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摘要: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美育為其重要構成。本文以告知院校審美教育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提倡新理念、營造優質的“軟硬”環境以及搭建平臺體系與工作機制等方面,探討具體的實施路徑,望能為此此領域研究有所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審美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J0-4;Q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206-02
一、前言
當前,圍繞高職院校所制定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在制定辦學方針時,應始終秉持就業的基礎導向作用,且圍繞“以服務為宗旨”的基本理念不放松,為社會發展注入更多優秀的技能型人才,為整個社會業態的服務、管理、建設與生產等提供服務。針對此種辦學理念而言,其對職業技能與技術應用之間,存在過度理解的情況,造成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存在向學生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類課程傾斜的片面化、形式化。審美課程教育是一種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規律的新型課程,雖然其在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但在一些高職院校中,仍存在不被足夠重視的情況。本文結合高職院校教學實況,就審美教育的實施路徑作一探討。
二、高職院校審美教育概述
審美教育又被稱之為美育,其與體育、智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德育等教育架構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同時也構建起了我國高職教育綜合發展的重要體系。若無美育的教育,那么所開展的高職教育是并不完善的,美育在整個高職素質教育中,是一種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還需要指出的是,要盡早實現科教興國目標,需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而作為整個素質教育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的美育,其在整個進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它通過對高職學生美的感受力、創造力及鑒賞力進行培養與提升,升華、凈化人之情感,使學生的人格變得更加完善。近年來,受市場競爭日漸復雜,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以及功力主義思想持續泛濫的大環境下,現階段的美育在整個高職教育體系中,仍然處于比較被動、薄弱的地位,缺乏足夠重視,甚至遭受不同程度的排擠、質疑,這些均使部分高職院校陷入到了“高職院校不需要美育”的錯誤認識當中。但需要強調的是,高職院校審美教育是一項有積極意義的教學活動,其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美育,而且還有助于他們的綜合發展,因而是一項有意義、有價值且應該去開展的事情。
三、高職院校實施審美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圍繞審美教育搭建優良的工作機制與平臺體系
根據《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等文件所給出的具體考評標準與要求,高職院校在開展審美教育時,往往與機制保障、平臺建設密不可分。
1.強化組織保障
組建藝術教育領導小組,或者是根據實際情況,成立藝術教育委員會,指派一名校級領導全權負責校內的藝術教育工作;另外,引導、鼓勵學生與教師組建相關社團。
2.強化對藝術教育活動的管理與指導
主要可分為兩部分,其一為課外、校外的藝術活動,其二是課內、校內的藝術活動。首先,應強化校內、課內藝術教育及相關活動的管理與指導工作。針對此方面的藝術教育與活動而言,其在整個學校藝術教育體系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限定性藝術類選修課,其乃是實施美育的基礎途徑,比如《外國美術簡史》、《影視鑒賞》、《藝術導論》等,在實際美育課程教學中,應保證學生每學期都能選修若干藝術課程。之所以要讓學生選修這些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象與品位,發展其形象思維,提高人文素養,除此之外,還有就是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提升他們的鑒賞美、表現美、感受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加速學生在德、智、體、美等領域的綜合化、和諧化發展。其次,強化課外、校外各種藝術活動的管理與指導。針對課外、校外藝術活動而言,其在整個學校藝術教育中,發揮著重要輔助作用。學校可依據教育部所下發的各項規定,制定滿足自身實際的《藝術教育指導綱要》、《課外藝術活動指導綱要》等,強化此方面的管理與指導。
3.強化教師培訓
在當今大數據時代的基本基調下,針對藝術教師而言,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的能力高低,勢必會對整個審美教育的全面實施造成影響,所以,可通過進修、繼續教育或者是培訓等手段,為藝術教師提供切實性幫助,使其更好的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掌握遠程教育以及網絡上的各種藝術教育資源,最終達到提升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與水平的目的。
(二)營造審美教育的“軟硬”環境
針對高職院校的內外部環境而言,其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中,還是在提升審美能力上,均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要想營造、拓展校內審美教育環境,通常情況下,可從兩個維度來著手,其一為硬環境,其二是軟環境。
所謂硬環境,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校園的環境建設,而對于軟環境而言,其所指的是校園文化建設。但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硬環境建設,還是軟環境建設,其均為社會主義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在學校領域中的集中體現。學校應以這兩個環境為出發點,挖掘其中處于隱藏狀態的育人功能,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審美教育。
首先,應將校園環境的審美教育功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學校全體師生需要把美術當作其精神,以此為根基,共同對學校環境進行改造。作為硬環境,校園內的宿舍食堂、山石庭院、樹木花草等,均為“人化自然”的杰出創作,其中往往蘊含著人的理想、精神與思想;他們與自然界當中的勁松、彩虹、明月、流云等相交織,并于一些特定情景中,能夠較好的進行美的啟迪、象征的構建,被人們所熟知與熱愛,在一種潛移默化中達到了審美教育的目的。無論是代表著高職院校的標志性建筑,還是象征者學校輝煌歷史的校訓、匾額等,均能將校園整體環境當中的審美效果較好的體現出來,并能將學院的育人風格、辦學理念以一種較好的形式給突出出來,最終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以及環境助人的審美追求。所以,需要對這些事物進行合理布局與精心設計。
其次,應對校園文化的審美教育功能進行適當的創新。
針對校園文化來講,其作為一種軟環境,乃是高職院校的魂魄與氣味,同時還是學校的人文情懷,是學生重要的價值指向以及不容風格的重要構成,發揮著“以文化人”的作用,即磨礪品質、陶冶情操等。
(三)積極推動技能與審美、職業與人文相交融的新課堂教學理念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均能開展審美教育,而且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以及各個場所,均為開展審美教育的前沿陣地。
此外,教育家陶行知也認為,各學科均深藏著審美的因子,比如政治、歷史課擁有社會之美,數學課擁有典型的形式美,生物、地理則擁有自然美。所以,針對高職院校而言,其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積極推動審美與技能,以及職業于人文之間的相交融。
在整個視野教育體系中,推動職業與人文之間的相交融,并實現技能與審美之間的相融通,除了對增強教學趣味性有利之外,還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并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加以訓練,激發其創新精神。比如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借助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比如計算機軟件、影像、視頻等,以一種多樣、靈活的方式,比如參觀實習基地、美術館、博物館等,使整個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的情境化、交互化、立體化與具象化,并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思維的去感知專業知識的內在美感,感受各種技藝、技能當中所存在的美感。推動技能與審美以及職業與人文之間的融合,乃是當前職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向,要求高職院校的全部課程,無論是從專業理論課到文化基礎課,還是從體育藝術課至技能實訓課,均能扮演審美教育的重要平臺的角色,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審美教育的受益者。
四、結語
綜上,高職院校開展審美教育,需要教師摒棄之前錯誤或已經不適用的教育方法,比如師徒形式、經院式等,以一種新體制、新方式、新手段來喚醒學生的深層認知,將自我教育的方法教于學生,幫助學生感知審美教育的魅力與價值,養成更高質量的審美品質,最終達到強化高職院校學生的審美深度與人文涵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