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這一市場經濟環境背景下,為我國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創建了機遇。而在旅游業的創新發展中,積極融合民俗文化是重要途徑之一。我國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各地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采取有效措施有效融合民俗文化與旅游業,促進我國旅游業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加強對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加強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各個領域發展中需要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在此基礎上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長此以往很容易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現代化生活調節至關重要。旅游是重要的生活調節方式,將民俗文化同旅游業進行融合,可以將旅游業的功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民俗風俗活動當中,暫時脫離繁雜的都市生活環境,感受民俗風俗活動的樂趣和異樣風采,在整個過程中人們可以更加親近大自然、品味不一樣的美食,獲得自然、身心放松的快感。人們越加重視休閑旅游業,不斷提升對精神文化的享受。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旅游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占據的作用越加重要,旅游業的發展將會有些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再就業,對當地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有效吸引了海外各界資金,并成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以及個人進行投資建設旅游項目,這種有效的投資方式很大程度上活躍了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為旅游業的繁榮發展創設了條件,所以民俗文化旅游業的開發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民族文化旅游過程中,可以將少數民族文化、異地風情特色呈現在人們面前,在多樣化的民族活動以及節假日特色活動中,可以將民俗文化更加生動的呈現出來,人們在民俗文化旅游中通過感受民俗文化,還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播,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與到民俗文化旅游中來。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同時還可以構建一個全新的傳播渠道,為我國優秀民俗文化 傳播奠定基礎[1]。通常,游客在景點以及參與民俗文化活動的時間有限,短時間內通常我國對民俗文化產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游客在了解民俗文化并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片面的現象,甚至會通過個人理解和語言修飾民俗文化以后進行傳播,所以所傳播的內容同真實的民俗文化存在不符的現象,不利于促進民俗文化旅游的長期發展。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要想將民俗文化旅游的價值全面體現出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多民族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流傳至今的民俗文化都是精髓,是我國物質精神文明的代表。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各地區居民長時間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社會生活習慣即為民俗,其中包含游戲經濟、語言藝術等多方面內容。從整體上來看,民俗是對不同民族居民行為、觀念、生活方式等特點的生動反映[2]。因此,我國擁有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多個方面,集中表現在語言行動以及物質文化等多個方面。
從形式和形態角度來看,通常包含三類型旅游資源:第一,包含流通民俗、消費民俗以及生產民俗在內的物質民俗旅游資源。人類生存文化中以物質為主體,通常會從功能性、季節性和地域性三個角度出發來體現物質民俗;第二,包含民間組織民俗、村落民俗、家族民俗以及禮儀民俗在內的社會民俗旅游資源。我國少數民俗眾多,不同地區擁有豐富的社會民俗旅游資源,如回族的“開齋節”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第三,包含口承語言民俗、信仰祭祀民俗和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在內的精神民俗旅游資源。此類型民俗文化是最為吸引游客注意力的文化內容之一,典型的精神民俗旅游資源有陜北民俗畫和陜西皮影等。
1.集中開發
實際開發民俗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包含多種途徑,而集中開發是最為常見的方式。通??梢詫⒚袼茁糜尉包c建立在民俗旅游資源相對集中的位置,將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的功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3]。我國古代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會對水上交通線進行應用,此時以古運河為主,針對這一特點,各地區旅游局運行過程中可以加大對古運河資源的運用力度,以此為基礎進行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設,通過修復古跡、修建居民住宅的方式,對運河兩岸進行美化處理,為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力奠定基礎。
2.聯合開發
在實際進行民俗旅游線開發的過程中,可以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充分應用,整個開發過程中可以針對多個地區進行,連接各個地區民俗旅游點形成旅游線。例如,我國山東濰坊在積極進行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聯合開發的過程中,設置了濰坊中心,周邊縣市區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構建了民俗文化村、博物館和民俗景觀等的建設,這一民俗旅游資源聯合開發過程中突出了民俗藝術欣賞旅游的價值,包括剪紙、泥塑和樸質年畫等,獲得了國內外游客的喜愛。
在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系列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對民俗旅游區等進行構建,通常情況下,需要在擁有豐富民俗文化園、歷史文化以及自然條件良好的區域進行民俗旅游區的構建,在這一過程中才能夠將資源組合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例如,我國部分地區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的古城特點,構建“文物之海”和“文獻名邦”等,有效結合自然風光與民俗資源,為實現民俗旅游區的構建奠定基礎。
在實際進行民俗文化旅游的利用過程中,應從旅游資源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兩個角度出發積極進行空間主體的構建,這對于融合特色旅游資源以及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4]。各主體之間實現有效協作,可以達到融合共生的目標。在各個空間主體當中,核心為地區民族文化,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引導職能,并充分發揮企業的先進性,在空間主體中提升服務水平。
在實際進行民俗文化旅游的利用過程中,要想實現旅游資源以及民俗文化融合的目標,各級政府運行中就必須從制度以及政策等方面加大輔助力度,利用民俗文化資源時應確保其可以為游客以及居民提供豐富的娛樂活動,同時相關娛樂活動可以與是常規經濟規律相符,能夠給予游客全新的體驗。相關開發企業運行中,應明確民俗文化旅游利用過程中所能夠創造出來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以此為基礎將企業的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出來,能夠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利用過程中為游客設計專門的旅游產品,為游客獲得豐富的旅游體驗奠定基礎。
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加強現代化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對環保、綠色和低碳理念的重要性產生了深刻認知,因此在實際進行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利用的過程中,應給予當地農牧民、民風和民俗等充分的尊重,在從基礎上將政府的引導職能充分發揮出來,科學規劃鄉村旅游資源[5]。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的利用過程中,首先應做好全面的調查工作,努力將當地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出來,并注重特色旅游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
在有效融合旅游資源與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力,在不斷創新利用民俗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必須對多種類型旅游產品進行創新研發和推廣,并促進產品服務功能的拓寬,使游客深入參與到民俗文化活動中來、加深游客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奠定基礎。多數游客在參與民俗文化旅游業務當中時,首先是被傳統的民族文化所吸引的,整個參與活動中可以獲得更多的體驗。因此,在積極融合特色旅游以及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相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構建民俗特色文化展館、全面呈現和記錄民俗文化歷史等。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旅游異地性同體育日常休閑性之間存在越來越緊密的聯系。例如,廣大游客通常非常喜愛揚州體育民俗文化,但是在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影響下,揚州體育民俗特色無法被遠距離游客所感受和宣傳。因此,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當地旅游資源推廣的過程中,可以促使游客在民俗文化體驗的過程中,加深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實際融合旅游資源以及民俗文化資源時,應注重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拓展和豐富,給予游客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將多種旅游資源聯動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多個角度出發滿足游客的需求,通過網絡聯動開發的方式,為降低旅游消費融通不足現象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結束語: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在積極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必須對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產生深刻認知,并采取有效措施更好的融合特色旅游與民俗文化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多個角度出發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為促進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特色資源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在積極開發民俗文化旅游重要時,應構建相應的旅游系統,為提升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特色化特點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