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珺
摘要:素質教育與社會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促進了人們審美理念與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國聲樂藝術得到迅速發展,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大幅度提升,加強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成為相關工作人員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從合唱比賽入手,通過分析合唱比賽存在的問題,探尋高校聲樂教學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優化措施,以促進我國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合唱比賽;高校教育;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6-4;6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221-01
一、合唱比賽反映出的高校聲樂教學問題
“合唱”顧名思義,就是“很多人共同歌唱”。因此,合唱注重聲音的和諧與情感表現的統一。要求合唱團中的每一位成員,能夠憑借自身高超的歌唱技巧,確保合唱的和諧與統一。當在合唱過程中無法保證每個歌唱者具備高超的歌唱技巧時,需采用一定的控制方法進行管控,以增強合唱協調性。例如,在合唱比賽中,一些合唱團通過創新合唱形式與表演方式,獲得聲音上的統一。但從整體演唱效果上來看,聲音雖然統一,但音色卻過于暗淡,使人無法準確、清晰聽到每個音,感覺不到來自青年的生機、朝氣與明朗。與此同時,一些合唱團為在比賽中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影響,常從演出服裝、演出隊形、表演動作上下苦工。雖然能夠給人新穎的體驗,但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合唱表演的重心出現偏移,由“合唱”傾向“表演”。由合唱藝術特征可知,合唱藝術是以“唱”為主,以“表演”為輔的藝術形式,其藝術魅力主要來源于多聲部的和諧與統一,注重通過音色的變化、男音色與女音色的對比、聲音的高低起伏等,進行音樂情感的有效傳遞。因此,過度或過多的表演,將嚴重影響合唱品質,削弱受眾“聽”的體驗效果。
而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其一,合唱團中團員個體演唱技巧不足,演唱水平偏低,從而使合唱團指揮不得不采用一定手段進行聲音控制,以獲得音色的統一。其二,合唱團指揮對合唱存在聲音理解上的錯誤,認為音色的統一是評價合唱質量的唯一標準。其三,相對國外而言,我國舉辦合唱比賽的數量較少,合唱團經驗不足,國內合唱團水平與國外合唱團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其四,對合唱藝術理解不足,在比賽中過于重視表演,忽略合唱本質。
合唱比賽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間接反映現階段我國高校聲樂教學存在諸多不足。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能力等。例如,在聲樂教學中,不注重教學經驗的總結與積累,使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影響聲樂教學質量;沒有立足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無法消除合唱團員個體音樂技術上的障礙。
二、促進我國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
在日常聲樂教學中,加強學生音樂素養與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合唱團整體水平的提升。基于此,高校聲樂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優化聲樂教學質量。
(一)注重課程優化設計與教學方式優化改革
高校聲樂教學是培養高素質、高能力應用型音樂人才的重要場所,需學生通過教育與學習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并能夠將所學知識、技巧等應用于實踐。而在聲樂專業合唱課程教學中,根據合唱藝術特征以及聲樂專業人才崗位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實現學生合唱組織、合唱訓練、合唱指揮、合唱表演等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有效應用。與此同時,在聲樂教學中,也許注重學生合唱或合唱指揮興趣的調動與培養,實現“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及時轉變,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例如,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對合唱、合唱指揮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了解,體會合唱訓練,包括音準訓練、節奏訓練、音色訓練的重點與難點,以便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問題的針對性解決,加深對合唱知識與技巧的了解與掌握。
(二)搭建實踐平臺,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音樂素養
由合唱比賽可知,合唱教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對較強的學科,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強化,注重學生舞臺經驗的積累,以降低學生在合唱比賽中的緊張感、急迫感。在此過程中,學校可為通過組織校企聯合競賽、校園文化藝術節、專業合唱比賽等為學生提供演出機會,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豐富學生舞臺經驗。與此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學生在音準、節奏、情緒表達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提升學生在歌唱上的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避免學生養成不良歌唱習慣。例如,學生在合唱《大森林的早晨》時,常在“山青青,水潺潺”節奏上出現錯誤,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對學生演唱情況具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在觀察與溝通中發現問題形成原因,并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錯誤,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各部分節奏。
三、結語
合唱比賽作為團體比賽,要想取得優異成績,不僅需要合唱團員具備較強的個人音樂素養,也需要合唱團員在演唱過程中能夠達到協調與統一。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聲樂教學質量的提升,通過高質量聲樂教學強化學生對音樂情感的了解、音樂技巧的掌控與音樂知識的應用,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