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淑梅
成本管理是指在營運過程中實施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農村信用社成本管理工作要注重從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轉變,從成本經營性控制向成本規劃性控制轉變,從靜態成本管理向動態成本管理轉變。加強成本管理,有助于農村信用社提高經營效益,提升競爭水平,實現持續發展。
目前,大部分農村信用社雖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但總體來看,相關制度建設還很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費用預算管理水平低。費用開支缺乏預算,新購置的網點裝修、大宗物品的采購等雖然有預算,但卻很難按照預算進行控制,缺乏實時監控,且不能隨時進行調整。費用管理委員會的工作大多是關注程序上的合規性,沒有真正對費用的合理性進行研究,使得審批流于形式。二是成本核算及費用分攤制度不健全。成本的核算涉及到每個經營環節,核算對象既包括前臺業務部門,也包括后臺非業務部門,目前的成本核算尚不完善,沒有按照成本對象進行核算。費用分攤也無法真實反映資產的使用情況。比如:固定資產的攤銷普遍按使用年限,采用直線攤銷法,尤其電子產品更新換代較快,預計凈殘值、使用年限等發生變化的,沒有按照固定資產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調整。三是成本核算系統落后。農村信用社目前的成本核算僅限于對監管部門規定指標的計算,且主要是事后核算,對業務發展提供的幫助不大。
目前,農村信用社的業績考核主要為存款、貸款、不良貸款、中間業務等經營性指標,以此來衡量管理層的能力,并與管理層的工資掛鉤。為了完成相應的任務考核,管理層會竭盡所能去完成指標,有時為了完成任務指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成本,比如:為了完成卡折替代率,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完成了任務指標,但形成了大量的睡眠卡,造成了資源浪費。利潤的增加,可以通過收入的增加,也可以通過費用的減少。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層沒有意識到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就是未建立成本控制管理的績效考核機制。農村信用社吃“大鍋飯”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本費用的高低與部門、員工的考核并未掛鉤,缺乏針對成本費用方面的考核。
部分農村信用社成本收入比居高不下,持續超過45%的標準,人員費用占營業費用比重逐年上升,人均創利則呈現下降趨勢。成本收入比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為了增加物理網點覆蓋面,農村信用社在過去若干年里大量購置或租賃房屋,用于網點營業用房,消耗部分流動資金,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有些信用社在未充分考慮創效因素的前提下盲目擴充營業網點,低效、無效網點又消耗一部分人力、物力成本;信息科技投入力度不足,信息科技開發基本依賴于外包,重投入、輕質量,存在功能落后、系統缺陷等問題,致使信息不完整,不能滿足業務發展及防控風險的需要;此外,同業業務部門員工績效工資遠遠超出其他業務部門員工績效,由于利益驅使同業投融資業務面臨相當大的隱性成本。
部分有資質參與同業市場業務的信用社同業投融資業務制度滯后,不能覆蓋全部業務流程,缺乏明確操作規范,資金業務偏離主業且杠桿較高、風險管控能力差,違約事件屢見不鮮;無資質參與同業市場業務的信用社,資金投放渠道少,閑置資金成本負擔大,于是尋求有資質的農村信用社存放資金賺取利差,一旦有資質信用社的業務發生信用風險,立刻傳導至該無資質的信用社并產生次級風險,資金成本遠遠超出承受范圍;普遍缺乏流動性風險管理意識,未形成系統的流動性風險處置預案及應對措施,對銀行流動性覆蓋比率與凈穩定資金比率等監管要求領悟不深,資金期限錯配現象嚴重,發生流動性風險事件時只能變賣優質的長期資產彌補損失,喪失高回報收益的同時,也增加了額外的流動性成本。
部分農村信用社授權授信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致使融出資金集中度高,信用風險頻發,不良資產余額上升,資本補充壓力增加。隨著近年來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利差縮減,以及經營機構自身經營能力及經營范圍的限制,農村信用社股金分紅壓力不斷增加,資本積累逐漸減少。為了追求短期經營目標,擴充業務規模,導致業務規模及品種與資本補充不匹配,消耗大量資本成本;重事前審查輕事后跟蹤,重事前激勵輕事后考核,重表內業務輕表外業務,形成頭重腳輕的經營格局,不良資產逐年攀升,撥備補充壓力加大,加劇了資本消耗;盲目引入外部投資者,未真正做到“資源互補、長期合作、可持續增長和長期回報”的管理決策。個別農商行失去經營控制權,業務經營決策由戰略合作伙伴一手掌管,甚至存在利用關聯交易抽逃資本的現象,業務風險無法估量。
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管理機制是成本管理順利推進的前提。首先,農村信用社應設立預算管理辦公室,負責擬定預算項目、預算的執行以及解決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將預算的執行情況納入考核,分析預算與實際執行中的偏差及產生的原因,真正使預算管理發揮作用。其次,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是財務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成本按照對象、部門、業務等進行劃分,將成本費用分攤到相應的受益部門。設立專門的人員負責資產的管理、盤點、清理、減值準備的計提等,使資產的賬面價值能夠準確反映資產的價值及現狀。最后,引進先進的成本核算系統。要通過指標的計算分析,為經營預算、決策、考核等提供數據支撐,加強成本精細化管理,以達到為業務發展服務的目的。
農村信用社要逐步將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率、成本利潤率等指標引入,設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通過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逐步使管理層重視財務成本管理工作,意識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加強培訓,提高員工的成本管理意識,樹立節約理念,形成人人參與經營管理的氛圍。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成本管理、人人有責”,觀念轉變到位了,成本管理就會成為自覺的行動。
農村信用社應在保持費用投入與盈利增長總體匹配的基礎上,要對低效、無效資產盤活,加快閑置固定資產處置,減少物理網點投入,提高互聯網金融等新產品應用推廣,提高電子銀行筆數替代率和交易金額替代率;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年度信息科技投入力度保持穩定增長,同時避免信息科技費用大量閑置結余,切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增強信息科技系統建設能夠對業務運營、服務創新、風險管理、客戶維護等形成全面支撐,能夠滿足社員機構差異化、靈活性的信息科技服務需求,降低財務成本。
農村信用社應科學制定資金業務經營策略, 明確投資范圍及營運杠桿倍數,確保業務發展與自身經營及風險管控能力相適應,合理制定投資業務發展規劃,制定資金業務行業管理制度,強化服務“三農”戰略定力、堅守市場定位,防止業務過度擴張造成主業基礎不穩和支農服務弱化;建立與業務規模和風險程度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 增強風險識別能力;完善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制度,合理匹配投融資期限結構,有效控制低流動性業務品種和同業負債依存度,建立完善流動性風險限額管理體系和業務結構性限額管理體系,定期進行壓力測試,確保任何時點的流動性安全和市場風險可控,保證成本收益對等。
農村信用社要制定落實資本管理辦法,重點完善股權管理制度,明確外部股東投資入股比例以及強化股東資質審核,降低因外部股東完全干預正常經營、利益輸送等涉及違法違規關聯交易導致機構出現較大風險;建立建全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監測預警制度,防范集中度風險、大額貸款風險、社團貸款風險、政府融資平臺和限控行業貸款等重點領域風險,優化資產結構,提高風險緩釋水平,注重發揮資本對業務發展的導向作用,推動業務增長向資本節約型轉變;建立績效考核制度,逐步提高利潤留存,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樹立風險調整后的利潤分配理念,科學制定利潤分配方案,同時加大已核銷不良資產的追收管理,防止已核銷不良資產無人問津形成真正死賬、呆賬。推動在清收不良資產方面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機制,加強不良資產的考核力度,增加資本積累,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綜上所述,農村信用社應當加強成本管理,加快組織結構調整,明確成本責任中心,進行精細化的成本分攤,重視對成本管理的考核與評價,完善成本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優良的成本管理體系,引導產品和技術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經營決策,使成本管理理念融入業務發展全過程,培育和增強信用社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