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娟 甘肅慶陽文化館
古箏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有著優秀的歷史,對于世人的影響較大。近年來掀起了古箏學習潮,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古箏,不僅能夠讓孩子掌握一門技能,還有利于孩子良好情操的陶冶,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認識更加深刻,增強民族自豪感。而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表明,通過高效的古箏教學確實可以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滲透到其中。
現階段古箏教學存在的問題不少,導致傳統文化藝術在其中的滲透情況不理想。首先過分強調技巧教學,但是忽略了情感層面的教學;其次古箏教學對于學生的實戰性培養力度不到位;古箏教學強調傳統文化藝術的滲透,需要教師與學生積極溝通交流,但是實際教學現狀卻是,教師僅僅關注技巧傳授,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無法掌握古箏樂器的精髓,同時對學生建立古箏演奏的集體性合作意識也是不利的。
古箏教學中促進傳統文化滲透意義顯著。首先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的正確三觀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古箏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很多古箏曲子都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在教學環節強調傳統文化藝術的滲透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其次,符合古箏彈奏發展的需要,將古箏彈奏與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有機融合起來,往往可以激發人的靈感,彈奏出更有靈性,感情更加豐富的曲子。
如果在古箏教學中,一味的講求彈奏技法教學,學生難以感受古箏學習的趣味性,也感受不到古箏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必須強調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通過古箏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高深,而傳統文化的表達很多是通過優美的文字,富有音韻的音聲描述。古箏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全面將作品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融入到真實的情景中。盡可能的創設與古箏教學內容相契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融入到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將自我融入到情景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例如在學習《漁舟唱晚》這首曲子的時候,教授前可以介紹這首曲子的背景,該首曲子創作于上個世紀30年代,是一首流傳相當廣泛,影響也比較深刻的古箏彈奏,通過了解曲子的背景,學生深刻了解到古箏藝術作為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遺產中的瑰寶存在。彈奏這首曲子的時候,學生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夕陽西下的美景中,歌聲在江面上四起,畫面動人,曲子的開頭典雅而舒緩,讓人忘記了世間的繁雜;緊接著音調層層遞降,技法選擇五聲音階回旋環繞,將漁夫唱晚的情趣表現得十分到位。整首曲子飽含詩情畫意。彈奏尾聲,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回味,此時教師可以再次深入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藝術理念。
注重學生傳統文化藝術素養的強化。古箏藝術受到世人的喜愛,學習古箏的學生數量越來越龐大。但是很多學生往往是一天到晚忙于練習古箏,但是取得的效果始終不理想。彈奏出來的曲子總感覺缺少韻味,主要是彈奏好古箏曲子不僅要基本功扎實,同時傳統文化藝術素養還必須具有,學生想要在古箏彈奏上有較高的造詣就必須了解我國傳統藝術文化。不能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基本功練習上,需要在提升傳統文化藝術素養上多下功夫,只有這樣才可以將古箏樂曲想要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不然在彈奏古箏的時候難以達到樂曲本身想要達到的深度。
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感受力的不斷增強。學習古箏的初期,一定要扎扎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在將基本功練習好的同時,教師還可以配合學生隨著自己的想法來彈奏,教師可以讓學生靈活自由的發揮,促進學生創造力的提升,當學生的知識,經驗,感受力,技能等綜合素養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自然會有迸發。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會停止,想要培養古箏藝術人才,需要將傳統教學方法改變,現階段的古箏教學,需要強化學生對樂曲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藝術的感受力,在彈奏古箏曲的時候,由于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感受力也不盡相同,如果學生在彈奏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真感悟,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那么彈奏出來的曲子才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綜上所述,古箏教學中強調傳統文化藝術的滲透有著顯著的現實價值,作為中華民樂的重要種類,在了解傳統文化,接觸傳統文化的受眾面較大,因此古箏教學者需要重視傳統文化藝術在教學中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充分感受到古箏樂曲的魅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促進其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同時提升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