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袁卓偉 姜春陽
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能產業協會 余菲
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邢旭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約1760年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后1870年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信息革命,技術革命的迭代促進了新產業鏈的升級,起到了推動人類社會變革的巨大作用[1]。新世紀,全球進入了“互聯網+”的創新2.0時代,創新模式已從企業傳統封閉式調整升級為網絡集成、開放型發展模式,同時我國實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進入了科技創新格局調整時期。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提出努力建設成為創新大國后,在政府以及市場的驅動作用下,全社會迎來“大眾創業”的新浪潮,也形成了“萬眾創新”的新局面。在此創新背景下,適應大眾創新創業需求的新型創新載體眾創空間應運而生,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局面。在傳統模式下,中央企業在把握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在新時代下,如何充分利用好央企的創新力量和技術儲備,增強其革新動力,更進一步完備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創新力量是央企在如今大社會背景下應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思考內容。本文以中國建材集團旗下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設立的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為例,深度探討在具有中央企業的背景下對于雙創平臺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三五”發展規劃》政策中明確提出:“支持科研院所、大型集團企業、上市公司、境外投資機構投資眾創空間;鼓勵國有企業孵化器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推進實施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度”。《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6〕35號)和《關于建設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7〕54號),明確了共120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包括62個區域示范基地、30個高校與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和28個企業示范基地,其中包含13個中央企業。在政策推動下,雙創平臺與示范基地已成為企業發展創新不可缺少的抓手,尤其是央企、國企應明確以主營業務為主方向,產業創新和升級需求為輔助,依靠其前期儲備使得在孵項目能吸納不同且更豐富層面的密切合作,發揮好其行業龍頭的作用[2~3]。對于央企來講,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以雙創平臺與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堅定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強化以創新為第一動力,突出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的指導路線。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蘇州作為最早一批響應國家號召的城市,蘇州工業園區在推進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過程中,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金雞湖創業長廊”為品牌,引導和發揮創業服務組織的資源整合和服務能力,聚力創新,培育產業,不斷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營造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2018年,園區先試先行進一步優化眾創政策,發布《蘇州工業園區關于進一步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辦法》,推動園區專業化眾創空間備案,扶持不同性質的企業推進雙創平臺建設,全力打造以人工智能產業、新材料、生物醫藥為主要方向的雙創平臺集合體。
以央企為示范點,通過實踐探索如何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如何完善創新產業機制,如何形成模板化的推廣模式和典型案例,進而在更高層次、更深維度和更大范圍上推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4]。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構建出帶有科工屬性的創新體系,即以體系與大系統作為主體創新,專業技術多維度的雙創體系,把“雙創”作為一項持續推動的事業,為企業培養、儲備、發展創新性的復合型人才,打造能夠適應信息經濟時代需求、能夠引領未來企業布局發展的骨干隊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以此理念和基礎,明確“兩條戰線、兩套打法、兩個目標”的“雙創”工作思路,旨在通過產業創新方式在航天科技領域具有大力帶動作用[5]。圍繞前瞻科技發展、重大工程、重要項目、關鍵技術,并通過“三創新特區”的方式,加強創新扶持的政策供予,打造充滿活力的雙創生態環境,推動實現建成國際一流航天防務公司的目標;不僅如此,利用工業互聯網信息化平臺和線下眾創空間,搭建“線上與線下”的雙重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源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建材集團是國資委直屬的中央企業,集科研、制造、流通為一體,是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綜合性建材產業世界五百強企業,擁有11個國家實驗室和技術中心、26家國家級科研設計院所、33個國家行業質檢中心,經濟實力雄厚、科研經驗豐富,在行業整合、產業升級、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具有領先地位。由于新時代下經濟模式的改革,作為“混合所有制‘雙試點’”的中國建材集團,開始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的層面大力推進雙創工作的開展,以下屬子公司創辦眾創空間的模式聚集更多優秀項目,以此方式促進內部經濟的轉型。
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中國建材集團旗下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設立,屬于中國建材集團的四級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塊玻璃鋼/復合材料誕生地”“中國萬噸級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成套技術發源地”,擁有3個國家工程中心、3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2個行業質檢中心,擁有特種纖維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材科技在關注科研創新發展的同時,更關注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再進行技術創新的池窯拉絲技術及其玻璃纖維制品,目前國內排名第二、全球第五;南京玻纖院培育孵化的動力鋰電池隔膜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北京玻鋼院培育孵化的復合材料風機葉片,多年來國內排名第一。除三大主導產業外,眾多產業及科研項目正在發展壯大之中,包括過濾材料、汽車復合材料、高壓復合氣瓶等。
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積極探索創新發展之路,以技術創新、成果孵化為先導,形成“技術研發、產業孵化、成果轉化”的創新發展模式,通過建立創新平臺的方式,培育孵化成果,發展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目前,已在蘇州、泰安兩地分別建設了不同類型的創新中心與孵化平臺,平臺內設立多個控股、參股及基金公司。并且充分利用蘇州工業園區新材料領域的產業優勢,在金雞湖創業長廊這一雙創載體下確定了“新材料+智能化”為眾創空間平臺專業化建設方向,力爭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新材料研發中心、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與信息化智能化運營商。
北師大顏振軍教授曾對雙創平臺進行調研分析,傳統的雙創平臺存在利益結構單一、行業整合機制匱乏、管理資源不足及盈利難等痛點,又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一般存在供需脫鉤,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20%,而發達國家超過70%。雙創平臺的設立是建立高校與企業間的一種有效紐帶,為打破上述傳統痛點,搭建具有創新體制機制的孵化平臺,深度探索精準對接供需兩端的機制具有重大意義。
作為“混合所有制‘雙試點’”的中國建材集團通過不同層面推動雙創工作,積極探索企業集團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由于央企具備雄厚的科研資源和科研實力,在建設雙創示范基地與高校和區域性企業的定位不同,如何通過創新創業來搭建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收益分配機制、中長期激勵機制、容錯機制等機制,為集團進行難點技術攻關、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構建線上線下服務體系,為企業內外部提供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為新業務形成新的增長點提供助力。
搭建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創新科研工作體制機制,可以充分發揮中國建材集團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產業優勢和平臺優勢,集聚社會各類創新資源;通過創新平臺運營,縮短創新創業周期,降低創新創業成本,提升創新創業水平;運用“互聯網+”平臺,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前來創新創業,將中國建材集團打造成為新能源、新材料核心技術的策源地、頂尖人才的聚積地,實現戰略轉型,實現傳統建材與新能源“雙輪驅動”共同發展,成為一流的科技創新與平臺運營企業。
為貫徹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踐行央企“雙創”責任,中材科技提出了業務轉型和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建設中材科技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的戰略思路。經過深入思考與評價,初步確定了眾創空間“十三五”戰略定位——創新體制機制,搭建孵化平臺,孵化科技成果。
通過對市場的充分調研,建立技術成果智囊庫,篩選出符合公司戰略的研發項目進行孵化或技術儲備,將創客、高校、研究院所的技術成果通過眾創空間的孵化形成產業化技術及產品,在集團內外實現產業化;除此之外,中國建材集團內外的產業技術升級需求通過“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與匹配高校、研究院所相對應的團隊或課題組,引領研發方向。互聯網的平臺化功能也能實現技術難題發榜,尋求適合的人才與團隊進行項目合作,點對點精準對接供需兩端,保證項目高效率、快速度與高質量地孵化。
以“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宗旨打造眾創空間,構建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貫徹中央企業“持續推進國有孵化器的機制創新,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使命,以集團企業主營業務方向與產業創新需求為導向,以“互聯網+”手段快速匹配需求與資源,以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為載體,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打造開放、和諧的技術交流途徑,助力科研成果從論文圖表中到工業產品上的角色轉換。在此過程中,將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作為中國建材集團內企業自主創新孵化模式的試驗田,促成集團式連鎖孵化產業的發展。
3.3.1 經營模式
中材科技在原有國企體制制度下,探索出更適合眾創空間雙創平臺的獨立經營模式。一方面,采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模式,聘請職業經理人獨立經營、核算,并配備不超過300萬的啟動資金進行前期平臺支持;另一方面,為激勵運營團隊的創新活力,逐步完善團隊構建、導師聘任、項目入孵、費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初期達到經營性利潤基本保平,力爭2020年后每年能孵化可產業化的項目或公司,作為試點平臺逐步探索出適合央企體制下的孵化模式,最終形成集團連鎖。
3.3.2 營銷模式
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營銷模式主要可概述為線上推廣、線下宣傳和精準對接三個方面。首先,在成果轉化平臺及公眾號平臺對入孵項目及成果進行線上推廣,將入孵項目及成果在復合材料協會、復合材料學會、硅酸鹽學會等行業協會網絡平臺進行專項推廣;其次,通過每年在行業協會、年會及國際性會議上進行線下宣傳與推介,對優秀項目在大會上推薦展示推廣,同時定期開展創新項目評選,按一定比例配套研發資金資助;最后,定期組織新材料領域的集團、協會及相關產業企業高管等舉辦成果發布、學術成果交流會,對接孵化成果并挖掘技術需求,為入孵企業成果推廣及找準研發方向提供高效的交流合作平臺,實現供需端的精準對接。
3.3.3 盈利模式
中材科技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雙創平臺自2017年建立,目前處于運營初期,項目陸續進入平臺待孵;待孵化項目在平臺逐漸成熟后,平臺的盈利收入來源將由政府補貼與服務費變更為技術成果轉化的交易費、入孵企業股權、投資人服務費、股權收益等,實現技術溢價。后期投融資、對外開放、種子期基金的一系列管理等將由集團自有的中材國信投(天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接洽。
3.3.4 服務模式
目前眾創空間多數以租賃場地費用為主要盈利手段,為保證利潤率,所提供的服務往往側重于基本的管理工作,更適用于占地小、靈活性強的金融媒體類創新創業項目,而對于專業科技型創業項目孵化并不非常適用。中材雙創平臺配備有公共辦公空間約2000m2,有充足空間進行商業洽談、路演沙龍、會議、培訓、金融等活動;同時為孵化項目配備標準廠房,用于創業項目的小、中試線。
除了培訓輔導、成果展示、沙龍活動等眾創空間基礎服務,中材雙創平臺配有專業的團隊進行公共實驗測試、中試基地管理、成果轉移轉化、市場和技術對接等服務,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整合集團內實驗檢測中心等,為眾創空間孵化項目提供共享檢測資源。根據眾創空間項目方向,空間聘請了知名行業專家作為創業導師,提供一對一、點對點服務,為入孵企業在行業發展、技術發展、運營管理、投融資、商業模式等方面提供悉心指導,幫助入孵項目或企業快速成長。
3.3.5 激勵模式
為了推動國有眾創空間運營機制創新,探索經營和所有權分離的模式,激發團隊的整體創新活力,制定了創新型激勵機制。對于前期運營團隊機制來說,考慮項目團隊運營初期的壓力和困難,對眾創空間模擬事業部實行全成本核算,同時定義收入、利潤以及入孵項目類別、入孵項目數量、出孵數量、眾創空間品牌等量化目標,對超額完成的部分進行獎勵;在后續運營中,將模擬公司化眾創空間運營,內部實行模擬股權激勵機制,按照股權收益分紅激發運營團隊的工作熱情。
為了增加入孵項目與創業導師之間的黏性,最大程度上激發創業導師的熱情,采用非專職導師按次付費,同步推進入孵企業選擇性與創業導師簽訂輔導協議的方式,實現空間、項目、導師的利益共贏。
建設中材科技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雙創平臺,是響應集團創新體制機制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號召,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在實際建設與運營中,制定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形式下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激勵模式等,可充分發揮央企的優勢,無縫銜接“企業、大型科研機構”兩大要素,供需端精準對接,為集團提供技術攻關突破口,提升科技轉化效率,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政策鏈的“四鏈融合”,打造中國建材集團雙創平臺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