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吳越 羅運超 唐思琪
機器人及 人工智能產業是高度集成微電子、通信、計算機、人工智能、控制和圖像處理等最新科研成果的前沿高新技術產業[1]。隨著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和機器人生產成本下降,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將是我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重點[2]。
依托雄厚的工業基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豐富的人才資源,重慶市已成為全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3],但仍存在核心技術短缺、產業發展低端、復合人才短缺等不足。本文總結了重慶市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礎與現狀,明晰發展瓶頸與障礙,從產業結構、科技創新、人才保障、金融環境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助推重慶市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可行路徑。
2016年,重慶市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企業數量已達300多家,主要以智能制造裝備、自動化控制、工業機器人的設計、研發為主,全年實現產值近200億元,初步形成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鏈雛形。重慶市汽車工業和電子制造業的繁榮發展使得工業企業對機器人及人工智能需求旺盛,重慶市已成為全國機器人需求前三的城市,預計每年新增需求將達到5萬臺,整體價值超過100億元,帶動產業集群產值將突破200億元。
兩江新區機器人產業園已成為重慶市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承接區域,園區集聚了近100家企業,其中包括ABB、庫卡、發那科、川崎等國際知名企業以及華數、廣數、力勁等國內知名企業。目前,兩江新區已形成集機器人整機總裝總成及關鍵部件制造區、成果孵化轉讓平臺、研發檢測公共平臺、人才教育培訓平臺、金融租賃支持平臺、展示運營維護平臺“1區5平臺”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園,并打造“資本+市場+研發+配套”的完整“生態鏈”,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迅速聚集壯大,產業集聚效益初步顯現。
重慶市先后實施了海外高層次人才集聚計劃、重慶市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支持計劃、專項人才的“鴻雁計劃”“巴工匠2020”等人才引進戰略,同時積極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打造人才集聚平臺,吸引高科技人才不斷向重慶聚集。截至2016年底,重慶市擁有博士5997人、碩士46159人、研究與實驗發展(R&D)人員11752人,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8家、國家級研發中心10家、海智工作站13家、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后工作站298家。
重慶市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突出技術、資本、創新生態“三大支撐”,通過大力培育創新主體解決“技術供給”問題,完善創投體系解決“資本來源”問題,統籌搭建創新平臺解決“創新生態”問題,全市創新環境日益優越。2016年,重慶市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聯合會成立,成為全國首家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的行業協會,為產業園區、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優越的科技創新平臺。比如國內第一條自主研發設計的智能制造生產線——雙Y軸發動機缸蓋(體)智能化生產線2016年在重慶面市,全面實現了“無人車間”“無燈車間”的智能化生產,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一是產業基礎薄弱。重慶市作為我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后發之地,在技術儲備、項目經驗、研發團隊等都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二是產業水平滯后。高端產品收入占比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目前均處于國內相對落后的發展水平,其中RV減速器、伺服電機、驅動器、運動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仍多依賴進口;三是短板效應凸顯。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存在產業技術落后、核心零部件空心化、應用低端化、市場邊緣化等突出問題。
一是高端產業低端化。一部分企業仍然在推行擴大產能、進口核心零部件搞組裝的模式,旨在扎堆中低端市場,產業結構和形態固化,導致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二是企業產品同質化。大部分企業資源、技術實力有限,生產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趨同現象嚴重,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三是創新力度不足。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重引進、輕開發,重使用、輕研制,重模仿、輕創新等現象嚴重,核心技術研發落后,產值增長主要靠資本帶動而非技術帶動。
一是人才建設滯后。重慶市知名高校較少,高端領軍人才培育環境不優,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二是高素質復合人才缺乏。企業缺乏優厚的物質條件作為吸引力,也未形成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的人才引進模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營銷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三是科研成果轉化率低。重慶市科研經費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年投入額達到51.8億元,每年取得的成果5.95萬項,但目前平均科研轉換率僅20%,科技成果轉換率和產業化率雙低現象嚴重。
一是核心技術短缺。企業對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技術創新方面主要為引進型、改進型創新,核心技術主要掌控在外方,產品技術含量低;二是品牌國際知名度不高。比如重慶華數、重慶廣數、重慶譜思等品牌,在國內具有相當知名度,但與日本、美國的品牌相比,差距較大;三是產品競爭力弱。技術專利、技術標準和主導設計等多個領域受制于人,國內機器人與國外進口機器人在加工精度、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方面差距明顯,產品競爭力有待提升。
一是財政資金支持形式單一。政府對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的扶持多以財政撥款為主,沒有引入市場調節機制,財政資金利用效率不高,沒有形成資本收益,無法形成連續滾動資金支持;二是融資渠道單一。以銀行貸款為主要融資渠道的模式,限制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三是融資擔保體系不健全。融資擔保企業機構規模小,擔保能力弱,潛伏著經營危險,無法提供給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企業提供足額的資金支持。
一是政府繼續加大對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企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培育3~5家具有品牌影響力與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地區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機器人及人工智能中小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組織體系,推動機器人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增加產業競爭合力,推進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產業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一是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努力開拓創新,建設一條具有重慶市特色的產業鏈體系。比如與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頂尖科研機構開展技術研發交流會,交流關鍵技術攻關經驗;二是在西部地區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技術、人才、資本、產品、標準體系等方面的區域交流與合作,在重慶這一龍頭地區建設西部科技創新高地,帶動整個西部地區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一是加速實施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高端人才培養計劃,探索新型的高端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個機器人產業亟需的多層次、多類型高端人才培養體系;二是打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搭建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平臺,如研發服務產學研聯盟、人工智能器械產學研聯盟、傳感器產學研聯盟等,圍繞制約重慶市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開展協同創新,推動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產業技術升級。
一是要加大自主研發的投入,重點突破產業鏈中上游如系統集成、設計、制造、實驗檢測等核心技術研究,攻克RV減速器、伺服機、驅動器、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為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的持續創新提供有效支撐;二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建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科技轉化平臺,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科研轉化率,讓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一是創新財政支持資金方式,綜合財政補貼、基金、貼息等多種方式,引入市場調節機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財政支持體系;二是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比如通過市場化手段撬動大量社會資本投向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并通過多元化投資,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三是完善融資信用擔保體系。比如通過構建重慶市統一的融資擔保體系,推動設立重慶市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融資擔保基金,提高企業融資能力,改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