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華 潘峰
中石化廣州分公司
隨著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回顧我國經濟飛速增長的三十多年,各種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對人們生活造成不良影響。近幾年國家加強了環境綜合治理,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了全面部署,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2019年4月,審計署印發了2019年內部審計工作指導意見,強調內部審計工作要促進提升管理經營績效,推進加強污染防止和生態建設,促進推進綠色發展。當前開展對企業環境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探討,在企業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貫穿落實到企業環境保護的每個環節和過程,極具指導意義。
由國際環境義務經濟聯盟(CERES)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成立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in),在2006年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中指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方面。其中在環境方面制定了推薦使用的通用環境業績評價指標10個:所用的總能量;所用的總電量;所用的總燃料;所用的其他能源;所用的非燃料原料總量;所用的水總量;被歸為廢棄物的非產品產出(廢棄物)的數量;在陸地處理的各類非產品產出的數量;排入大氣的各類廢棄物;排入水中的各類廢棄物。這些指標適用于任何類型、任何規模的選擇提供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企業。近年來國內學者嘗試從多方面設計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2018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及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后,政府監管部門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各層面出臺的環境保護指標日益完善,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加強,但目前已有企業環境業績評價指標研究還存在較多問題尚未解決。
目前我國制定的環境業績指標是相當從嚴的,其中有不少指標是環保部門依照自己檢測、監測到的數據,簡單通過專家討論征詢意見后出臺新的標準,綜合考慮生產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較少。新環保標準的出臺一方面令改革開放初期間建設的一些過度利用環境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老舊企業因環保指標不能達標直接關閉;另一方面使一些國企也很難維持生產。例如某先進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廢氣排放問題,在正常生產的情況廢氣排放是完全可以達標的,而在企業大檢修吹掃管線作業時,如在陰天無風且空氣流動慢的大氣環境下,幾乎不可能達到環保大氣監測標準,若不靈活修改標準而強令執行關?;蛱幜P的話,上百億資產的大企業就存在關停及企業職工失業問題,反而制約了可持續發展,與我國當前全面推進“五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不協調。
環境業績指標的制定以監督部門為主,制定指標時幾乎不邀請財經人員參加,評價指標未能適當考慮企業成本效益。實際上,企業每降低一個等級或數量級的排放量都要付出相當的成本代價而影響到企業效益。例如某化工企業的年度環保指標為:無重特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事件發生;外排工業廢水達標率*%;可控廢氣外排達標率*%;危險廢物妥善處理處置率*%等。
我國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研究工作起步晚,目前國內學者多是從各個角度、不同行業來設計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已有研究成果沒有形成代表性強、可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或方法,沒有統一的技術指導原則,行業之間標準各異。同時環境業績評價研究專業人才匱乏,制定指標的人是臨時組合的,專業技術水平不高,考慮問題缺少前瞻性、先進性、代表性。在環境業績評價方面,目前主要是依托審計部門來對企業的環境業績進行評估,由于審計業務專業性質局限,受審計人員專業能力、業務素質及審計時間性的限制,評估工作較難,進展緩慢,專業受限,評估效果往往不盡人意。
(一)針對環境業績評價標準缺乏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按照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綠色發展的要求,在頂層設計上加強戰略設計規劃,從宏觀布局、行業規模,技術先進性等方面提前介入,注重各行各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項目審批、環評等工作,避免項目剛建成投產就因環保項目未上或指標不達標而停業的短期行為。
(二)針對因當前環境業績指標未能適當考慮企業成本效益的問題,建議政府部門在研究制定出臺新環境業績標準時能多方面考慮并征求財經專家的意見,將環境業績指標的制定與綠色財務活動、綠色效益等目標相結合,政府切合實際制定企業經營效益可以承受的環境業績評價指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三)國家環保部門重視環境業績評價研究,大力培養高素質的環境業績評價專才,注重培養懂信息化及財務等專業知識的環境業績評價通才,扭轉當前專業人才匱乏現象。對于環境業績評價指標未形成統一技術方法的問題,國家應進一步綜合規范企業環境業績評價指標研究成果,結合新的環境保護法盡快細化形成有行之有效、適應性強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或方法,充分調動各行各業自覺參與環境管理的積極性,形成共識,達成環境業績評價技術原則,全面促進企業提升環境業績管理工作,推進加強污染防止和生態建設,促進推進綠色發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