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珠 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當前農村信用社改制已經大面積完成,從山西省來看,60%的縣(市)級信用社已經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通過改制,資產規模得到提升,不良貸款有所下降,經營效益明顯改善。但是在改制過程中、以及改制后暴露和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為了更準確地把握農村信用社改制成果,我們選取了2018年年底前完成改制的4家農商行進行了調查,對其改制前后的經營狀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對策建議。
2014年-2018年,4家農商行存款規模平穩增長,年均增長率達14.22%。存款結構較為單一,個人存款占比較大。以交城農商行為例,2014年-2018年,個人存款占到存款總額的70%以上,而單位存款占比較小,2016年單位存款增加較多,2018年又有所回落,四年期間單位存款占存款總額比例最高為20%,占比最低時為7%。
經過對4家農商行2014-2018年數據匯總發現,貸款規模經過兩年的增長后,2018年呈現收縮趨勢,到2018年末,4家農商行各項貸款余額為83.49億元,比上年減少了4個而百分點。經調研,原因如下:首先,國家對農商行貸款集中度有明確要求,對單一客戶貸款總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10%,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額不超過資本總額的15%,受制于資本凈額和上述審慎條件的約束,改制前農信社貸款規模比較穩定,完成改制后,農商行資本凈額得到擴充,由此對優質客戶的貸款潛力充分釋放,貸款規模迅速上升。其次,農信社改為農商行后,經營更加注重利潤最大化,農商行更愿意通過擴大貸款增加存貸款利差收入。最后,國家對農商行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等有硬性指標,在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農商行的貸款規模。
貸款業務是農商行重要的資產業務,是主要的盈利手段。調研發現,貸款中有一定比例的票據業務。選取的4家農商行樣本中,2014年-2018年的存貸比在66%以上,2016年最高為72.78%,而剔除票據后的存貸比明顯下降,近5年的存貸比平均水平僅為62.75%,說明票據對貸款業務的影響很大。
2014年-2018年,4家農商行票據融資占貸款業務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特別是某農商行,2015年的票據融資為14.80億元,占到貸款業務的47.75%,2018年票據融資占比為23.05%,而該農商行的票據業務基本都為買斷式轉貼現。轉貼現業務雖然在統計口徑包含在貸款業務中,但并沒有投放到實體經濟中,而是在銀行業體內循環,沒有達到支持地方經濟的目的,稀釋了貸款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農信社改制的目的是通過明晰產權關系,增加內部約束機制,實現農商行的健康發展,但在改制過程中引進戰略投資者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調研發現,調研的4家農商行中有3家農商行的股本結構較為集中,前十名法人股東股本額在總股本中占比超過58%。根據《農村商業銀行管理暫行規定》,為防范股權過于集中,單個法人及其關聯企業持股總和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0%,任何一家大股東都不擁有對農商行的絕對控制權,例如,某農商行的第一大法人股東股本額8000萬元,在總股本中占比26.67%,超過了10%的約束。股東股權過于集中,一旦大股東聯合中小投資人展開對領導權的角逐,爆發領導權之爭,將會對農商行的經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據統計,4家農商行2014年的股東貸款為12.5億元,2018年底的股東貸款余額為20.82億元,四年期間增長了67%,2018年的股東貸款余額占到總貸款余額的3.24%。調查顯示,部分農商行大股東入股,并不是單純的戰略投資,而可能是期望利用手中的決策權為自家企業或本人獲取貸款提供便利,個別股東甚至獲得了超過入股資金數倍的貸款,銀行貸款額度過高,存在“拿銀行當提款機”的嫌疑。如,某農商行法法人股東某汽配城有限公司入股資本額為151.33萬元,2017年末貸款余額為1280萬元,貸款額是股本額的8.48倍。
調查顯示,截止到2018年12月底,4家農商行的職工自然人持股金額合計為3.37億元,占比為15.17%,其中,某農商行職工自然人持股占比最高為18.06%。調研發現,農信社在改制之初大量運用股權配售方式出售不良資產,并要求全體員工必須根據職級購買股票,高管認購幾百萬、中層干部認購幾十萬、普通員工認購幾萬。農信社員工(含高管)在購買股權時,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農信社貸款的方式實現購買股權的目的。據調查,到2018年12月底,上述4家農商行職工自然人貸款總計達2.83萬元,相當于入股金額的83.97%。
為了完成農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的資產質量監管指標,一些信用社在改制時,通過不良資產銷售、代持的方式降低不良貸款。如某縣農村信用社,將6000萬不良貸款交由某資產管理公司代持(托管),約定歸還期限和代持管理費,在完成改制后將陸續贖回。有的農商行在改制過程中,為了壓低不良貸款,利用“過橋資金”或者“借新還舊”的方式進行“倒貸”。例如某縣農商行的部分貸款雖然通過整合理清借貸關系,將貸款落實到實際用款人名下等方式消除了借冒名貸款的風險,但是不良貸款只是通過重新辦理貸款手續而在賬面上劃為正常貸款,貸款實質卻未發生明顯改變,而且整合時還降低了部分信貸條件,使得整合后的貸款依然存在風險。
要突出黨對金融業的領導,體現黨中央的政治方略。通過改革真正完善農商行法人治理機制和服務目標。要圍繞現代銀行管理架構,明確管理層、董事層、經營層、監督層的責權利,避免改制后“婆婆”更多、分利更少的問題。農商行的改制,要正確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要明確政治站位,通過支持“三農”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壯大。要支持農商行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自主經營,避免在經營的過程中超越合規性而加大經營風險。
監管機構要強化對資本充足率、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不良資產率及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貸款集中度和流動性比率等指標的持續和動態的監管,引導農村銀行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改進業務流程,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要密切關注各村鎮銀行可能出現的風險,深入分析其業務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關聯度,準確研判關聯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制定應急預案,防范系統性風險發生。要積極引導村鎮銀行通過創新的產品,服務和機制,提高他們的品牌知名度,促進村鎮銀行的健康發展。
對人民銀行應在政策支持方面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給予傾斜,比如,在制定存款準備率時,應充分考慮到,農商行的特殊性,農商行是由農信社改制而成,與改制前的農信社相差不宜過大。要密切關注各農信社改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深入分析其業務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關聯度,準確研判關聯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制定應急預案,防范系統性風險發生。要積極引導農商行通過創新的產品,服務和機制,提高他們的品牌知名度,促進其健康發展。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當地農信社的改制,要在稅收政策減免方面給取傾斜,引導其支持當地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要正確引導穩步推進農信社的改制過程,切忌急于求成。一是要真正降低不良貸款占比,要創新風險代理,打折清收,公告催收,不良貸款債權轉讓,引進優質股東,全力壓縮存量不良貸款。二是提高資本充足率。積極向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募集投資股,增加資本凈額;最大可能地提高創收盈利能力。三是制定規劃,提足撥備。同時要統籌兼顧,抓好存款組織、貸款營銷、中間業務拓展等其他日常業務,努力提高市場份額,為推進改制奠定良好的基礎。四是改制要立足于地方法人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的根本出發點,不盲目攀大、攀高。
全面完善各項規章制,強化管理,堵塞漏洞,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合規合法性,實現風險管理的業務環節全覆蓋。二是進一步完善信貸業務操作流程,劃清各層級風險責任做到信貸業務操作流程科學嚴密,職責職能清楚規范。三是對它開展合規文化專題教育,樹立合規理念,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