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一 北京師范大學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就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行為,回顧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之所以歷盡磨難經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于我們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中。講到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會想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書法。當然,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要傳承普及,最直接的辦法還是從書法的教育教學入手。
今年二月份,教育部對于“書法納入中高考評價體系”的問題進行了答復,其認為: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開展書法教育不僅有利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對學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可見,書法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教學,也起到了修煉文化、陶冶精神的作用。首先書法教育是使書法這一傳統而又極具實用價值的藝術得以實用和發展的必要教學,書法教育的開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書寫基本技能、書法藝術鑒賞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觀察力、記憶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國家一直重視的文化自信。
目前,書法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在教育界尤其事小學教育界廣受重視。北京2017年啟動全面課程改革,將誦讀、書法等傳統文化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雖然很多中小學都開展了書法課,高考也越來越注重“書面”整潔程度,很多大學高校也逐漸成立了書法專業,但很多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的書法教育卻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書法不能堂而皇之的躋身于藝術學科之林,書法教育還是沒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其中存在兩個原因,分別為歷史原因、現實原因。糾其歷史原因,中國自古精學為本,治益為目,中國人對技術的態度始終是嗤之以鼻。現實原因有二:其一為現在的書法教育多為應試教育,中小學的書法教育課堂還只是存在于簡單的臨摹和筆畫練習,而大學書法教育之前的所謂“藝考”,也多為應試,真正的內涵還體會不足。其二,某些專家對書法成為教育仍持有異議,對其認識有所不足。
(二)雖然現在的書法教育仍在蓬勃發展,但由于歷史的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國學校教育中的書法教學還沒能像其他學科一樣成為教學機構,也沒能形成一定的教學體系。
(三)目前的書法教學觀念還是比較落后,中小學的課堂多為字帖展示與教師示范,學生也只是簡單的表面臨摹,且多數中小學教育中的書法字體較為單調。
(四)目前還沒有編寫出完整的教學大綱和具體的教材,高素質的書法教師隊伍也有待培養,當今很多書法教師多為美術專業或其他專業,“科班出身”較少。且對古代、現代的許多教學,經驗,理論沒有進行總結整理研究,所以,許多科學的研究成果不能整合到書法教學中去。
眾所周知,書法藝術與文學特別是漢字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傳統文化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在書法教育中我們首先應該讓同學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書法,什么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再教授其傳統的書法文化。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書法,被稱作“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核心”。但是現代的中國教育由于一味地模仿西方教育而失去了文化的本身,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已經出現了斷代現象,這對開展傳統書法教育造成嚴重障礙。
(一)我們應在書法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教授學生傳統的書法文化與內涵,尤其是給予漢字豐富尊重的與認同感。漢字的發明發展與成熟一直與文化相伴,有學者把書法史的起始點定在文字的產生時期是有其道理的。自宋代以來民間就形成了“敬惜字紙”的文化傳統,在明清時期“紙爐會”在民間尤為盛行,這與古代科舉文化有關。對文字的崇拜和對文化的尊重已經成為文化基因融入了民族血液。書法教育的課堂正是這樣一個給漢字傳統文化展現魅力的平臺。
(二)著重理清書法藝術教育與規范字教育的關系。在書法藝術教育為主流的現狀下,書法規范字教育也應得到重視,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許慎明確指出了文字的維護統治和延續文化的功能,正因如此,歷代政權都十分重視文字的規范化問題。
書法藝術與規范字之間并無矛盾,規范字是基礎教育中充當實用功能的形式,它關系到日常學習的使用與規范,是國家正式頒布的文字式樣,是我國和世界使用漢語溝通交流的媒介;然而書法藝術追溯古今,一直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傳播中華文化美學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歷史的形式之一,很多人因為書法藝術豐富多樣的形式而對傳統文化、對歷史、對文學產生興趣。
我們應在教學中讓學生辯證看待學習書法藝術與規范字,書法藝術是能力與興趣,但是并不是學習的全部,規范字在書法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在學習使用好規范字的實用基礎上,進行書法藝術教育的培養,建立學生對書法藝術的理解、掌握與傳播發展,才是一個行之有效且可持續的書法教育之方法。
(三)直接講授與啟發誘導相結合。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在書法教育中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我們應在游學與實踐中帶領學生了解與掌握書法的魅力。
這里的游學,可以是對藝術博物館、名勝古跡的實地考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書法文化的浸潤,在快樂的游玩中進行書法的學習;它更可以是通過多媒體的記述手段,如視頻、圖片、實物等,讓學生深入書法文化,了解課本內容外的歷史背景、藝術風格,通過組合不同時空的動作、形象、圖景的方式,在局部中看到整體,在課堂中探索仿佛多彩的世界。
(四)因材施教,創新教學手段。這是如今書法教育中正在努力進展且將持續突破的形式,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帶給了書法教育形式上的無限可能性,VR技術可以讓學生在有限學校空間里穿越古今,親身體驗書法文化的發展長河,遠程技術可以讓學生探索世界資源,給不同的人學習,感受書法文化的多面性……我們應盡可能為學生創造這些條件,帶給書法教育更多的可能性。
(五)循序漸進嚴格要求。先從楷書入門后行草諸體,先大字后小字,先平正后險絕,先形似后神似,先專精后博臨。
綜上所述,當今書法教育還是一個比較嚴峻并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作為書法專業的學生,我們應從現在起就該思考這一問題,并不斷探索書法教育的發展之路,注重理論與實踐,帶給學生書法教育的價值,為國家書法教育的發展盡自己一絲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