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慎東
近幾年來,國家陸續推出實施了一系列減稅降費的政策和舉措,為企業減負,給市場加油,短期看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增強抗風險能力,緩解民營企業經濟困境、穩定市場預期;長遠看則可以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賦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扭轉中國經濟下行趨勢。
企業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合理合法利用新政策?如何管控經營活動的涉稅風險?如何掌握相關條款并合理籌劃,為自己享受優惠待遇創造條件?
減稅降費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而作出的重大決策。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安排,2019 年減稅降費措施以減稅為主體,其比重約占70%,增值稅的深化改革是其核心內容,目的是確保主要行業的稅負有明顯的降低。
從今年年初已經明確的對小微企業進行普惠性稅收減免,到全面實施新個人所得稅法,再到4 月1 日即將開始實施的增值稅稅率大幅度降低,今年的稅收政策突出了普惠性原則。尤其是將制造業等企業增值稅稅率降到13%,將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行業增值稅稅率降到9%,并對適用6%稅率的一些行業采取加計扣除的方式,讓所有企業的整體稅負都顯著降低,減負效果十分明顯。
在降費方面,根據財政部最新發布的消息,自5 月1日起,各地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可降到16%,有效降低了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同時,財政部長劉昆還表態:將繼續執行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的政策,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提高穩崗和社保補貼力度,加快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改革,繼續提高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使社保基金可持續,企業與職工同受益。
國家對小微企業的企業所得稅減免已惠及1898 萬家企業,占全國納稅企業總數的95%以上,其中98%為私營企業,也就是說,我國大多數企業都能從這一政策中受益。這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明確提出的“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的要求。
我國經濟狀況依然不太樂觀,目前的中小企業能活著就是硬道理。為了生存,有好多的企業花很大的代價去偷稅、漏稅、逃稅、騙稅,現在面前放著國家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希望所有的企業都能抓住機會,掌握好利用好現在政策發展壯大起來。
但政策再好,也要能有效利用,而且,相同的政策,對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不僅是利好大小的區別,還有利好與利空的區別,所以各企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要看到政策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政策隱含的對自己不利的一面,并提前進行有效規避。
舉例來說:4 月1 日開始,建筑施工企業增值稅稅率由10%下降為9%,銷項稅額降低了0.83 個百分點(1÷1.1x10%-1÷1.09x9%),但施工采購材料的增值稅稅率由16%降為13%,相同采購金額可抵扣進項稅降低了個2.29 個百分點(1÷1.16x16%-1÷1.13x13%),如果建造合同、材料采購合同都不做調整,假設材料占工程總造價的65%,則施工企業稅負不但沒下降,反而上升了0.66 個百分點(2.29%x65%-0.83%),如何規避,建筑施工企業應早做籌劃。
在個人所得稅扣繳方面有一個值得提醒的是:2021年12 月31 日前,居民個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也可以選擇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但選擇哪一種,就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收入水平擇情選擇。
舉例來說:小王每月工資10000 元,2019 年2 月春節放假前公司發放2018 年度年終獎20000 萬,社保費稅前扣除每月1830 元,專項附加扣除每月4000 元。
假如小王的年終獎金選擇按全年一次性獎金申報納稅,則他每月工資無需納稅(10000-1830-4000<5000),年終獎單獨申報計算需繳納稅款:20000x3%=600 元, 即全年繳納稅款600 元。
假如年終獎金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則一月份無需納稅,二月份發放獎金及工資需納稅(10000+ 1 0000+20000-1830x2-4000x2-5000x2)x3%-0=550.20 元,三至十二月份無需納稅,全年應納個人所得稅(10000x 12+20000-1830x12-4000x12-60000)x3% =10040x3% =301.20 元,2020 年初可申請退稅550.20-301.20=249 元,比第一種方案節省稅款298.80 元。
所以,對部分中低收入者而言,最好是并入綜合所得計稅;另外,經過舉例計算實驗,如果獎金采用單獨計稅方式,有可能在稅率換檔時出現稅負突然增加的“臨界點”現象導致多交稅款,增加稅負,這個是年終一次性資金稅款計算的老問題,不是因新政策產生的,但也應引起注意。
各企業根據自身經營特點,建立適合自身經營的納稅管理組織架構,樹立正確的稅收管理觀,以應對潛藏在生產經營各環節中的涉稅風險,在國家稅收管理低稅率、嚴征管的今天,顯得尤為必要。
現在社會,經濟事項的發展越來越復雜,然而企業的終極目的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導致企業的一些涉稅處理與稅法規定不一致,給企業帶來稅務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經營風險。所以面臨減稅降費帶來的好處,企業也應該加強涉稅風險的管理。
一是企業管理者應該提高防范涉稅風險意識,設立稅務風險管理機構。企業管理者應該聘用有稅務經驗的專業辦稅會計來設立稅務風險機構,對財務人員及所有相關人員加強培訓,提高其知識儲備與業務技能,將事后結果轉化為事前的預防與應對。稅務風險防范不只是財務部門的事情,風險意識應灌輸到每一個人,稅務風險規避措施應貫穿所有經濟業務的全過程之中。
二是加強內部監督,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規范涉稅行為。企業應加強內部監督,定期對企業涉稅業務進行自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保證企業完全納稅、健康納稅,及時防范與化解稅務風險。企業應及時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要針對企業實際情況制定,要與稅法規定吻合,要與時俱進,隨稅法的變化而變化,將稅務風險與內控風險相結合,設計合理的管理流程,控制方法,防范企業稅務風險。
三是規范企業財務核算,正確理解并運用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的財務行為如果不符合稅法規定,也會導致帶來風險,例如:如果企業為享受減稅政策,人為推遲開票時間,將三月份發生的業務推遲到四月份開具低稅率發票,就涉嫌漏稅,或將面臨被追繳稅款、加征滯納金、處以罰款等后果。
再比如稅法規定銷售折讓與折扣須開具在一張發票上,才可以減少應稅收入,而部分企業卻分別開具發票后,又按扣減后的金額計算納稅,這樣就實際形成了漏稅行為,也會帶會一定的涉稅風險。
再次,企業如果為了獲得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故意曲解稅法規定的小型微利企業相關條款,或者硬是讓本企業向小型微利企業上靠,來享受了稅收優惠政策。那么稅收稽查下來,企業可能會比不享受優惠帶來更多的稅收罰沒支出,還會影響企業的納稅信用等級。
總之,在國家減稅降費大環境下,小中型企業要應享盡享,大型企業應調整自身投資結構、融資策略、以及股利分配方案等措施,來利用好本次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利好政策,提升市場競爭優勢。各企業還應規范經濟行為,各項經濟業務要符合稅法規定,在享受政策優惠的過程中管控好涉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