科研投入分布不均也是主要問題之一,例如,航空航天企業的科研投入占比達到16%左右。
如果將二十一世紀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總結為科技競爭,倒不如總結為是人才競爭。國際上以勞動生產率來代表企業的人均生產能力。根據統計結果,我國勞動生產率低已經成為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礙之一。例如,我國高技術企業生產率在34千美元/人左右,而日本則在117千美元/人左右,美國、英國分別在89千美元/人左右、78千美元/人左右。勞動生產率可作為衡量某一行業競爭力水平的指標,由此可見,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貿易發展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同時,管理人才建設滯后、創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也阻礙了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
中國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主要為計算機、移動電話產品的零部件、附件。一方面,中國高科技出口產品結構相對集中,主要以加工生產零部件為主。產品出口貿易中僅進料加工就占到了60.34%,許多出口企業只是跨國公司的“組裝車間”,利潤極其薄弱。而此種高密度、低附加值的發展形式最終帶來的是環境污染、資源損耗。另一方面,高端產品涉及較少,行業整體產業鏈大多仍處于中低端。如中國IC企業中,大多只能生產中低端的IC產品,80%的高端IC產品依靠進口。中國出口的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高端產品占比不足1%。這一系列的數據都說明中國高科技產品生產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出口競爭力不強,對外技術依存度高。
就目前我國尖端科技產品行業發展情況而言,想要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與出口數量、在經濟改革大背景下快速完成產業換代與升級,提升本土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就需要對國內市場進行整體規劃,以求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
當下,我國高科技產品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政府對于行業保護較為重視,但是保護力度過大,行政干預在一定程度之上限制了行業發展,最為明顯的一點便是國內企業創新能力不高。鑒于此,我國相關企業必須站在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雙重角度進行考慮,抓住行業發展契機。競爭環境的建設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考慮:
一方面,國際IT以及IC市場正在逐漸向中國轉移,我國相關企業可以在此種背景下,重新構建尖端科技產品行業布局,并且不斷引進尖端技術產業,創新性產業,從而優化國內現有行業架構。通過增強競爭力的方法提升國內相關企業的競爭意識以及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應該結合我國現有市場基本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業企業保護機制,以求可以讓大、中、小型企業以及其它各類企業在公平、公開、透明的平臺上良性競爭。行業企業保護機制的存在,首先可以為相關企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可以在國際競爭中幫助我國企業更好的面對挑戰,在國外進入中國市場之后,規范國外企業行為,保證本土企業發展力;最后,良好的保護機制可以降低我國政府的保護負擔,進而避免政府過度干預。
現階段,我國高科技產品行業發展既具備發展條件,也具備發展實力,但是行業整體發展速度并不可觀,造成此種問題的原因在于:我國高科技產品行業發展受到“技術水平”的禁錮。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相同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特點,簡單而言可以總結為產業規模小、技術基礎相對薄弱、技術投入力度較小等問題。但是當下國際市場發展態勢要求我國相關企業必須走自主技術、自主產品之路。
鑒于此,本文認為我國高科技產品行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其一,應該進一步增加我國政府效用。簡單而言,要求我國政府發揮引領作用,幫助本土企業完成技術創新,以求可以打破行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其二,立足于宏觀調控角度,我國政府應該適當改變財政、稅務方面的政策,必要情況下,可以為高科技產品制造企業打造一套專屬的財政政策,以求保證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可以正常開展,進一步增加對R&D的投入。其三,政府具體職能應該適當改變,最終的目的在于推動我國高科技產品制造業,可以完成產、學、研結合。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企業之外的技術人才力量,共同推動我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力度。四,政府應該通過合理調控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對假冒偽劣產品和商家加大懲處力度。五,立足于行業發展基本情況,建立一個完整且穩定的行業協會。其目的在于通過協會規范當下行業市場,并且健全產品市場功能,進一步規范相關企業行業行為。
WTO曾經對國際市場品牌進行了調查,其中3%的名牌產品利潤占總利潤的4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國際市場已經進入到了品牌戰略發展階段,只有在市場中擁有自己的品牌,在發展過程中才能獲得更加巨大的動力。鑒于此,我國高科產品想要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就需要建立自己專屬品牌,并且需要完成產品結構升級,改變傳統的加工方式,完成高技術轉變以及高附加值建設。并且,在完成品牌建設之后,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尤其是國際市場形象,這樣才能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動力,在市場搶占中獲得先機。
需要注意,品牌的建設并非僅僅存在于市場營銷建設過程中,應該將其轉化為一種企業文化,貫穿到企業生產全過程當中。因此,中國高科技產品制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以品牌為基礎,在統籌全局的基礎上完成資源優化配置。同時,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力度,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技術創新。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行業競爭、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其實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在尖端科技廣泛應用的背景下,人力資本的應用與建設顯得越發重要。而所謂的企業創新能力,其實就是企業內部員工思想意識以及個性特點的具體體現。從美國等發達經國家發展角度而言,人力資本應用形式以及人力貢獻度是企業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
結合各個行業發展情況和發展經驗,人力資源存量的增加將會增大企業回報率。目前,我國高科技產品制造行業人力資源較為匱乏,造成此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知識型人才數量稀少。上述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高科技產品行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鑒于此,我國必須堅持走科教興國的路線,加大人才培養與教育力度。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加大內部人員培訓,無論是科技人員、營銷人員還是技術人員的培訓都需要保質保量,這樣才能提升整體人員水平,促使企業現有工作人員增值。另一方面,應該做好人才隊伍的國家化培養,以“做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加強優秀人員之間的交流。做好上述兩方面內容,就可以完善國內高科技產品制造企業人才隊伍架構,提升人才隊伍深度,以求可以促使企業解決各類發展問題。
結論:綜上所述,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具有非凡的意義,一方面,證明我國尖端科技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并且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出口數量與質量可以幫助我國在國際市場中樹立形象。雖然現階段產品出口仍然面臨很多問題,但是只要立足于自身發展角度,通過合理應用營銷策略、樹立品牌形象,就可以進一步提升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