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靚
設備制造企業的成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成本金額高。從前端設計、生產,到后期安裝,都有成本持續發生,資金投入比較大。如果是非標準產品,設計本身自帶研發性質,成本可能會更高。產品體積大,重量大,常采用專業化運輸方式,產品運輸費用也有一定占比。(2)成本構成復雜。產品制造的工藝流程較長,與此對應的成本結構也比較復雜,特殊零部件經常采用外購或企業外部協作生產,對成本的數字化和信息化管理要求較高。(3)成本結轉周期長。產品品種多,大、中、小型產品交織,標準化的小型產品,生產周期一般在1-2 個月,而大型產品生產周期往往在半年以上。
設備制造企業成本的上述特點,使得其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且貫穿于企業整個業務流程。通常情況下,成本管理在預算環節就展開了,企業會在報價環節進行成本預算,形成預算成本,理論上講,在一系列有效的成本管控措施下,最終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將保持一致。但是,實務中,很多中小企業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相差很遠,往往是實際成本遠超預算成本,并且造成偏差的各種原因難以量化,進而無法進行有效考核,成本管理長期處于半失控狀態,這將導致多種負面影響:
1.企業長期缺失準確的成本信息,一方面較難為產品定價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面缺少不同產品盈利比較,難以快速地做出戰略調整,在市場競爭中將處于被動地位。
2.實際成本長期超預算,預算將失去控制意義,導致企業完不成目標利潤,進而影響公司戰略、融資、估值,以及企業的生存。
3.考核不到位,責權不清,導致考核流于形式,或只能用主觀指標,或只獎不罰,目標和口徑不一致,難以服眾。
長期下去,缺少各部門一致認可的考核體系,責權不清,成本管理工作在思想上缺少動力,在執行上缺少執行力,進一步導致成本管理混亂和數據缺失,這將形成惡性循環,員工逐漸失去積極性,成本持續偏高且難以控制,企業最終將失去競爭優勢,影響利潤和現金流,影響企業的生存。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只有以成本為導向進行績效考核,才能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形成上下一致的目標,才能抓住設備制造企業的核心要素——成本,只有主線清晰了,盈利才有保證,多維度的考核才有可行性。所以,建立以成本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1.統一各部門目標。筆者認為,目前很多績效考核方法雖然能從多維度進行績效考核,但是目標太分散,并沒有形成各部門統一的努力方向,也就很難實現企業整體層面目標。眾所周知,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保持盈利是企業的首要任務,成本管理是首要課題,只有以成本為導向進行考核,才能統一部門目標與公司目標相一致,才能形成與產品價值鏈配套的閉環型考核體系,而不是分散的考核指標,在這種考核指引下,才能形成有效的成本管控措施,促使企業各部門一起完成利潤指標。
2.獲得準確、精細的成本數據。目標統一了,各部門才能按照統一的口徑進行數據統計,并且數據管理工作將往前延伸至業務源頭,這樣,不僅能夠獲取各產品板塊的成本數據,為產品定價和市場定位提供數據支撐,形成市場競爭力,爭取市場主動;也能獲取業務流程全過程的成本數據,為制定可量化、可落地的績效考核指標提供前提保證。
3.提高全員的成本意識。以成本為導向,責權明確,獎懲分明,將有效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責任心,減少浪費,節省成本,形成全員進行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圍。
綜上,以成本為導向進行績效考評的優勢有兩點,一是以經營數據為基礎量化權責,打通價值鏈;二是以創造價值為核心,全面量化考評激勵。所以,筆者將在本文第三部分,以成本數據為基礎進行權責界定,打通企業價值鏈;接著,在第四部分以價值鏈為核心,嘗試建立考評指標。
傳統財務報表將成本費用劃分為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并采用權責發生制進行記賬,涉及到成本分攤、合理估計等,不適合內部管理和績效考核。管理會計將成本按成本性態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因強調因果關系,因而比較適合用于權責界定和績效考核。
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如廠房折舊等。這部分成本往往屬于企業整體運營成本,大部分具有不可控制性,只能通過提升產能、降低單位產品固定成本來管理,不適合作為考核責任。
變動成本指支付給各種變動生產要素的費用,隨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化。例如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銷售人員的提成等。變動成本往往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可以通過管理將成本控制在預算標準或更低水平,所以,應以變動成本為基礎進行權責界定,并設定指標進行考核。具體來講:
1.針對項目經理和事業部,采用邊際利潤進行考核。邊際利潤是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后的余額,變動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制造費、安裝費、運輸費、銷售提成、招投標費用等。不同于財務報表的毛利潤,邊際利潤是銷售收入扣減完與訂單相關的變動費用,即可控費用后的利潤。用此指標考核事業部,可以比較不同事業部之間的利潤貢獻度,進而做出資源調整或戰略轉型;用此指標考核項目經理,可以保證項目在預算內執行,甚至實現更低成本,進而保證企業總體利潤目標的實現。
2.針對價值鏈上的不同部門,采用部門變動成本進行考核。價值鏈上的不同部門,如采購部、生產部、安裝部門等,本身不產生收入,可以視為成本中心。對于這些成本中心,可以以事業部或訂單為維度來統計這些部門發生的變動成本,以是否超預算作為考核依據。此外,除了對成本金額進行考核,還需要對執行時間和執行效果進行考核,如延遲采購造成的工期延遲所產生的違約金,或采購原材料質量不達標造成的成本上升,整體上都增加了項目成本,此成本責任需由采購部承擔。(設備制造企業價值鏈上各部門的成本責任詳細分析見表1)。
基于上述以成本數據為基礎的權責界定,筆者以成本為導向,對設備制造企業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成本責任進行描述,同時對不同部門的績效評價指標進行構建,具體如表所示:

表1:設備制造企業成本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成本責任和主要考核指標
以成本為導向進行績效評價需要及時、準確地獲取數據信息,這需要以下保障前提:
1.成本計算方法要適當。成本核算有多種方法可以選擇,如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作業成本法等。為推行以成本為導向的績效考核,設備制造企業在方法上要做好以下準備:(1)使用變動成本法。變動成本法關注那些可被追溯至責任中心、并可被其控制的項目,有利于進行績效考核;(2)使用分批法。設備制造往往是小批量訂單式生產,所以,采用分批法核算更能提供準確的成本信息,便于做成本收益分析和績效考評;(3)使用作業成本法。以單一數量因素驅動的傳統成本分配方法,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成本數據不適合用于考核,而作業成本法主張成本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能夠更大程度上按因果統計成本信息,便于進行績效考核。
2.流程設計和管理制度要完善。以成本為導向進行績效考核,將各個部門劃分為不同的責任中心,需要非常清晰的權責約定,以及與此配套的管理制度、內部流程和單據流轉規定,這樣,才能及時、準確地統計經營數據,量化指標和考核落地才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