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琨 郭蘭英
根據我國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布局,北京是我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將大力發揮其科技人員積聚、科研能力強、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的體制機制比較健全的顯著優勢,主要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領域。北京地區的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早、規模大、整體實力強,在2018 年北京工商聯發布的民營企業百強中,近60%的企業屬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近40%的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23%的企業為集團有限公司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民營科技企業實行集團化發展,有利于集團內部企業明確戰略方向、優化業務組合,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防范集團企業整體的運營風險,培育集團核心競爭力。但如何保障或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穩步地發展,需要有關理論的指導、國家政策的扶持、對新技術的不斷研發、市場的不斷拓寬和企業不斷地分析總結經驗教訓。本文從企業治理結構視角對民營企業的集團化發展做些探討。
1.內部產權界定不盡明晰。企業集團是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由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從北京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歷史看,許多民營科技企業成立初期,多為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有限公司、合伙企業或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創辦的實行國有民營的科技企業,在集團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體制機制不能很好適應集團發展的一些問題。譬如企業產權不明晰、所有權缺位、對經營管理者和技術人才的激勵不到位,對民營科技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明晰企業產權,處理好各企業所有者權益和經營者權益的關系,是民營科技企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
2.對企業監管力度不夠。民營科技企業由于其從事的是高新技術研發業務,具有高精尖難的特性。在企業治理結構方面,有的管理當局過分倚重技術,對市場開拓、維護或需求,對資金的預算、籌措與使用,對技術的成本、價格與市場價值不能科學測算,使得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不能達到應有的高度,甚至不能達到投資人滿意的程度。更嚴重的是這些企業的管理層在決策中往往具有絕對的控制權和影響力,對來自企業監事會、內部審計機構和相關中層基層部門的意見,重視不夠,使得企業對高層管理者應有的監督和制約形同虛設,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從而不利于防范企業的經營決策風險。
3. 集團的管理體制問題。現代企業集團實行多元化經營,經營模式主要有四種:其一是為了充分利用生產條件,生產與原產品用途不同的新產品;其二是為了充分利用客戶資源,滿足客戶的新需求而生產新產品;其三是為了防范生產過程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供應發生風險,產品銷售渠道和客戶出現流失,而在與企業核心業務有關的整個產業鏈上進行布局,不斷向上游領域發展和向下游領域深入;其四是實行多角化經營,向與原產品、技術、市場無關的經營范圍擴展,在做強做優基本業務的同時,充分發揮其資金、管理、品牌、信用、市場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向新型的或其他盈利更高的行業發展,既可以降低自身所從事行業的經營風險,又可以從其他成長性高和營利性高的行業獲得經營收益。但隨著集團化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復雜,對不同業務之間的協調、資源的合理配置、融資方式、投資決策、績效評價、利益分配、集團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協調等諸多問題,不能從戰略高度進行制度與流程的科學設計、認真執行與嚴格監控,就會出現企業大而不強、反受其害的問題。
1.明晰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在民營科技企業集團化發展的進程中,一方面要符合企業集團登記管理的相關法律規定,另一方面要根據集團章程的具體規定,合理地進行股權設置與分配,明確劃分集團核心企業與各成員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在集團企業內部做到各企業產權結構清晰、經營權限自主、平等、互利、合作,利潤分配政策合法合規。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研發人員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元素,是第一生產力,應充分發揮好科技人員的能動性,建立相應的報酬激勵制度,獎勵核心科技人員以相應的股權,使科技人員不僅獲得短期的勞動報酬權,更要獲得公司長期的所有權,體現其用技術成就企業的市場價值,這也是民營科技企業治理結構應有的一種特色,有利于企業的正確決策和科技進步。
2.發揮監事會的作用。為了保障企業的正常運營和不斷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監事會的監督約束作用。監事會成員由股東代表和企業內部職工組成,代表股東權益,對董事會、總經理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者建議,對企業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完整進行監督,促使董事會認真執行公司的經營業務,正確地決策,以保障公司健康有序地發展。西方國家的研究和實踐均表明,現代企業在加強董事會權力的同時,也應當同步地強化企業內部的監督權力以及監督機制的運行,以預防董事會及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與企業所有者利益有沖突的行為。
3.優化集團管理模式,釋放各企業經營活力。現階段北京地區的民營企業集團,主要集中在農業、建筑業和批發零售業,在更具發展潛力的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信息科學、能源、基礎材料、生物醫學與人類健康等領域,尚未得到大力發展。2019 年初,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再次重申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各地方政府緊跟著出臺了大量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具體政策,各行業主管部門也出臺了在本行業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具體意見。在民營企業內部應不斷探索適用本企業健康發展的管理模式,在集團化發展的共同目標下,由集團企業協同運作,將主體利益與集團利益有機銜接,實現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具體措施,一是優化業務結構,實現集團企業經營業務整體的合理對接或豐富與補充,降低企業自身的經營風險和市場化風險;二是優化資源的合理配置,既要發揮核心企業或母公司的主導作用,又要引導成員企業不斷自主創新,發揮自身的特殊作用,創立每個企業應有的品牌價值,共同孕育集團企業的優秀文化,為集團企業的長盛發展奠定基礎;三是做好集團企業的資金管理,在融資方式、投資決策、績效評價和利益分配等各方面,處理好企業與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實現共贏,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目標的關系,實現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