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虎
審計工作從產生至發展的過程比較繁瑣,循環漸進、從簡到繁,歷經了多個階段。各個階段又相互關聯,在各個發展階段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持續發揮作用時,促進審計工作逐漸朝前發展。經濟新常態下機遇較多,同時也會面臨諸多風險,對風險評價水平的要求較高。怎樣判斷風險,怎樣認識審計屬于重點研究內容。
1.審計目標導向逐漸改變。首先,明確風險水平與審計重點是核心,企業及審計者要提出避免和防控風險的措施。其次,基于審計程序,逐漸檢查控制措施是否執行。該種方法屬于一種全新的模式,既將審計目標與企業目標相融合,還突出審計應用所起到的真正作用。從本質上來講,審計工作令內部變成價值鏈拼圖上的關鍵部分。
2.審計范圍持續擴展。審計中心首先就要提前掌握所有風險,合理排序風險是掌握風險后自動形成的,審計范疇要按照風險大小進行判斷。配置審計資源也屬于關鍵的環節,科學有效的配置審計資源對控制風險十分重要,能夠提高其外部關注度,這些操作對保證企業目標的完成十分有利。
3.核心價值。找出問題是審計者必備的素養,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可或缺。審計的根本目的并非判斷風險也不是評估風險。在判斷與評估后,需要對風險提出科學的處理措施。就內部審計而言,更關鍵的是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問題處理計劃。依靠評估結構找到風險最大的運營單位,按照審計結構妥善選取審計業務。科學安排審計資源,明確審計核心。審計涵蓋面要獲得充分保障,審計的重要價值即保證相對完全的不留審計死角。
1.成本價值理論。以往的審計方法要依靠諸多的審計者花費許多時間開展,審計方在實施審計程序時耗費大量成本。相對于以前來說,采用風險導向審計手段的審計方會以更少的審計者及時間在實施審計程序方面,明顯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審計方的成本。會計數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處理契約引起的委托代理事件,而且可以減少委托代理事件引起的企業投資效率情況。但是,過度、隨意的為減少審計方的審計成本而削減審計程序將十分危險,可能造成“審計失敗”。為此,審計者要根據被審計方的特點合理調整審計程序,防止“審計失敗”現象的產生。
2.舞弊動因依據。舞弊三角概念由美國注冊舞弊核查師協會的創辦人W.Staeve Albrecht 所提出,其認為公司之所以會出現舞弊是通過壓力、機會以及自我合理化三大因素引起的,就如同需要適當的水、陽光和CO2三個要素才會出現光合作用那樣,三要素同時作用才會使企業出現舞弊現象。壓力要素屬于企業產生舞弊的行為契機。壓力動機通常包括:公司績效負擔、財務負擔、惡痞壓力和其他負擔;機會要素表示企業出現舞弊但不被發現和不受到懲處的可能,其通常包含:企業不完善的內控機制、數據不對稱、審計部門審計不善、懲處措施老舊等。當公司迫于壓力出現舞弊機會時,將會為舞弊行為提供自我合理化的依據。把舞弊行為和道德、行為標準相結合,使之合理化。舞弊三角方面的三個要素是兩兩彼此作用的,最后造成舞弊的出現。
舞弊冰山概念由美國G·杰克·波羅格納以及羅伯特·J·林德奎斯特引用心理學方面典型的冰山理論產生的,也被稱作舞弊二因素理論。該理論將舞弊比作海平面上一個冰山,裸露于海平面上的僅僅為冰山一角,更巨大的危險藏于海平面之下。從結構及行為層面考慮舞弊,海平面之上屬于結構具體包含效率衡量方法、等級機制、財會資源、發展目標、技術情況和態度,海平面之下屬于行為部分包含感情、價值理念、個人欲望等。舞弊框架的內容事實上是組織中的管理范疇,是客觀存在且極易判斷的。而舞弊行為的要點就是更主觀化、個性化以及極易被刻意遮掩起來的。冰山概念強調,一個公司是否出現舞弊,既和公司內控建設有關,更關鍵的是和企業是否出現財務危機以及是否有潛藏的敗德可能性相關。
1.制定審計發展難度評價制。審計部門在提出審計意見、決定和整改分工時,要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展開分類及難度評估,然后按照評估的整改難度設置整改時間、整改建議等內容提升審計問題處理要求的規范性、指導性以及可行性。
2.制定審計計劃。審計發展計劃實施二級制:其一,由審計部門帶頭組織進行審計方法整改,設置《審計整改分工方案》,建立整改機構、整改時間和整改意見;其二,整改機構根據審計問題分工計劃標準,依據部門實況建立《整改機構審計發現不足整改方案》,確定具體發展對策、整改時間、責任主體等,上報審計部門備案,發展措施不僅要糾正問題,還要重視“舉一反三”,避免類似問題二次出現。
3.制定審計工作責任制。企業要確定各級員工審計工作職責,包含內部主要負責人整體領導企業內部審計任務,負整體領導職責;主管審計負責人管理單位審計業務,肩負領導職責;分管項目負責人對自身業務范疇內的審計任務展開檢查監督、引導,肩負直接領導職責;整改中心主要負責人屬于部門整改任務首要責任人,是執行審計工作的直接責任對象;審計部門肩負整改任務的組織、協調、監督、督促職責;整改者對審計整改任務具體質量和進度肩負直接職責。
4.制定審計整改追蹤檢查制。風險導向審計中,審計部門要追蹤檢查整改中心的整改狀況,便于及時把握整改狀況,控制整改的全局。
5.制定審計工作指導體制。一方面,審計整改部門建立的整改方案,找出整改策略、整改時間等方面的問題時,要立即提供業務指導;另一方面,在追蹤檢查整改狀況時,發現問題立即給予業務指導,提升整改效果,確保整改進程。
6.制定審計工作報告制。采用二級報告形式,首先由基層整改中心在規定期限內給審計部門上交《部門審計發展報告》,涉及審計提出的處理問題、采用的整改對策、整改結束時間等,并體現整改環節面臨的問題,而且提供整改證據信息;其次,由審計部門就審計問題整體整改狀況,向企業負責人上交最后的《審計問題整改資料》,并引入審計整改檔案信息管理。
7.制定審計考評和公示制。首先,單位重要負責對象對審計主管人員和業務分管人員針對審計整改總體狀況、引導、檢查等狀況開展考評;其次,企業績效考核中心,對審計部門就審計整改總體狀況、審計整改結構、協調、追蹤檢查以及督辦等狀況展開考核;最后,審計部門對審計整改中心就其整改狀況展開考核,同時,整改中心對整改者就實際情況展開考核。采取審計考核和公示制,定時在企業內部公示出審計工作考核狀況,發揮出激勵與鞭策作用。
總之,風險導向審計是一個新型的事物,在國內還應當深入觀察和提高,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相關人員在具體工作中也面臨著很多迷茫,主要表現為:是否審計便是以找到風險為主,審計是否還可以做大量其他工作,審計下一步會邁向何方,這些均是急需處理的問題。期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相關人員帶來一些靈感,并令企業的經營朝著更為健康的趨勢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