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偉
隨著時代的發展,政府各項工作中也出現了滯后于時代的內容,因而改革勢在必行。在經濟管理方面的財稅金融政策領域,就出現了準入門檻過高、審批程序復雜、小微企業稅負重、金融市場活力有限等問題,有關的管理制度也明顯跟不上經濟的發展,因而,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極大地便利了政府有關部門的財務管理工作。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尤其是在眾多一二線城市的帶領之下,全國經濟呈現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氣勢,但是,國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態勢依舊嚴峻,我國南部經濟強市集中,而北部就稍有些遜色了。南方地區平原廣闊,作為農業產量大區需要接受耕地限額的要求,制約了工業發展,同時,北方地區鐵路交通很發達,大量勞動力流向全國各個城市,進而加劇了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伴隨勞動力流失的還有大量的人才,并且,留住人才是非常困難的。
我國政府對這一輪的政府調控思路已經和之前完全不同了,國家政策已經不是和需求作斗爭,也不是去刺激市場進行投資,而是應該把空間創造進行處理,讓市場更好地去利用這個空間進行自身發展, 能夠保證市場在—定程度上把政府對市場的束縛進行解除。只有這樣市場才會有一定的余地空間進行自我提高。在這樣的經濟調控當中,主要考慮的應該是市場化和競爭化,其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產生效率化,以更好的鼓勵競爭和提高效率,讓更多的企業能進入到市場調控機制中,淘汰落后企業。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指的是銀行與相關資金合作社,還有保險業,除了工業性的經濟行為外,其他的與經濟相關的都是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證券業和租賃業。如今,我們已經進入金融時代、金融社會,因此,金融無處不在,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金融學涉及的范疇、分支和內容非常地廣泛,如貨幣、證券、保險、銀行、衍生證券、資本市場、投資理財、各種基金、國際收支、風險管理、地產金融、貿易金融、財政管理、外匯管理等。
前文已經提到過,金融是資本的一種集聚方式,能夠讓大量的資金在短時間內匯入到某一地區,從而利用這些資金開展更多的業務。對于我國來說,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能夠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的資金流,為企業的融資、貸款提供安全、有效的渠道,從而就能促進當地企業的健康發展,解決許多企業資金上的問題。融資水平和效率提上來了,那么產業的發展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因為我們知道,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而產業的發展是需要企業的帶動的,而企業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由此可見,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本質是利用一定的行業技巧,發揮政府這雙“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而使得市場資金要素能實現優化配置。目前來看,金融行業已經吸納了大量優質的從業人員,并且會在未來的一定期限內繼續吸引人才的加入,這些情況對于人才資源緊缺的我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遇。此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對經濟體提出了更高要求,會在無形中不斷促使從業人員對自身的業務水平進行提升,進而使整個行業的水平都達到一定的高度,換句話來說,就是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吸納了許多優秀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又會在實踐過程中達到更高的能力水平,進而提升整個經濟領域的技術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難免要對內部結構進行調整,甚至可能會產生機構重組的現象,這些都是正常的企業行為,而金融活動則會使這些活動變得更為活躍,并且從中為企業探尋出最有利的機構組織形式。舉個例子來說,企業規模擴大了,那么就可能需要開展子公司業務,這時候公司的組織結構就發生了變化,而這類活動一般是通過資本的擴張來達到的。另一種形式的改變是,企業通過收購或兼并的形式來完成資本重組,這一方式就是依靠金融手段來完成的。與開設子公司不同,兼并一個企業可以為本企業節約大量的初始費用,并且能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企業力量的壯大,因而是比較理想的一種組織結構調整方式。假如沒有了金融手段,那么企業的兼并將不再成為可能,企業的規模擴大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實現。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說到底還是對服務業的一種改革,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因此,顯而易見的是,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有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前文已經提到,我國擁有廣大的人口基礎和強大的經濟發展潛力,但目前即便是工業有所發展,也都是較為低端的高耗能、粗放型工業,新型產業較少。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雖然處于起步階段,卻能為新型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由于金融行業本身也屬于第三產業的一種,因此它具有無污染、高利潤率的優點。而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可以將我國迅速地從粗放型的第一、第二產業中擺脫出來,進而發展較為高端的、集約型的產業,這些產業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還能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金融是關于資金的藝術,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從這一積極影響的層面,我們又可以從兩大方面展開闡述:首先,是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市場的活力被極大地激發出來,資本、人才要素可以自由、充分地涌流,可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增添巨大的動力。同時,由于市場的開放性、公平性特征,在市場主導下,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能夠實現最大程度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還有政府主導下的金融發展。在這一模式下,政府通過一些行政上的手段來達到對資本市場的調控,以防范金融市場有可能出現的風險,引導金融市場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在財稅金融體制的改革下,政府革新了原有的固定資產核算方式,對固定資產的折舊進行及時的賬目標注,對于無形資產的客觀損耗,也會在賬目中有所體現。但最關鍵的并不是實有資產管理在賬目中的新變化,而是國家加強了對交易性資產的管理,在林場、礦山,湖泊、水源地等自然資源的管理上采取了更加嚴格的清點、核算制度,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國有資源的浪費,保護國有資產安全,維護經濟秩序穩定,助力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了轉變以往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開發方式,首先就是要從有關資源的管理上入手。對待國有設備、儀器等資產,新的財稅金融體制也給出了相當明確的管理方法,避免設備的亂買亂用,甚至是報廢棄用。另外,廢舊的設備不能隨意進行轉賣,而是要送至專門的機構進行處理,保障了資產管理的規范性。
由于經濟飛速發展,各單位面臨的財務環境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新財稅金融體制在經濟管理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強化,可謂是“松緊結合,寬嚴相濟”。對于一些連年出現虧損的負債型企業,新制度規定,要派專業會計人員對其賬目進行詳細核算,如果費用支出明顯不合理,那么就要對其進行進一步調查,徹底阻斷擾亂市場秩序的不當交易行為;如果的確是建設需要導致入不敷出,那么國家應該考慮適當增加其財政撥款,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積極構建融資平臺。
計稅標準的統一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的重要保證。新政府財稅金融體制相比傳統財稅金融體制,其重大突破之一就在于為單位提供了統一且規范的計稅標準,從而給單位的稅務管理工作確立了一套辦事規則,這樣才能使稅務管理真正走上正常的運行軌道。在以往,計稅標準的無序不僅體現在單位內部,還體現在單位與企業之間,單位內部的標準不一會給企業的稅款繳納工作帶來混亂,而單位之間的核算標準差異會給政府的日常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可以說,有關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規定是具有遠瞻性、實用性的。
要做好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工作,首先,就需要深入了解金融市場的有關內容,召開相關的會議,明確工作的中心思想,以及在理念上采取重大轉變的決心;其次,政府要敦促內部的財務人員抓緊學習改革后的納稅條款,以全新的理念來看待稅收這項工作,并且要開展定期學習,時刻了解國家稅收政策的動態,以便根據這些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然后進行相應的理念調整,以此來適應企業的稅收籌劃工作。要想為經濟發展卸下重擔,給企業減輕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稅籌人員工作上的壓力。那么這一目標就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關聯交易來實現。在進行交易時,企業可以通過關聯交易方出示的憑證來減少稅務籌劃人員的工作量,只專注于本企業這一環節的稅務籌劃。
金融等行業作為資本集聚型的行業,對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企業和股市發展的好不好,就可以“一葉知秋”,了解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我國若能抓住這一大好機遇,重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那么終將能實現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