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添權 華南理工大學
金融科技,顧名思義,基礎在于科技,它主張注重立足于科技的基礎之上對金融服務進行創新和發展。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十分顯著,一方面,它有利于創新商業銀行的服務方式,高效解決商業銀行在實際服務用戶時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滿足銀行用戶的既定需求,給銀行用戶帶來不一樣的新鮮金融感受;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大范圍應用也存在著許許多多亟待解決的風險問題,如技術風險、信息風險、信用風險和法律政策風險問題等等,商業銀行急需積極采取措施,主動付出行動高效防范風險。本文就旨在從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大范圍應用出發,分析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應用的風險問題,進而探討商業銀行等主體為防范此類風險而需要采取的策略。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發展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階段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大范圍應用既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和發展源動力,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風險,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顯著性應用,如新興的互聯網貸款、電子支付等等,都十分重視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運用。這些新技術在促進商業銀行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增加利潤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技術風險不容忽視,如網絡黑客入侵和服務器漏洞等等。在金融新技術大范圍應用的背景下,為了提高網絡信息的流通效率,數據邊界不斷模糊化,數據內容不斷繁雜,訪問關系越來越繁雜,難以追究其宗,導致無法滿足數據的大范圍加密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網絡黑客入侵避無可避,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此外,由于新技術的發展還沒有達到一個完善成熟的階段,導致技術漏洞時有發生,如服務器漏洞、數據庫漏洞等等。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采集了許許多多金融用戶的個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證號、家庭住址、電話號碼、指紋、面部圖像等等。此外,商業銀行在日常運營中對于金融用戶的支付消費記錄的存留也在不斷累積,包括賬戶資金記錄和消費記錄等等。這些信息對于個人十分重要,一旦發生泄漏,后果則不堪設想。而金融技術在商業銀行中的大范圍應用所避無可避的技術風險,如黑客入侵、服務器漏洞等極其容易連鎖導致信息泄漏,信息風險問題也著實避無可避。
目前,商業銀行中金融科技應用相對成熟的方面,一是互聯網,二是移動支付。互聯網貸款和移動支付服務是商業銀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的顯著例證,給廣大金融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新鮮服務體驗,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涉及的客戶群體十分廣闊。但是,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也并非完美,技術不成熟不完善所導致的信息泄漏問題和服務缺失問題極其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導致連鎖反應,甚至可能引發金融用戶對商業銀行產生不信任的感覺,不利于商業銀行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雖然現今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已經實現了大范圍的應用,但是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法律政策卻并沒有隨著完善而發展成熟,以致無法達到為其保駕護航的目的。法律政策風險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法律政策沒有對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具體應用實施內容涵蓋,如有關電子支付和互聯網貸款服務的具體運作標準還未全面化,極其容易引發相關連鎖風險。在另一方面,法律政策也沒有對金融科技的新操作、新運用進行及時監管,導致極其容易出現監管漏洞。
要想有效防范金融科技的應用風險,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牢固樹立金融科技風險防范意識,建立風險預警應急系統,商業銀行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處理能力,從內部有效防范風險。政府和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合作,增加責任意識,為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保駕護航,從外部有效防范風險。其二,商業銀行需要注重加強員工風險防控知識的系統學習,提高員工的專業技能,增強銀行員工的職業操守,從人才方面有效防范風險。此外,政府需要注重金融創新工作,加大對金融科技方面人才的培養力度,商業銀行大力激發金融科技方面人才的工作熱情,利用獎懲制度推動金融技術發展的不斷先進化,有效防范風險。
總而言之,金融科技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商業銀行帶來正面積極作用,煥發傳統商業銀行業生機和活力的同時,同樣也會帶來不容忽視的負面不利影響,諸如隨之而來的技術風險、信息風險、信用風險和法律政策風險等問題即是例證。商業銀行需要積極采取措施,注重金融創新工作、積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牢固樹立金融科技風險防范意識等等,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