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國


【摘要】 目的 分析雙鏡(腹腔鏡、電子結腸鏡)聯合術治療大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方法 70例大腸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采用雙鏡聯合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結果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119.64±38.72)min、排氣時間(48.72±5.43)h均短于對照組的(179.33±
44.35)min、(67.93±9.86)h, 出血量(108.64±20.76)ml少于對照組的(234.74±48.22)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雙鏡聯合術治療大腸癌患者臨床療效顯著, 能夠有效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同時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雙鏡聯合術;大腸癌;開腹手術;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06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is of double-mirror combined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SONG Chun-guo. Yangxi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Binzhou 25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uble-mirror (laparoscopy and electronic colonoscopy) combined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70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surger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ouble-mirror combined surgery.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 exhaust time and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s (119.64±
38.72) min and exhaust time as (48.72±5.43) h than (179.33±44.35) min and (67.93±9.86) h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less bleeding volume as (108.64±20.76) ml than (234.74±48.22) ml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less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ouble-mirror combined surgery shows remarkable clinical efficac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ouble-mirror combined surgery; Colorectal cancer; Open surgery; Clinical efficacy
大腸癌在臨床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 病死率較高。大腸癌發病機制比較復雜, 不良的飲食習慣、家族遺傳及慢性腸道疾病等均有可能導致大腸癌的發生, 由于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因此一旦確診病情多為進展期, 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將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 2]。為探討雙鏡聯合術治療大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本研究選取70例大腸癌患者進行對比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大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5例。對照組患者男19例, 女16例;年齡45~75歲, 平均年齡(54.67±7.09)歲;病程1~7年, 平均病程(4.39±1.18)年;其中結腸癌18例;直腸癌17例。研究組患者男17例, 女18例, 年齡46~73歲, 平均年齡(55.17±
6.25)歲;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53±1.55)年;其中結腸癌19例, 直腸癌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實施插管全身麻醉, 切口在腫瘤側腹部進行, 切口長為15 cm左右, 打開腹腔后在腫瘤近端腸管進行結扎, 并使用全系膜切除術將腫瘤切除干凈, 腫瘤遠端切除腸管3~5 cm, 再用一次性管狀吻合器行腸管吻合, 重建消化道。
1. 2. 2 研究組 采用雙鏡聯合術治療。對于切除基底寬及直徑均>3 cm的腫瘤使用腹腔鏡輔助內鏡切除術, 腹腔鏡能夠及時有效修補內鏡手術過程中發生的穿孔、出血、殘留腫瘤組織等;對于在內鏡下無法輕易暴露的部位及操作較難的腫瘤, 通過腹腔鏡的“頂、牽拉”完全暴露病變部位, 在實施內鏡操作中要時刻監測漿膜側情況, 避免損傷周圍組織[3, 4]。
而內鏡輔助腹腔鏡手術適合治療直徑>5 cm的腫瘤患者, 能通過內鏡將病變部位標注出來, 并注射亞甲藍等有色染料定位病灶, 同時可以在術中進行活檢。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大腸癌是一種具有高發病率及高死亡率的惡性消化道腫瘤疾病, 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5]。有相關數據研究表明, 在全球范圍內大腸癌每年的新增病例已經超過了135萬, 其中死亡病例約有70萬。而在我國, 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提高, 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6]。目前臨床上治療大腸癌患者通常采用手術治療, 而手術方式是唯一有可能治愈該疾病的有效方法[7]。為探討雙鏡(腹腔鏡、電子結腸鏡)聯合術治療大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70例大腸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對大腸癌患者使用雙鏡聯合術治療可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減少出血量, 降低并發癥發生, 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分析原因:以往臨床常使用開腹手術治療大腸癌, 這是由于開腹手術具備很好的切除效果, 其能對病灶、系膜區域淋巴結進行徹底切除及清掃, 防止出現復發和轉移的可能, 但由于這種手術方式創傷較大, 開關腹時間比較長, 術中出血量多, 術后容易發生出血、腸梗阻等并發癥, 若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 不僅要延遲患者住院時間, 降低其生活質量, 同時也加重其經濟負擔, 因此, 不斷迫使醫務人員尋求更好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提高治療大腸癌患者的臨床效果[8, 9]。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高, 微創手術理論的發展以及腹腔鏡操作技術的不斷成熟, 微創手術因具備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等特點, 大部分醫生通過長期的訓練已具備有熟練的腹腔鏡操作能力, 可以有效提高手術效果, 受到臨床外科醫生及患者的喜愛, 因此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中 [10, 11]。近幾年, 臨床治療大腸癌逐漸采用內鏡及腹腔鏡聯合治療, 這種治療方式和常規開腹手術比較, 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及并發癥少、術后易恢復等優點。內鏡的使用為大腸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型的醫療模式。超聲內鏡能夠準確的對腫瘤的大小、浸潤程度和是否有淋巴結轉移等進行正確判斷, 并且其也是治療早期大腸癌常使用的一種有效方法, 但對于>3 cm
的病變需要和腹腔鏡共同協助治療, 可及時有效的修補因術中發生的出血、穿孔、腫瘤組織殘留等問題, 同時能徹底切除病灶、清掃病變淋巴結周圍組織, 確保其手術效果。而腹腔鏡由于不能直接觸及到病灶, 只能對腹腔探查, 不能準確的對病變部位進行準確定位, 很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現象, 所以臨床采用雙鏡聯合能更好地使病變部位暴露[12]。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 關于雙鏡聯合術治療大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 雙鏡聯合術治療大腸癌患者的臨床效果佳, 能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以及減少術中出血量, 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蘇學良. 大腸癌肝臟轉移患者同期外科治療的遠期生存狀況研究.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6, 25(4):618-621.
[2] 余志金, 彭曉峰, 陳惠新. 超聲內鏡在大腸癌診斷及微創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5, 8(5):408-410.
[3] 呂高波, 王亞儒, 唐孝良, 等. 腹腔鏡和開腹手術治療大腸癌的療效及其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海南醫學, 2016, 27(11):
1792-1795.
[4] 莊國輝, 白慶鶴.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大腸癌臨床對比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2):388-389.
[5] 朱玉兵, 萬燕青.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大腸癌臨床對比探究.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6, 22(S1):157-158.
[6] 雷鴿. 腹腔鏡聯合內鏡微創治療胃腸道良性腫瘤效果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學工程, 2015, 12(8):176-178.
[7] 薛兆強, 唐文東, 陳少驥, 等. 腹腔鏡微創治療結直腸腫瘤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5, 21(S1):32-33.
[8] 王艷紅, 李書香, 李增魁, 等. 早期大腸癌雙鏡聯合治療與開腹治療的療效比較.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6, 18(16):2592-2596.
[9] 魏志力, 耿智敏. 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膽管結石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6, 19(3):339-342.
[10] 陳木龍, 顏松齡, 張國偉, 等. 腹腔鏡聯合結腸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特殊類型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6, 39(6):540-542.
[11] 陳炳芳, 陳建平, 孫克文, 等. 超聲內鏡在結直腸息肉治療方法選擇中的應用價值.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5, 32(8):560-561.
[12] 張再重, 王雯, 王烈. 雙鏡聯合技術在結直腸腫瘤中的應用.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5, 18(6):53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