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博 趙云佳
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引言:在全國各大城市陸續爆發環境危機時,人們領悟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相繼做出一系列“保衛藍天”計劃和提出一些“愛護大自然”等口號,卻忽略了城市垃圾對大自然的侵蝕,城市垃圾亟待治理,不然將如哈丁所述淪為“公地悲劇”[1]。哈丁提出反“公地悲劇”主要在于政府和市場兩種解決辦法。本文在“公地悲劇”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首次研究了我國城市垃圾的治理,結合我國國情,通過“公地悲劇”理論“公共產品外部性”理論分析了我國城市垃圾的治理現狀,產生了一些城市垃圾治理對策,希望對政策制定及城市垃圾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公地悲劇”最早是由賈瑞特·哈丁于1968年提出,一封建主將部分土地無償供給于牧民,土地本質產權的不明晰,使得牧民過度放牧,導致最后土地荒廢的結局[1]。正是由于公共資源的特殊性,使用者對于公共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在缺乏管制的情況下難以達成共識,雖然使用者深知自己的錯誤行為會對公共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但其最終結果是由大家共同承擔。即使個人約束自己的行為,仍然會有其他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正是因為人們普遍存在這種不平衡的利益心理,最后將會縱容城市環境的破壞。人們將這種對于環境短期無形的破壞視為自己應得的資源利用,最后導致長期對于環境破壞的影響積累。
城市公地在一定條件下擁有公共產品的特性,部分具有公共性質,部分具有期限私人使用權的復合組成。且城市公地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點。有研究基于薩繆爾森對于公共產品及基本定義研究得出,在薩繆爾森對于公共物品在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兩重屬性定義基礎之上,各經濟學家對于公共產品在這兩重屬性之間有不同的定義與界定,公共物品概念的外延亟待辯證的思考[2]。筆者將通過城市公地的競爭性與排他性兩重屬性分別進行分析,單就競爭性而言,城市在同一單位的資源可以被許多人消費,它對一個人的供給并不會減少對他人的供給,也就是說不會帶來“擁擠成本”,是一種具有非競爭性的公共產品;就排他性而言,城市公地不具有排他性,屬于一種無形的公共產品資源占有者均可以使用。從整體考慮,個人對公地資源的貢獻利益整體,而整體的利益輸出為所有資源占有者,且個人在享受整體利益的同時還損害整體利益,這顯然對個人貢獻的不公,成本與收益不對等,而對其他人產生了正外部性,這就形成了公地悲劇。
在我國當下環境保護熱潮之下,國家呼吁民眾保護環境,從河流到藍天。卻對城市垃圾的治理沒有足夠的重視,形如哈丁所述,不受規則保護的牧地被牧民過度使用,最終,牧地荒蕪。城市公地屬于無形的公共產品,公地占有者都能夠使用,但其在消費后易產生破壞公地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垃圾,占有者一味的索取個人利益,確保個人最優,忽略了城市公地的承載量,最后個人最優將逐漸減少為零或為負,形成公地悲劇。城市垃圾治理的行動刻不容緩,且應當由政府及市場合力推動,以帶動大部分公地資源占有者。政府及社區協同規定,城市公地的使用及保護,確保整體利益最優及避免個人的成本與利益不平衡,協同多方力量共治,實現全民參與長效化。
1.城市垃圾治理流程及原則
首先,城市垃圾產生的源頭應當盡量避免城市垃圾的產生;其次,對于城市垃圾的分類,應當嚴格進行分類區別處理,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在社區組織的管理監督之下,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最后,按照城市垃圾分類區別處理,嚴格控制垃圾回收利用、處理降解等步驟。在城市垃圾處理流程中,每一步都應當同樣重視,垃圾產生源頭的控制、中期垃圾的及時轉運分類、后期的垃圾降解回收技術的環保創新。
2.政府,社區治理
政府牽頭,社區治理。針對我國城市資源的使用權的不同,由政府制定不同的規制制度,城市公地的使用者組織社區組織在政府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基礎之上實施民主自治。明晰城市公共資源產權,產權明晰化不等于產權私有化,城市民眾有城市公共資源的使用權和管理權,但并不具有所有權。政府應當提出城市垃圾治理的口號,帶動全社區重視城市垃圾的治理與公地的保護,讓社區居民形成保護公地、可持續發展的友好意識。
3.社會組織
在政府制定的城市垃圾治理的制度之下,社區組織直接負責社區環境的保護與自治,出于我國地域寥落,民土風情的差異,社區組織可與當地政府協商對當地公地進行針對性對策改變與治理,對城市垃圾治理工作中采取合理的獎罰制,確保個人成本與利益輸出對等,調動公地資源占有者貢獻整體的積極性。社區組織及政府還應合作致力于解決公地占有者整體內部的摩擦,減少個人最優造成整體及他人的次優,最終達到以整體最優的前提之下滿足個人的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