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東 四平市鐵西區環境衛生管理處
引言:于事業單位來講,其內部的安全保衛工作是社會治安管理體系中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而事業單位在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內部治安狀況的好壞,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對外形象,還會對社會的和諧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一)工作人員的意識不強。安全保衛工作作為各單位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一直不受到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的重視,事業單位也不例外。也正是因為相關工作人員的意識理念出現偏差,才會使得單位內部的安全保衛工作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甚至一度會出現一些混亂的場面,相信這都是相關工作人員不愿意見到的事情。在一些日常的安全保衛工作中,很容易會出現一些紕漏,在工作人員的眼中將其看作是極小的問題,以至于后來事情慢慢發酵,變得越來越嚴重時,就找不到有關的負責人進行問責,事情也無法展開進行調查,直至無法止損的情況,才會上報給最高領導人,這時候局面已經不可控,必定會為事業單位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工作體系存在漏洞。事業單位開展安全保衛工作的主體是各個安全保衛人員,所以他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都會直接對工作效果產生影響。如果相關安全保衛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都較高,工作態度也相對認真[1],相信單位內部的安全保衛工作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就算遇到問題,他們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如果相關的工作人員工作態度以及辦事能力都有所欠缺,那么整個安全保衛工作就會出現較大的漏洞。要知道,很多事業單位內部的安全保衛制度都是由相關的安保人員制定的,如果他們的能力有待進一步的加強,那么在安全保衛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一些細節性的問題,有些小問題不足為患,可是有些小問題卻足以致命。除此之外,一些安保人員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識,這對安保工作的推進也會有一定的阻礙。
(三)事業單位缺乏投入。由于安全保衛工作沒有受到事業單位內部領導層的高度重視,所以安全保衛工作也十分欠缺資金的注入,那么,一些相應的安全保衛用具也不齊全,例如防盜器、控制器等,有些事業單位更是為了精簡部門的架構,都沒有成立安全保衛部門,這樣的話,事業單位的安全保衛工作是很難得到保障的。針對此問題,部分單位領導人員認為這是單位不必要的投入,因此,在一些安全器材的購買上,態度也十分敷衍,可是如果真的發生安全問題,單位根本沒有能力來進行應對,到時候不僅會影響單位資產的降低,隨時內部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問題都會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強化事業單位人員的安全意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安全問題大于所有問題。事業單位的安全保衛工作雖然只是一個基礎管理環節[2],但是對于整個單位的工作體系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在事業單位開展安全保衛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單位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一方面,要讓相關安保部門的工作人員提高自身的工作素養,對本身的工作有個深層的認知,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出來,從根本上落實安全保衛工作,另一方面,要讓單位內部的工作人員以及領導層進行安全保衛知識的學習,使他們能夠從思想上意識到安保工作的重要性,以此來推進安全保衛工作。
(二)與外界建立聯防機制,內部建立完善的安保機制。現階段,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衛機制,通過制定安全保衛制度來不斷規范安保工作,以減少安保工作中的漏洞,杜絕隱患的發生,相關的安全保衛人員要各司其職,明確自身的職責,緊守當前的工作崗位,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與上級部門的聯絡工作,工作能夠上傳下達[3],對外而言,還要與外界的公安機關部門加強聯系,關鍵時刻,可以借助公安機關部門的力量來幫助事業單位認清所處的形勢,讓單位內部的安全保衛人員能夠意識到工作的重點,一些被忽略的細節問題也能夠重新受到關注,這無疑會提高安保人員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水平。
(三)強化安全檢查工作,大力推行技術防范。事業單位要加大安全檢查力度,對于一些安全措施較弱的地方要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從現階段的單位安保工作實踐中不難看出,一些事故的減少很大程度上都是有賴于單位安保人員的定期檢查工作[4],因此,事業單位的安全大檢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大檢查工作中,如果發現隱患問題,一定要第一時間想出應對措施,盡量降低甚至避免隱患的存在。此外,隨著社會治安的不斷加強,犯罪活動確實在一步步減少,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犯罪活動的存在。尤其是在這個信息時代,一些犯罪活動更加偏向于智能化,他們會利用各種新型的技術手段來進行詐騙、盜竊等各種活動,在此基礎上,這種技術的防范工作也應該提上事業單位安全保衛工作的議程,通過各種技術防范的宣傳工作,來提升單位工作人員的防范意識以及防范水平,與此同時,也可以提高工作人員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要想做好事業單位內部的安全保衛工作,就要不斷強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以及安全檢查工作,大力推行技術防范,在單位內部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衛機制,還要與外界建立聯防機制,雙管齊下,才可以更好的推進安全保衛工作,只有事業單位內部和諧穩定,才可以實現單位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