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濤 重慶廣電集團(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
每年陽春三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便會聚焦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作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主流媒體如何做好報道,讓新聞做到權威、準確的同時又更接地氣,是各地新聞媒體孜孜以求的目標。下面,筆者以2016年重慶電視臺兩會報道為例,淺談地方媒體“兩會”的報道與創新。
對于地方主流媒體而言,隨省市“兩會”代表團參會可以說是每年最重大的政治任務:黨政主要領導全部出席、代表委員中各界精英齊聚,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全國“兩會”參會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代表團需嚴格按照大會議程,高質量完成人民賦予的神圣職責,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等。作為政治性極強的活動,地方新聞媒體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播出安全,認真做好兩會期間各議程相關新聞及主要領導活動新聞,不能有半點差錯。此外,“兩會”專業性強,各種提法表述都需要格外準確,比如說同樣是看政府工作報告,人大代表是審議,政協委員則是協商討論,全國人大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等表述應該準確。由于是在外地參會,如何從技術上保證新聞能技術傳送回地方電視臺及時播出,也需要早做預案,充分準備。
由于每年會議形式大體一致,議程也大同小異,如何做好“兩會”報道,考驗著采編隊伍的水平,2016年的全國“兩會”,重慶電視臺報道組就進行了很好的嘗試。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最吸引眼球的非“人工智能大戰”莫屬,在這項最顯示人類智慧的游戲中,韓國知名圍棋名將李世石九段完敗敗給谷歌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機器——“阿法狗”。在這個技術顛覆生活的時代,這一里程碑式的技術人們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的同時,又蘊含著些許隱憂。作為地方權威主流媒體,報道團隊深處新聞信息源豐富的北京,有必要對這一事件進行回應,而要回應,最權威的消息源自然是時任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為此,重慶電視臺報道組首次來到位于梅地亞中心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現場,帶回了萬鋼對這一事件的態度。
不僅是萬鋼談“人機智能大戰”,在此期間,時任農業部長韓長賦談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時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回應房價暴漲、教育部負責人談中小學“多校劃片”能否緩解擇校熱、環保部長回應霧霾治理等,重慶電視臺的“兩會”特別報道也及時進行了反映,讓其熒屏在重點關注重慶代表團、住渝全國政協委員“聲音”的同時,首次將關注焦點拓展到這些作為新聞富礦的部長身上,讓《重慶新聞聯播》頻頻出現部長身影,有了部長聲音。這一報道領域的突破,看似是不經意的一小步,卻讓整個新聞報道在更具可看性的同時,權威性也得到了大大增強。
對于許多普通的觀眾來說,雖然明知“兩會”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一看到專業性與知識性都相對較強的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報告、預算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等,完全是一頭霧水,如果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些動輒上萬字的專業報告,對于絕大多數觀眾而言,這完全是不可能主動去做的事情。為此,新聞工作者就有義務與責任對這些報告進行解讀,將最有價值的信息梳理出來,報道給廣大觀眾。
至于如何將這些專業知識傳遞給觀眾,重慶臺報道團隊結合讀圖時代的傳播特性,在常規解讀性報道之外,又專門推出了一個名為“數說兩會”的板塊,每天選擇一些重要的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字,比如說,“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這意味著今年比往年相比,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等,都通過技術手段,以圖解的形式對這些信息進行解讀,讓觀眾一目了然,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隨著網絡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進一步介入,不經意間,大數據時代已撲面而來,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通過每個用戶的大數據積累,可以精確地判斷出這個人的愛好、興趣等,做到有的放矢,精確推送。其實,早在網絡時代來臨之前,新聞理論界就有“精確新聞”的概念,這種新聞報道指的是記者在采訪時,運用調查、實驗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用精確的數據、概念來分析新聞事件,盡可能避免主觀的、人為的錯誤,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公正。
基于精確新聞報道的理念,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重慶臺利用新聞頻道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兩會連著你我他”的專題調查,就用戶關注的兩會熱點話題進行統計,發現社保、就業等民生話題高居關注度前列,基于這樣的“干貨”,有針對性地推出幾條精確新聞。此外,報道團隊還和重慶移動公司合作,利用他們所掌握的一些大數據,對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既增加了新聞的可信度,也大大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厚度,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