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 中國建設銀行寧夏區分行
早在2005年,聯合國“小額信貸年”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這一概念,并于2006年出版的《建設普惠金融體系》藍皮書中明確了普惠金融目標,即為“為所有層面的人口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此,普惠金融正式走向大眾視野,并從初期的小額信貸,逐步走向包括面向貧困人口、普通大眾、小微企業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包容性普惠金融體系。
小額信貸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孟加拉國、印度等,其中孟加拉鄉村銀行成為了這一時期的典范。1983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創辦了孟加拉鄉村銀行,該銀行是一種以市場化經營為基礎,農戶通過加入一個5人小組的貸款成員中心,從而獲得小額貸款,如果小組中有人違約,其他成員的信用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農戶在挑選加入小組時會非常謹慎。孟加拉國利用這種小額貸款模式,使近60%的借款人及家庭擺脫了貧窮,該模式已經被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借鑒和應用。
20世紀90年代,小額信貸的發展已經無法滿足貧困人群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低收入人群也需要享有與其他階層一樣全面、多樣的金融服務,因此,普惠金融開始向全面化、差異化微型金融服務轉變,主要包括了儲蓄、結算、信貸、保險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微型金融的出現不僅緩解了金融端供給不足的問題,更有效滿足了低收入群體的金融需要。
近年來,普惠金融在基層服務可及性和形式多樣化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果,逐步形成了區別于小額信貸、微型金融的普惠金融體系,即在深度、廣度、成本三個方面不斷延伸,涉及眾多人群的包容性金融體系。在深度方面,普惠金融幫助更為偏遠的地區和人群,讓他們體面的獲得相同的金融服務產品;在廣度方面,普惠金融囊括了小微企業、城市低收入人群、在校大學生、農民等范圍更廣;在成本方面,普惠金融整合了各種金融資源,讓受眾群體享受更為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總的來說,普惠金融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小額信貸、微型金融、綜合發展的三個階段,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到來,數字普惠被更多人所熟知。下一步,金融機構將結合金融科技的手段,運用數字普惠金融方式,促使城市低收入者、農民、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平等、低成本的享受金融服務。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成為了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金融供給之間矛盾的重要抓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要著力建設普惠金融體系,以適當、有效的方式,廣覆蓋、全方位地為小微企業、農牧民、城鎮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務。經過幾年努力,傳統的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信息和信用的不對稱,客戶分散、點多面廣,傳統普惠金融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弱勢群體依然不能獲得必要的金融服務。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數字化技術賦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時代價值和豐富內涵,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可行路徑。
通過利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從而破除信息壁壘,使得銀行在獲取長尾客戶的邊際成本降低,進而提高運營效率和風控能力,讓金融服務得以下沉,直達社會神經末梢和底層組織細胞,包括過去很難獲得金融服務的農村客戶。從而地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務覆蓋面。
數字經濟時代,單純依靠以供給側為中心的“坐等獲客”的模式,難以滿足客戶服務提質升級的需求。通過在業務流程中全面提升客戶參與度,從客戶視角設計金融產品,從“相敬如賓”到“攜手同行”,從被動感知到主動融入,提供個性化、專屬化、定制化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實現共促共生共贏。
大數據改變了普惠金融參與主體的連接方式,重塑產業鏈、交易鏈、金融鏈、服務鏈等關系鏈條,推動金融生態向大眾化、共享化、透明化、智能化和差異化發展。通過借助合作伙伴力量,將服務搭載在豐富的用戶場景之上,完善業務鏈條,實現開放協同。
通過大數據深度挖掘信貸需求群體的經營特征、行為特征、信用特征,進而發現其運行規律,通過批量分析客戶信息、精準定位目標客戶群體,優化風險緩釋安排,通過批量分析內外部監控、預警信息,對風險隱患客戶可以實施早期干預,及時出清。
通過大數據的挖掘整合,可以綜合考慮客戶的道德品質、文明行為、社會貢獻、綠色生活等要素,全方位地評價客戶。大數據提供了發現信用、整合信用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引導并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增進社會誠信。
可以說發展普惠金融對于中國意義重大,直接關系到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更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息息相關。所以,基于以上五點可行路徑,結合金融科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能夠讓中低收入人群平等地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包括儲蓄、支付、貸款、保險等在內的全方位有效的金融服務,最終促進中國新時代經濟均衡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