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是國家政府機關依法行政的主體,是開展國家治理行為的重要力量,其承擔著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基本職能,具體工作內容涉及了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建設、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行政事業單位建設一個強有力的內部控制系統,有利于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規范開展其經濟業務、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和管控、保障資金及資產的安全、進一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國家政府機關及部門開展的一種以預防風險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執行程序來防止本單位在履行國家職能時發生錯誤和舞弊行為,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行政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是政府部門管理制度的組成部分。
財務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內部控制工作最重要的一個控制環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控制就是與行政事業單位資金活動相關的內部控制,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運動(或日常財務活動、現金流轉)進行指導、組織督促和約束,防止資金、資產出現流失以及貪污腐敗等舞弊行為的發生,確保本單位財務計劃(目標)順利實現的財務管理活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國家綜合實力和經濟基礎在不斷提升,國家民眾對各項公共基礎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行政事業單位是國家公共部門行使其社會職能的具體實施載體, 同時也是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天然維護者,不斷承載著越來越多的社會經濟資源。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是單位落實財務內部控制建設要求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通過梳理和評估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制度體系框架,優化完善內部財務制度內容設計,提高單位財務內部管理水平,有助于降低行政運行成本,促進節約型政府建設,減少損失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和問責機制,推動反腐倡廉建設,為單位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包括: 梳理單位各類經濟活動的業務流程,明確有關經濟業務環節,系統分析各類經濟活動的風險,確定相應的經濟風險點,選擇一一對應的經濟風險應對策略,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本單位各項財務內部管理制度,同時督促相關工作人員認真遵照執行。以此來合理保證單位的經濟活動合法合規、安全有效使用國家資產、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完整,嚴格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的發生,最終達到提高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履行其公共服務職能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很多單位領導人員認為行政事業單位就是按部就班照指示開展相關工作,不需要財務人員的財務能力有多強,把可以開展基本的財務基礎工作作為用人標準;同時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受編制約束,人員有限,往往讓財務人員兼任本單位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人事干事、項目管理、黨務建設等,讓財務工作無形中成了兼職和“副業”,甚至一些不相容崗位也由一人擔任,如會計出納同一人,采購、保管、領用同一人,領導管錢等;同時,領導干部更換頻繁,也是導致領導對財務管理工作不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行政事業單位由于受以前粗放財務管理的影響,單位的財務制度僅只有一般的財務制度,如會計核算管理制度、崗位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等非常普通的相關制度,而對單位基建項目、采購管理、合同管理、人事制度管理等則很粗放甚至沒有,財務制度僅流于形式、條款粗糙,制度制定漏洞多。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監督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員財經紀律和法治意識淡薄,單位的財務制度執行不嚴明,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如不相容崗位不相分離,不按授權行事,辦事不走流程等。這些問題的發生,一是因為制度制定本身的不合理性和細化性不足,導致制度執行起來缺乏可參照性;二是單位人為原因造成財務制度執行不下去,設置各種障礙、鉆空子,決策走過場,讓財務制度無法切實落實到位。
大多數財務人員在平時的財務工作中重記錄、輕分析,財務人員對本單位業務活動不熟悉。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普遍屬于單一性技能,綜合能力不強。財務人員在單位會計職稱與崗位設置不相適應,絕大多數單位財務人員在本單位的崗位設置中處于弱勢地位,造成會計人員對財務工作熱情度不高。因為單位在設置崗位制定相關條件時,會傾向于本單位主要的相關業務工作人員,很少能顧及到財務人員的崗位適應性問題。在當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要求精細化管理的前提下,財務人員工作任務日益繁重、加班常態化,而相關待遇卻遲遲上不去,造成大多數財務人員無心財務工作,能調離財務崗位的則調離,不愿繼續待在財務崗位上,更談不上努力提高財務技能。
行政事業單位的主要風險是業務中的低效、浪費和舞弊。由于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遍認為本單位所需要資金只要按照流程向財政按需申報即可,只管使用,不管效果。未能認識到財政資金也應管好用好、高效能發揮資金作用,財政危機意識不夠,對資金的使用效能認識不足。
領導層的認識是實施財務內控建設的前提。要真正實行“一把手”責任制,財務出了問題,單位的法人代表首先要問責,以此促進單位領導對財務工作的高度重視。任用財務人員一定要選擇具備財務工作條件(品性端正、業務技能突出、有責任心、堅持原則等)的人員,不能隨意安排人員從事財務工作;對財務人員工作合理化分工,保證財務人員主要精力放到財務工作中;財務培訓不能僅局限于財務人員,領導也要經常參加財務培訓,有針對性的學習相關的財經制度和紀律;對領導的離任,按期開展離任審計。
完善財務制度,讓相關的財務制度制定細化,使財務工作操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建立健全財務機構,配備能夠勝任財務工作的會計人員,堅決實行“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充分發揮“內部牽制”作用,會計出納不得一肩挑,禁止采購、保管、領用一個人負責;業務經辦與稽核檢查分人擔任,嚴格限制未經授權的人員直接接觸資產;加強內部審批程序,業務審核、審批付款必須堅持走流程。對一些重點領域和環節,如采購、項目建設等要特別注意,嚴格執行國家的相關制度。定期開展單位內部審計工作,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防患于未然。
財務人員必須堅持原則,遵守財經紀律,按財務規章制度辦事。領導要對財務人員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不能只讓財務人員以一己之力要求全單位人員遵守財務制度,要讓全體職工依紀依法開展業務工作,堅決按流程辦事,按授權行事,共同維護單位的經濟管理工作有序順利開展。
行政事業單位可以結合繼續教育,對財務人員提供提高相關業務技能的機會,學習財務知識和計算機知識,包括寫作技能、數據分析技能等;鼓勵財務人員在熟悉本崗位業務技能的同時,主動學習本單位的其他業務技能,讓財務工作與本單位的其他業務技能能夠緊密結合起來;設置與財務人員職稱相對應的崗位,讓財務人員干得有希望、干得有熱情。
樹立財政危機意識,管好錢,用好權,讓經濟業務工作穩扎穩打,不給國家和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努力做好單位集體決策、堅持“三重一大”原則。嚴格按規定確認、計量會計要素,推行經費支出由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共同審核,實行逐級簽批制度,互相制約。開展精細化財政管理,做好年初預算、不搞盲目立項,跟蹤經濟業務開展進度,及時調整不合理的決策,查控重點工作和重點崗位廉政風險點,建立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大對重點項目的審計和績效評價。
新的時代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控制,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更加規范、合理。行政事業單位應當結合現代管理會計的特點,努力提高其財務管理水平,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財務人員財務管理水平,做好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念好權力監督的“緊箍咒”,當好國家利益的“捍衛者”和公共資金的“守護者”,為行政事業單位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功能提供切實的經濟保障,滿足人民群眾對國家機構管理功能的各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