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統計局 劉春紅 王月紅 潘蘭芬 宋淑敏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清河縣地區在2017年的扶貧中,我們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補短板、兜底線,社會事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扶貧工作,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304萬元,產業扶貧覆蓋率達93%,貧困戶獲得分紅370萬元;提高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報銷醫療費用358萬元;減免、補助貧困家庭學生資金50萬元,3693人穩定脫貧。民生保障工作,爭取上級資金7855萬元,實施公租房項目7個,建設公租房1670套。改造農村危房240戶。發放低保、五保等各類補助救助金2865萬元。教育工作,縣直一小教學樓等15個學校項目投入使用,六中宿舍樓等6個項目加快推進,本縣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衛計工作,120急救指揮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一期順利完成,油坊、連莊2個鎮衛生院被評定為國家級“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清河被評為“全省計生基層群眾自治示范縣”。文化旅游工作,舉辦全國京劇票友邀請賽、第三屆山楂花節、“一月一劇”惠民演出,羊絨小鎮、貝州古鎮被確定為省旅游重點項目,清河獲得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平安建設工作,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開展安全生產、信訪積案百日攻堅行動,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同時,縣人防科技館建成投用,領秀清城小區被評定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國土資源、監察司法、審計統計、婦女兒童、縣志檔案等工作也都實現新進展。
自2009年以來,我國城鄉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持續縮小,但到2016年時,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仍然高達2.72:1,使得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比較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時我國的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僅占城鎮居民的36.8%,使得我國的農村發展存在著嚴重的阻礙,在我國的清河縣地區雖然到2017年為止,總體的經濟水平在穩定持續發展,但在一些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比較低,條件仍比較艱苦,與清河縣的一些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清河縣的一些地區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然比較薄弱,農村地區的發展成為制約著我國進入小康社會的短板,而在農村中實現農村的農業現代化是加快我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為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重要措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是實現我國農民走上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
從目前清河縣的發展狀況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需要從各個方面協同解決才能實現農村的現代化發展,目前需要重點解決人才短缺、資金短缺、農民增收難三大難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短缺成為制約著農村實現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從清河縣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向城市里遷移,這也就導致在農村中多數為低學歷人員,在農村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一支高學歷的人才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多數的年輕人也在不斷的向城市中遷移,導致農村中的老齡化現象就更加的嚴重。在農村發展人才的培養中,不僅需要能夠為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還需要能夠為農村的現代發展中的各種非農業領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為此,如何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吸引和培養各種能夠為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的人才,將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急需解決的難點。
整體來說,資金短缺是制約著清河縣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難點,雖然我國在資金的供給上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發展比較欠缺,不能適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到目前為止,清河縣的一些農村地區仍然缺乏低下管網、污水處理、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農村地區的醫療、文化、教育、社會保證等與城市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在農村地區,受融資渠道的影響,發展水平較低,自我積累能力有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過程中很難保證資金的大量供應,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而這些大量的資金從何而來成為一個難題。
整體來說,現階段本縣的農民收入得到了快速的增長,與城市地區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斷的縮小,但從現實情況來說,農民增收不是依靠農業發展,而是到城市中進行打工,依靠城市的產業支持,這也就導致在農村地區,農業對于農民的增收貢獻度較小。在2016年的農民可支配收入中,財產凈收僅占2.2%,表明雖然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但不是依靠的農業和農村,這就需要城市產業來支撐,導致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由于農村中沒有堅實的產業支持,缺乏足夠的就業崗位,很容易造成農村衰落,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改變這一促使農民增收的模式。隨著發展階段和國內環境的變化,目前支撐農民增收的務農、務工這兩大傳統動力已經逐漸減弱,而轉移凈收入也將會受到 “天花板”的制約,未來農民增收的難度日益加大。
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農民進城務工及務農來增收的動力正在逐漸地減小,農民依靠這兩大傳統增收方式的轉移凈收入也會受到一定的制約,未來的發展中,農民增收的難度在逐漸的加大,同時,在一些農村地區的扶貧攻堅過程中,貧困人口受到了政府大量的資源支持,對一些處于貧困邊緣的人口產生了一定的擠出效應,使得我國的貧困人口在減少,但低收入農民的人均收入可支配發展較慢,一些地區的農民增收較為困難。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農民作為鄉村發展的主要主體,就需要從根本上提高全體農民的職業素養和科技文化水平,建立健全農民職業制度,充分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農民的主體作用。只有整體的提高 農民的整體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才能充分的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更好的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從根本上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人才需求。
在清河縣地區培育壯大食全十美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益客現代農業生態園、河北宏望食品產業園建設。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爭新增農業科技示范主體30家,積極培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性家庭農場,縣現代農業園區爭創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實施投資1800萬元的葛仙莊鎮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試點項目。積極培育“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提升“清河里”區域品牌知名度,打造龍頭帶動、特色鮮明、品牌響亮的現代農業新體系。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在農村地區的投資融資渠道比較貧乏,投資能力有限,這就需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一個適合農村地區融資投資的機制,實現多渠道、低成本的融資,才能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巨大資金缺口。充分的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堅持農村優先發展的策略,政府部門對進行農村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家、大學生等進行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創業者到農村進行發展,來參與農村的建設,促進農村的振興,由政府部門來吸引更多的城市資本進入到農村中,提高相關的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清河縣地區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農村環衛一體化工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0公里,重建橋梁6座,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農村治理模式,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培樹文明和諧鄉風。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加快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探索盤活用好閑置農房和宅基地辦法,激活農村資源,完成2個鎮、79個村灌溉用水水價改革,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制定三年攻堅計劃,打好散亂污企業、散煤、燃煤鍋爐、揚塵、機動車尾氣治理組合拳。按照上級要求,科學落實企業錯峰生產制度,有序推進清潔供暖,持續減少污染排放。落實縣鎮村三級責任,實行網格化管理,完善信息化監控平臺,設置覆蓋城鄉的監測點,開展環保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確保本縣空氣質量好于去年水平。
扎實開展“碧水”行動。抓好地下水綜合治理,實施投資6300萬元的農業灌溉項目,完成投資6500萬元的農村生活用水置換項目,解決23.8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和河流斷面監測,完成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二期改擴建、污泥集中干化處理工程,整治納污坑塘和農村河渠,確保水環境持續改善。
另外,大力開展“綠地”行動。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有序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實施大運河西岸綠化、通道綠化等工程,全年新增造林2萬畝、植樹110萬株。同時,廣泛開展綠色機關、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庭院創建活動,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行動自覺。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嚴格落實責任幫扶制度,完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確保7000左右貧困人口脫貧。深入推進產業扶貧,安排扶貧專款1550萬元,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加大政策兜底保障力度,不折不扣落實好醫療、教育、低保等扶貧政策,確保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堅持陽光扶貧,扎實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專項治理,嚴格監管扶貧領域資金使用,嚴懲扶貧領域違紀違法行為。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想不斷地增加農民的收入,就需要改善以往的農民增收方式,建立合理的發展機制,不斷的提高農村地區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政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資金引導作用,以優先發展農村地區為目標,不斷地吸引外資到農村中,解決資金需要,同時需要不斷的激活農村的閑置資源,積極發展農村地區的生態旅游業,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實現鄉村地區的振興,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