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瀛丹 唐冰開
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引言:鄰避事件發生之初并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沒有相對應的系統的解決措施,也沒有較為規范化的制度或者對策,只能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但近幾年,全國各地各種鄰避沖突事件頻頻發生,其中污染型鄰避沖突事件所占比例最高,也是最為急迫的需要解決的類型,在國家的倡導下,在輿論的壓力下,在人民的呼吁下,全社會都對鄰避沖突給予了相當高的重視,本文通過總結以往案例的成功與失敗,提供解決問題的幾種對策。
從籌備、選址、策劃、建設、公示、使用等所有環節都為公眾所知,增強每一個環節的透明度,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鄰避設施建設單位應采用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做好群眾的溝通工作。選址前調查民意,普及相關設施常識知識;選址后及時有效的進行建設前公示,聽取民聲民意,進行合理溝通,包括召集周圍居民舉行聽證會、討論會、座談會等,為公眾解惑答疑,保證知情和參與的公眾數量足夠多,范圍足夠大,避免部分公眾代表不能代表全體公眾意見而引起后期糾紛等事情發生;設施建設使用后更應設立專門溝通途徑供周圍居民反饋意見使用,將居民反應的問題及時整改并反饋給公眾,保證做到“反饋有反應,反應有反饋”。
污染型鄰避沖突也分不同的類型,但是通過不同的類型也可以總結出相應的經驗方法,考慮公共利益的基礎上,改進現有的公共政策以及公共政策制定方式,制定出解決鄰避沖突的政策,成為解決鄰避沖突的一種標準。當再次出現鄰避沖突時可以按照相應的政策執行,使出現問題時有法可遵,有章可循,這樣能夠更加有說服力。同時,制定規范化的糾紛處理機制,當出現鄰避糾紛時可以遵循規范化的機制解決。在制定政策時,也應該保證政策的公正公開性、開放民主性、公眾可接受性、科學專業性等。
大多鄰避設施建設項目是全社會受益的公益項目,能造福全社會,為社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和生態改善,但其對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身體健康和固定資產等產生的消極影響都只能由周圍居民承受,這一點我們不可忽視,應做出合理安排,否則很可能會發生鄰避沖突和不穩定的安全隱患。目前能做的就是對周圍居民給予補償,包括直接的經濟補償款、減免水電煤氣費用、減免土地相關賦稅、建立鄰避設施的相關基金,用于建立一些保護措施以減少鄰避設施對周圍居民的健康安全等影響。對于受不同程度影響的居民也應該尋求滿足不同需要的居民的賠償標準,具體根據距離鄰避設施的距離等因素進行參考,根據以往案例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進行探索分析,尋找出不同情況的不同賠償解決方案,尋求周圍居民的滿意度的提升。
一般情況下,鄰避設施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廢氣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是在對人體無害的范圍內的,但是公眾無法相信或者不愿相信,這時就需要公共組織和建設企業的提高科普力度、加大科普范圍、科普內容通俗簡單化、科普形式多樣化,讓環境知識不再是“專家說”,讓公眾真正的了解建設的“鄰避項目”所涉及的專業環保知識,清楚的認識到到未來的風險可測。環境知識科普一般可以通過平時的電視新聞正面報道、網絡視頻傳播、社區知識講座、公交站牌科普海報、手機APP廣告推送等方式進行科普。
在鄰避設施建成開始使用后,不僅是附近居民進行監督,應該是全社會的監督,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協同合作,各方都保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進行監管。可以對像是垃圾焚燒廠和污水處理廠等污染型鄰避設施實行信息化、智能化的監管,對垃圾焚燒的過程和污水處理的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對其產生的焚燒殘渣和污水處理物使用儀器測量,將監測到的指標實時公布于眾,可以讓周圍居民通過現場監督或手機APP查看等多種形式進行監督,保證處理過程透明化、合理化、科學化。
只有將環保產業做大做強,從根源上減少垃圾的產生,解決垃圾焚燒過程中和污水處理時產生的新的污染物,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減少污染型鄰避沖突事件的發生。企業應該強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工業廢水全處理、加強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危廢利用處置水平。公共組織也應該大力扶持環保產業技術開發,將垃圾分解、污水處理等處置的更加環保,減少污染源,同時也應該呼吁公眾減少垃圾的產生,做好垃圾分類,提升全社會的責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