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善鴻 崔浩
1.南開大學商學院; 2.徐州工程學院管理學院
當前,世界級文化名片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最好方式,這對于提高城市的美譽度、知名度具有現實意義。近年來,國家明確鼓勵和支持城市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底蘊,打造好城市名片。徐州市歷史文化悠久,底蘊深厚,勝跡浩繁。按照國家整體規劃,徐州市根據自身的情況也進行了具體規劃。徐州市作為五省通衢,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京滬鐵路與隴海鐵路交界處,被國家指定為淮海經區中心城市,這為徐州市做好城市世界級漢文化名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遇,這有利于提升徐州市的影響力,有利于幫助徐州市更好的走向世界。
從廣義上看,兩漢文化泛指我國古代人民殷勤勞動所創造出來的思想財富的總和。漢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我國兩千多年,對我國統一多民族融合和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從狹義上看,只是指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兩漢文化,對中國的進程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現以整個中華民族為基礎,從西部到中原,在吸收了我國各民族文化特色并進行長期的融合與借鑒。兩漢所展示出的文化主要是: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是經濟迅速發展、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在我國的重要地位。從盤古開天地到今天,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兩漢文化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認為正是由于漢文化的包容性,因此才能在中原漢人王朝多次遭遇危機的情況下,沒有中斷,反而很好的融合其他文化后流傳了下來,而不論漢文化怎么演變,其“新儒家思想”的核心并沒有變,這也是天下能夠“分久必合”的原因所在,同樣也是漢文化傳承到今天的原因所在。漢文化還特指漢族文化,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也是因影響力大而命名,標志著文化的一統,其實仍是華夏文化的傳承。有學者認為秦朝只完成了疆域的統一,真正的統一是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文化認同和疆域國土的合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漢朝才是真一統。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起漢朝開市起,漢文化就開始出現、發展、完善和傳承。兩漢文化在我國傳承兩千多年,后來又傳入朝鮮、日本、東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兩漢文化對我國的發展極其重要,對整個世界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兩漢文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簡單概括就是八個字“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兩漢文化的發展對我國發展有巨大影響:民族融合、文化凝聚、經濟發展、家族形成、倫理確立等很多方面。
可見兩漢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影響巨大的優秀文化。這個文化具有許多民族的共同思想,同時也具有獨特的思想。兩漢文化可以兼容并包,將我國各種文化可以凝聚在一起成為中華文化,這對于我國大融合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級具有八性,即民族性(民族特色和記憶)、歷史性、廣泛性、事件性(現象級)、唯一性、權威性、高端性和膜拜性。要圍繞“特、高、廣、深、大、全、新、奇”八字做足文章,只有做到頂級且極致,權威又品牌,才不可超越,才會產生虹吸效應。
正確認識世界級僅是故事的開端,要講好這個故事,學術是基礎、歷史是底色、創意是生命、心態是關鍵,急于求成,淺挖即止,一定造不出歷史豐碑,只會淪為時代笑柄。
更何況徐州本來就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劉邦、項羽的故里,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風歌碑”講述著千古風流帝王卷,百世輝煌漢皇篇,站立在戲馬臺上,我們從西楚霸王項羽身上,可以吸取到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留給我們的除了史料以外,還有至今依然存在的歷史遺物、遺跡。
名片起源于古代的交流,也是一種亮明身份的最好物件,因此名片上必然存在文字。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后,作出很多重要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統一文字,這對全國發展很有幫助,也是國家統一的一種最好證明。秦朝以來就有統一的文字,有利于各地廣泛交流,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釋明·釋書契》載:“謁,詣告也。書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詣者也。”其意思就是參會者把名字和其他推薦文字寫在珠片或木片上,作為本人的身份象征。這就是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我國最早的名片,稱為“名刺”或“謁刺”。
東漢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紙的價格變得低廉,有利于“名片”開始出現和傳播。這是歷史的重大進步,也是名片技術的重要飛躍。但是,當時并沒有得到推廣,因為紙質名片小且薄,不易保存,所以當時比較流行的名片還是木簡。從漢墓中出土的名片均為木簡,如有一個名片長22.5cm,寬7cm。上有本人名字、籍貫等,與今天的名片看起來相似。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名片也得到了推廣。紙被廣泛運用,紙質名片也逐步流行起來了。
唐宋時期,紙質名片就較為很普遍了。彼時科舉制度流行,參加新科及第的考生都要到處拜訪前科及第和位高權重的人,拜其為師,以便將來被提攜和幫助。拜訪老師,必須先遞上“門狀”,那是的名片也就被稱為“門狀”,且一直沿用至宋元時期。
明朝時,名片又有新的稱呼——名帖,一般長度可以達到14cm、寬度6cm。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14cm、寬6cm。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封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一定要大,名字大表示恭敬,名字小會被認為看不起對方。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卷30里說:“古昔削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后世以紙書,謂之名帖。”其解釋的就是這個情況。
“名片”的稱呼出現于清代后期。國人與國外的通郵通商日益頻繁,這加快了名片的普及化這一時期的名片也與前任不同,而是運用了印刷術等相對先進技術。到了近代,名片開始改用硬紙制作、鉛字印刷,一般長為9cm、寬為5.5cm。如今,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名片的種類已琳瑯滿目,成了人們交際的重要工具之一。
從第一張紙質名片出現到21世紀,名片的發展史表現出技術上的改進,比如從紙質名帖到現代的鉛字印刷,從以前的樸素紙張到現代的凹印、燙金等。
兩漢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表現,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它突出了文化特征,表現出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漢代文化表現出了統一性、互檢性、理解性、融合性以及發展性,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了博愛的特性。其表現為既有本土文化的傳播,又有吸納其他民族的各種文化來充實自身,為自己所用。
深入理解這種文化,我們可以認為,以兩漢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中華文化,可以適應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使其擁有永恒性。即使在當前全球化的巨大沖擊下,我們必須堅持自身文化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這是兩漢文化對我國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歷史是一堆埋藏在垃圾中的財富,只有找到了對當代的意義才是金子。漢文化究竟對世界、對中國、對徐州分別意味著什么:簡單地說兩漢文化所代表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對當今迷失方向的世界是一劑清醒劑;是中國彰顯歷史地位和大國形象的史詩級呈現;對天下華人來說漢文化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對今天更是有所啟示;打造世界級漢文化旅游目的地對徐州而言既是塑造城市個性與特色,又是凸顯城市品牌和聚焦,更是傳承與創新,責任與擔當。
近年來,徐州市對于打造漢文化名片非常重視,但是效果有待提升,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在發展過程中比較盲目,未經過深入了解和討論,只是參考了歷史名稱的做法,就盲目的建設起來,迅速招標上馬,表現出復制其他城市的相關文化,根本無法表現出城市的特點和優勢。徐州市近年來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造成了漢文化的同質化和規模化。
由于漢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關系很密切,但是企業準入沒有相關明確的要求,使得漢文化建設不能正確的發展。造成漢文化傳播不規范,最大的表現就是影響力弱。現在徐州市在打造漢文化名片過程中,并沒有合理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只是簡單的關注實用效益,長期來看是不利的。
目前,徐州市在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的經費主要來源于自籌資金、政府幫扶、銀行貸款和社會捐助四大方向,呈現出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問題。這不利于城市名片做好、做大、做強。
建立徐州城市名片沒有統一、長期發展的計劃,造成目標很難準確定位。沒有不同時期,城市發展的具體規劃。更沒有如何逐步發展城市名片的具體方案和對策,造成定位模糊或定位不準。
徐州市雖然打出“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的響亮說法,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徐州與北京、西安的文化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其表現就是城市名片影響力不高,具體是缺乏對漢文化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的創新能力,在漢文化景區完成后,缺乏創新意識,不再進一步重點挖掘和打造特色活動等,造成徐州的城市名片影響力不足,缺少鮮明特點。
世界級漢文化名片建設離不開人才的創造。徐州市在發展中存在人才匱乏問題,表現在缺乏有專業性、有管理性、有經營性,又具有一定人文素養的人才。同時受到工作情況、發展環境和薪酬待遇等方面制約,一些單位存在人才難引進、留不住的突出問題。這對于城市名片的建立合發展是很不利的。
“選擇一座城,與她終老”網絡流行這樣一句話,就說明選擇了一座城市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城市沒有什么特色,那是你沒有足夠了解她。可以從城市建筑、歷史文化、特產小吃、旅游勝地、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去發現自己城市突出的方面,發現自己城市與別的城市不同的地方,擅長的地方。以自己城市的特色打造城市名片。
當我們了解了我們城市的文化和歷史,發展和變遷,找到了城市的特色,那么我們就要開始定位我們的城市。用什么代表我們的城市,就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用產業結構像義務的小商品王國,還是用地標性的建筑,同時也可以用城市的科技像深圳的活力創新。現在有許多城市用旅游勝地來作為城市名片來吸引旅客,不要盲目跟隨。一定要根據自己城市的特色來定位自身城市,打造城市名片,這樣才能持久和繁榮。
選擇好定位之后,就要開始進行調查研究,明確自己城市在此定位上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對比別的城市有哪些優缺點,自身的發展有哪些不足和優勢。如果是美食小吃的話,盡量用公共品牌,減少企業品牌,將企業品牌放入到公共品牌之中,有利于城市發展。城市名片不一定只選擇一個定位,可以選擇兩個,但不要過多,最好不要超過兩個,別人記不住的,也會分散發展資金。
經過調查研究,一定會得出同樣主題的幾種方案,比如旅游,可能會有多個地方,自己一定要先派出個名次,一定要把最好的納入到名片之中。比如美食,一定要將最具特色最好吃的種類納入。這就需要進行評選,讓百姓們發生,利用大家的智慧,才能找到城市最美的東西。
城市的發展與名片的打造要融為一體,他們是不沖突的,城市名片的打造會為城市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城市的發展也會為城市名片增光添彩。在城市的發展中將城市名片定位放在核心位置,進行規劃發展,要輻射帶動其他各個產業的發展,當然要有所側重,總體提高。既要拱衛城市特色發展,又要讓城市特色名片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信通過這樣鍥而不舍的努力,你的城市一定會打造出一張具有特色、輝煌耀眼、讓人們難以忘記的名片。
人文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徐州古稱彭城,肇源于彭祖。徐州為華夏九州之一,古來山川秀美,鐘靈毓秀,歷史底蘊深厚,能夠代表徐州城市形象和文化內涵的名片自然不在少數。
“兩漢文化看徐州。”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古彭大地一直回蕩著“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千古絕唱。徐州地區兩漢文化遺跡和遺存最為多樣,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被稱為徐州“漢代三絕”。漢墓依山而建,雕鑿精細,氣勢雄偉,巧奪天工。金縷玉衣、玉棺、玉龍,一件件國之重寶蜚聲海外。漢兵馬俑方陣威武雄壯,麾纛獵獵。官員俑博袖長袍,發辮俑手執長械,甲士俑抱弩負弓,各具形態、惟妙惟肖。漢畫像石題材豐富,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紡織圖、耕作圖、生活圖、百戲圖及八米長卷押囚圖,形象栩栩如生,堪稱藝術奇葩。最能體現兩漢文化精髓的漢代三絕,是徐州歷史文化名城最完美的注腳,是最具含金量的城市名片。
“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這是《水滸傳》中所記載的一首北宋歌曲,歌中描繪的是楚漢軍隊在徐州九里山的一場鏖戰。九里山上現在還留有項羽兵敗而逃的白云洞和樊噲指揮漢軍的磨旗石。今天,駐足九里山前,耳畔似乎還激蕩回旋著楚漢兩軍的嘶鳴吶喊之聲,眼前呈現的卻是一派喧囂繁華的現代都市陸離。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徐州風光旖旎,古來就有八景之說。《徐州八景詩》云:“自古彭城列九州,云龍遺跡幾千秋;綠柳煙消黃茅岡,紅袖香渺燕子樓;戲馬臺前聲寂寂,子房山上韻悠悠;當年楚宮今何在,惟見黃河水東流。”每句各寫一景,羅列描述了徐州最具歷史、最負盛名的景觀。西楚霸王項羽曾定都彭城,現今徐州彭城路一號就是當年項羽西楚故宮的遺址;戲馬臺是項羽為觀看將士操練兵馬而構筑的崇臺,今人登臨戲馬臺可以窺見項羽當年“秋風戲馬”、“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氣概。
漢代三絕魅力四射,他們是歷史給予徐州的一張張名片,是徐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一個個詳實可感的注釋符,在深邃而璀璨的歷史隧道中,令無數的后來者自豪、敬畏、景仰。
徐州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應該依托城應有的漢文化資源,明確漢文化發展方向,逐步提升漢文化名片的影響力,加快城市名片的輻射力和融合力,為了建立起世界級城市名片,應做好以下工作:
圍繞創建世界級漢文化名片,徐州市要以漢文化景區這一主線,相關景區管委會要逐條檢查,逐項完善,加大資金投入,加大漢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好創建世界級漢文化名片攻堅戰。其具體表現為景區還要實施景區道路改造工程、景區森林覆蓋率提升工程、景區消防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景區路燈及監控量化工程、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配套工程等。
為提升徐州市漢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景區管委會要積極發揮漢文化名片作用,圍繞著“兩漢文化看徐州”的品牌進行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景區推廣工作。徐州市要搶占本土以外的市場、吸引外來投資,形象十分關鍵。一方面是城市形象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必要為徐州漢文化設計一個特色鮮明文化名片,使之成為城市的身份象征,成為徐州市對外的“商標”。
徐州市可以借鑒已有的優秀經驗,為自己建立起融合兩漢文化、城市形象、投資環境、發展前景等內容的宣傳片,借助新媒體的推廣作用,有利于增進與世界的溝通,展現徐州的獨特魅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要通過文化宣傳樹立漢文化名片。可以通過電視臺、報刊、雜志、微信推送等媒體推介漢文化品牌,組織拍攝大型專題《大風歌》,舉辦徐州市漢文化品牌推介會等活動,全面的宣傳兩漢文化拍名片。同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策略,大力開拓市場營銷,加強與旅游單位的橫向聯系,與西安、洛陽、漢中等城市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打造出大景區、大宣傳、大營銷的新格局。
文化是建立名片的關鍵要素,名片文化的成功之處在于對大眾群里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吸引力。名片的魅力,就在于其總結文化特色,是一種特殊的、高品質的、富于自我個性的文化。徐州市是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依托徐州厚重的文化基礎,充分挖掘徐州地方文化遺產。徐州要從現實出發,在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要重新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格局,科學、合理的制定徐州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這有利于徐州文化底蘊活躍在現代人民的生活中,人們可以看到、聽到、摸到和感受到文化獨有特色。
創建徐州文化名片必須講究策略。策略要在于把合適的人才擺在優先的位置。一流的人才就可能創造出一流的城市文化名片;策略還在于“運營要落在實處”,創建出一個城市文化名片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要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充分利用科技,注重產品經營、資本運作與品牌運營的合理發展等;策略也要在于城市規劃必須合理、細致的考慮全面因素,避免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千篇一律的現象。
我們要定位一個城市的個性,這是城市發展的前提,也是建立城市名片的基礎,還是建立良好城市名片的核心性要素。要使城市具有自身特點,定位的關鍵點在于找出最能代表城市優勢的名片。徐州漢文化要想推廣到整個世界,城市名片必須定位其自身“個性”。因此,城市服務者要想合理的定位,就要對自己城市以及競爭對手有著深入的了解,找出表現城市的個性,并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表現出巨大城市效應和輻射能量。徐州是最具有漢文化品味的城市,其“個性”如何簡明的表現出來,這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因素。
所謂城市包裝并不是簡單的表面功夫,必須滲透到名片理念和具體操作的各個層面。比如徐州市,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在國內外并沒有得到很高的知名度。簡單說就是在包裝方面沒有到位,因此,徐州市對于漢文化的名片要進行全面的、系統的進行梳理和總結,最終把最好的形象展示出來。
徐州市相關部門應依靠自身文化資源,結合自身文化特性,遵循產業建設發展規律,建立起自身的城市名片。這有利于漢文化影響力逐步擴大。只有明確發展內容,掌握發展思路,才能建立起漢文化名片體系。采用現代手段,全面展示徐州漢文化名片效應,把優勢做好、做大、做強并延伸到更多國家和地區,通過規模提升創造更好的體系,打造出徐州世界級漢文化品牌的優勢。
隨著“互聯網+”的新型技術的飛速發展,這要求城市文化名片其內在結構以及人們的文化思維和習慣都隨之發生變化,人們的關注度與參與度直線提升,促進了徐州漢文化名片的升級與創新。“互聯網+”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應當充分發掘互聯網在徐州漢文化名片發展和優化作用,將互聯網的科學技術創新成果更好的融入城市名片中。在徐州地區依托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工程學院等院校建立技術人才培訓基地,為徐州建立世界級漢文化名片的發展做好人才和技術支持。
知識產權是城市名片發展的根本條件之一。知識產權是貫徹實施《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當前,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出現一系列的知識產權問題。因此,必須要做好城市名片的知識產權保護,徐州市政府要盡早建立最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要從法律、法規建設方面率先開展,營造良好的城市名片規范和法制環境,充分保護名片效應。更重要的是理解和運用相關法規,這就要求必須要依法辦事,有法必依,嚴厲打擊一切侵權行為。還要加強名片產權在民眾中的普及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城市名片的健康、持續的發展。
城市名片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社會的引導。徐州市對于城市名片高度重視,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強化名片意識和服務,使得漢文化名片成為招商引資、引進人才的主要手段。城市名片應立足自身、立足長遠,并有計劃的拓展空間和挖掘發展潛力。在政府給予很好的政策基礎上,以徐州特色漢文化平臺,以組團到發展較好的城市舉辦招商洽談會、招商項目推介會為契機,直接與投資商、合作者面對面的談項目、謀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的進一步優化,通過城市名片效應引進多元投資、融資方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招商引資,逐步引進創意型、策劃型、創造型的人才,同時還要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營銷理念和市場導向。這可以為徐州世界級漢文化名片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城市競爭力。
城市名片迅速發展與環境提升息息相關。近年來,為了改善徐州市漢文化環境,職能部門做出了城市漢文化公園“敞園工程”的重大決策,極大的改善了城市環境、提升了漢文化名片的影響力使更多的游人認識和了解漢文化的相關內容。在以后的工作中,應進一步結合漢文化與其他文化相融合,增強城市文化氣息,這使得徐州市漢文化名片在更加優質的環境中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本文對于徐州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的深刻內涵、城市現狀、存在問題、發展措施進行闡述,認識到打造城市名片是徐州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徐州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要進一步挖掘漢文化品牌、注重漢文化內涵、注重漢文化合理利用、注重漢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開發。當徐州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名片發展的同時,還要發掘和整理城市環境、氣候特點、人文情懷、發展趨勢等問題。因此,在以后發展過程中要完善一下內容:重視和加大對國內外漢文化交流;認真梳理和討論,國內外對于徐州漢文化名片的評價問題;正確引導漢文化名片推廣工作;打造和完善世界級漢文化名片的綜合服務功能。城市名片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希望徐州市在打造名片這一領域上走在前列,為城市全面改進,提升城市發展速度做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