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陽 商思爭
“互聯網+”概念國內最早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CEO于楊先生于2012 年提出。隨后,在2015 年年初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從而使得“互聯網+”廣為人知,并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互聯網+”并不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術的革新,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生產力,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互聯網+”就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生產要素的重組、商業模式的創新等途徑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互聯網+”正在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引發一場顛覆性變革,改變著社會各行各業,古老而又厚重的會計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1.會計職能擴展化。傳統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在“互聯網+”時代,會計除要發揮這兩大基本職能外,預測、決策、分析等職能將得到空前加強。互聯網+時代數據量急劇膨脹,商機也閃瞬即逝,會計人員要能根據巨量的信息數據對未來的發展變化進行及時財務預測,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各種機會快速涌現,但也快速消失,企業需要迅速做出判斷,財務輔助決策要及時跟上,要能夠支撐企業的整體決策。互聯網+時代會計分析也十分重要。無論是在企業經營活動運行過程中,還是運行結束后,會計分析要及時跟上。會計分析就是一個診斷,發現問題,并給出解決策略的過程。會計分析應該是一個系統性追溯過程,要結合供、產、銷全過程及設計、售后、對外投資、國內外市場環境、國家產業政策等大數據的分析,全方位展開,方能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根本癥結所在,而不是單純就會計數據來進行分析。“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得到普遍應用,會計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將大幅度地從繁雜的日常會計核算中解脫出來,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對企業發展更為重要的會計預測、分析、決策等工作中。在這一時代,隨著企業競爭進入更加白熱化階段,會計人員通過數據分析、經營預測、輔助決策等更多地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是必然趨勢,會計工作與企業經營管理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因此,會計的預測、決策、分析等功能將會得到空前強化。
2.會計業務復雜化。在“互聯網+”時代,產業組織急劇發生變革,各種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出現,會計假設、會計基本概念不斷受到沖擊,給企業資產確認、收入費用確認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此時會計人員需要更扎實的專業理論素質和更敏銳的職業判斷能力,要能準確把握經濟業務實質,并按照準則給出的原則性規定做出合理判斷,進行準確核算,確保會計信息質量可靠。同時,也要能準確地進行稅務處理,最大限度的規避稅收風險,否則很容易造成偷稅漏稅,最終面臨巨額處罰。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審計部門等進行檢查時,對新業務的處理要能夠給出合理解釋,讓對方信服。隨著會計業務復雜化,對稅務籌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要整體準確把握國家鼓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的稅收政策,對企業業務要進行準確識別、整合,充分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
3.會計服務升級化。“互聯網+”時代為財務共享平臺建設提供了契機。企業的財務共享服務平臺是依托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以會計業務流程處理為基礎,以優化組織結構、規范流程、提升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或創造價值為目的,以市場導向為內外部單位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和平臺。借助財務共享平臺,會計人員的服務內容將大幅擴展,服務范圍將大幅延伸,服務能力將大幅提升,服務價值將得到充分體現。在財務共享平臺上,會計工作重心可以由事后前移到事中或事前,實現業財深度融合,如生產部門要購買設備,財務人員可以及時根據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對生產部門進行專業指導,并通過及時咨詢稅務部門,明確相關操作流程及資料準備,借助平臺及時反饋給生產部門,以便充分享受國家稅收優惠,節約企業資金流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借助這一平臺,業務人員可以遠程提出申請、遠程上傳單據、遠程在線咨詢等,會計人員可進行網上財務審批、在線更新財務制度、在線服務支持、在線資金調度、在線咨詢、編制財務報表等,有助于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提升工作效率。
4.會計工作智能化。德勤財務機器人的問世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會計工作的認識。會計工作正在一步步向智能化領域邁進。傳統的會計核算,從憑證編制到賬簿登記,最后到報表生成,這是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完全可以為機器人所取代。特別是隨著金稅三期系統投入使用以后,電子發票逐漸取代紙質發票,逐步實現會計工作的無紙化,勢必推動會計工作進一步朝智能化方向發展。此時會計人員就可以從繁雜的日常會計核算事務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時間投入企業價值創造領域。在“互聯網+”時代,巨量數據信息撲面而來。會計核算工作也由傳統工作模式轉向大數據工作模式,收集、整理、挖掘大數據背后的價值已經成為會計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會計工作價值創造所在。商場如戰場,瞬息萬變,企業隨時需要調整戰略,作出決策,這都依賴于大量宏觀經濟發展、國內外市場需求、同行業成本對比、市場容量、資金配套、投資回報等信息。會計人員就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對比、分析,將生成信息快速、準確提供給決策者,方能搶抓市場先機。
5.會計數據實時精準化。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就是價值,實時精準會計信息更是企業價值的源泉。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市場環境日益復雜多變,企業需隨時調整經營策略,根據市場變化上馬新項目或砍掉老項目,這都要求會計人員提供實時精準會計信息。企業領導者基于會計人員對新項目預測的利潤空間進行決策,決定是否上馬;基于對老項目準確的會計核算信息,決定是否砍掉。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環保問題充分暴露在大眾目光之下,企業環保壓力越來越大,企業不得不直面越來越大的環境風險,企業必須重視綠色經營。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隨時權衡綠色生產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的孰劣,如產品設計時、材料采購時、設備更新時、組織生產時、技術研發時、產品調整時,這都需要會計人員隨時提供會計預測、會計分析等實時精準信息以供決策。
6.會計信息多元化。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財務會計信息。隨著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日益取代傳統上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企業除發布年度報告外,還需對外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向社會展現對利益相關者責任履行情況,尤其是環境責任履行狀況。這些信息不再局限于貨幣化信息,更多地呈現出的是定量的非貨幣化信息,也不再是傳統的結構化信息,更多地是非結構化信息。這些非貨幣化、非結構化信息在“互聯網+”時代將日益受到利益相關者的關注,日益影響著企業的發展。
1.會計人員主動應變“互聯網+”。“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引發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會計作為社會經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發生變革是必然。會計人員應順勢而為,積極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首先,會計人員應轉變思維,由核算型轉向管理決策型。2016 年10 月財政部印發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管理會計的廣泛應用,將管理會計列為“行業急需緊缺人才”,并給出了“力爭到2020 年培養3 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的路線圖。會計人員轉型已經迫在眉睫。會計人員的思維意識要轉變,要跳出傳統的憑證、賬簿、報表的狹隘范疇,運用“互聯網+”思維更多地與業務融合起來,更深入地把準企業經營發展的脈搏,提供更有價值的管理及決策支持信息。其次,會計人員要夯實專業素養。過硬的會計專業能力是勝任會計工作的根本保證。會計人員既要吃透會計準則,更要主動學習管理會計的分析方法及財稅專業知識。不僅要具備將業務知識轉化為會計知識的能力,更要具備將晦澀的會計知識解讀為業務知識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與業務部門相融通,為業務部門提供更有價值的決策支持信息。再次,會計人員要主動補齊信息技術知識短板。要主動學習擴展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識,掌握數據庫、統計分析、管理信息系統、會計電算化等領域的專門技能,將會計專業知識與最新的互聯網技術等融合起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把自己打造為兼具會計、管理、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知識的又專又紅的全能型人才。
2.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財政部門作為會計人員的主管部門,負責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財政部門在設計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課程時,要充分考慮會計人員對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知識需求,要將會計專業知識更新及互聯網時代對新知識的需求緊密結合,將理論專家與實踐專家合理搭配,合理安排培訓課時,合理安排考核方式,切實達到培訓效果。單位負責人要認識到“互聯網+”時代會計工作重心的轉移,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多種途徑,鼓勵、支持會計人員去更新知識,學習做好會計轉型工作所需要的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新技能。
3.會計人才培養應加快轉型。“互聯網+”時代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更多融入“互聯網+”元素,體現出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解決問題能力。在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要體現“互聯網+”時代的特點,除夯實會計專業基礎外,要相應增設能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邏輯表達能力、關聯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上,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輔助教學,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互聯網+”時代大量在線學習產品日益涌現,為會計教學提供了便利的資源。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更是為“互聯網+會計”教學模式掃除了最后的障礙。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開展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 教學、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等,可以有效彌補會計教學在實踐上的缺陷,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4.加強“互聯網+”時代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前,精通會計知識又深諳互聯網技術的交叉復合型教師比較稀缺,這十分不利于“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的培養。眾所周知,優秀的師資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加強“互聯網+”時代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整合校內教育教學資源,跨部門將部分會計教師和計算機老師整合起來,組建一支開放的“互聯網+”時代會計教育教學改革團隊,設定明確教研目標,配以專項經費支持,調動大家主動去鉆研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時代的新知識、新技能。二是廣泛開展互聯網技術方面的培訓,激勵教師走出校門,積極參加國家各級教育系統組織的互聯網教育方面的會議、論壇等;遴選一批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到互聯網教育領先的高校進修和短訓,并進行適當考評;校內有計劃組織“互聯網+”示范教學和交流,激勵教師積極參與互聯網會計教學活動,提高互聯網教學水平。三是與企業界加強合作,目前企業界在“互聯網+”會計應用方面是走在高校“互聯網+”會計教育前列的,實務界已經形成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高校可以采取相關課程“1+1 教學模式”、或做專題報告形式,將實務界“互聯網+會計”方面的專家柔性請進課堂,傳授“互聯網+會計”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實務技能,豐富“互聯網+會計”的教學內容。
縱觀會計發展,技術變革從不缺席。當今,“互聯網+”技術正在蓬勃興起,會計變革已為大勢所趨。會計人員要充分認識到這一時代所給會計工作帶來的新變化,要主動應變,加快轉型,主動融入這一時代,要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革新會計工作,提升會計價值,擴展會計影響,發揮會計信息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會計主管部門和高校也要及時調整會計人才培養方向,更多地培育出適合“互聯網+”時代變革的新型會計人才,更好地發揮會計作用,助推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