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儀
【課題項目】本文是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面上重點課題(課題編號:1201420334)暨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研究一般項目(課題編號:2014YQJK033)《社會學視野下的幼兒園混齡社會體驗游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28-02
在混齡社會體驗游戲背景下的表演游戲是幼兒自由自主地組成混齡合作小團隊,按照童話、故事中的角色、情節和語言,進行創造性表演的游戲。混齡表演游戲存在一定的游戲價值,在開展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組織的指導策略。
一、混齡表演游戲的特點與價值
在混齡表演游戲過程中,混齡幼兒先要推選小導演,然后根據文藝作品里面的角色進行分工,在表演和游戲的過程中,他們需要互動溝通、互相合作才能使表演和游戲得以順利地進行下去。幼兒在表演游戲中圍繞角色、規則、情節、材料、動作對白等展開,具體可以分為五類內容:1角色:圍繞角色分配進行討論;2.規則:圍繞游戲的開始、出場順序、動作和對白進行溝通;3.情節:圍繞故事的進行的線索和情節進行討論或者創編;4.材料:圍繞場景的創設、道具的使用、服裝的合適與否進行溝通;5.動作、對白:圍繞故事中出現的動作、對話進行溝通。如“三只小豬”的表演游戲中,三只小豬還邀請了客人到他們家做客和他們一起建房子,這需要角色間的配合。在表演游戲中,由于文藝作品本身是有線索發展的,所以角色之間需要交往、交流、合作、協商等,大家開展游戲,游戲開展得是否順利,幼兒是否投入等都與他們之間的合作密不可分。這就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二、混齡表演游戲的指導
在劉焱的《兒童游戲通論》(2004)里,認為在表演游戲中,存在目的性角色行為(指幼兒圍繞故事內容扮演角色認真再現故事)、嬉戲性角色行為(指幼兒按自己的興趣扮演角色、嬉戲打鬧、玩耍),一般性表現(幼兒說話語氣平淡、表情單薄)和生動性表現幼兒能用夸張但適宜的語氣、語調、動作、表情等逼真形象地表現角色),幼兒在表演游戲中從嬉戲性角色行為到目的性角色行為的轉變,表演從一般性表現升級為生動性表現,都無法自己完成,所以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
1.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
混齡表演游戲需要有一定的范本,教師要精心選擇合適的作品才能適合混齡幼兒一起進行表演和游戲。這些作品一是要有多個角色,利于混齡幼兒不同群體進行分配和表現;二是要對話簡單易記,語氣語調容易理解;三是場景要容易布置,適宜幼兒團隊完成建構。當然這些作品的選擇需要和幼兒近期的生活相關或者是近期感興趣的話題,才能吸引幼兒的興趣。如我們混齡社會體驗游戲開展過程中,音樂館就專門播放許多音樂劇和童話劇讓幼兒欣賞和表演體驗,如《三只小豬》、《小紅帽》、《三只蝴蝶》等,所以全園小朋友都對這幾個作品非常熟悉,班級教師也從這些作品選擇作為班級表演區的表演游戲范本。
2.以課程形式進行游戲準備
我們的混齡社會體驗游戲一般都會以課程開展的形式進行游戲的指導。在選擇和理解了表演游戲的文藝作品以后,教師會和幼兒一起商量怎么準備這個游戲,教師會與孩子們討論需要什么樣的材料,然后和幼兒一起制作游戲里面需要的道具,面具或者頭飾,或者是尋找服裝,搭建作品的場景,如三只小豬需要三間房子,教師便和幼兒一起通過美工活動來準備,雖然準備的房子都不是很漂亮,但由于是自己親身動手制作的,幼兒都很喜歡。除此以外,還會利用親子任務,如安排家長和幼兒對該作品進行扮演或者演繹,一起熟悉故事,萌發幼兒對故事和角色的興趣。
3.幫助幼兒形成團隊合作的習慣
混齡表演游戲需要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一起進行表演和游戲,因此教師需要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的意識。混齡幼兒都是通過興趣、愛好而結合在一起的,在游戲的開始,在教師的幫助下推選出小導演,并掛牌。然后教師便將團隊討論角色分工等自主權下放給小導演,由他來組織幼兒一起討論。但是教師還要提供一些輔助工具,如角色分工表、幼兒的計劃卡等,小導演根據角色和組員一起討論大家的角色分配。在游戲過程中,教師一般不參與太多的干預,因為小導演帶領全體成員一起進行游戲,他對作品非常熟悉,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4.指導游戲水平
表演游戲兼具游戲性與表演性兩種特殊的性質,所以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就成為教師在組織和指導幼兒開展表演游戲過程中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游戲性先于表演性,要確保所組織的是游戲而不是表演,教師應該保證幼兒擁有自由選擇和自主決定的權利。教師應該給幼兒自主游戲、協商磨合的時間和空間,允許幼兒探索、討論,尊重他們的理解與表現。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混齡表演游戲發展會分階段,在第一階段,幼兒通常都在按范本進行表演,因為對作品還不是很熟悉,幼兒的經驗積累還不足以支撐他們進行創編或者改變規則,而且團隊合作也不默契,此時教師的指導應該在于分享表演的生動性和合作性。在第二階段,全班幼兒對作品都非常熟悉了,團隊之間合作也有了默契,因此他們通過對對話增加或者減少,對于情節進行創造或者改編,游戲中的交往、互動都非常自然和諧,游戲水平得到提高。如,三只蝴蝶,到了第二階段,幼兒在游戲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規則,如在紅花、白花、黃花的基礎上,增加了綠花、藍花、粉紅花等角色,在游戲的最后三只蝴蝶和這些花一起快樂起舞,玩的不亦樂乎。
參考文獻:
[1]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黃瑞琴.幼兒游戲課程[M].心理出版社:2002年5月
[3]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4]楊楓.學前兒童游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5]毛穎梅.兒童游戲原理與應用[M].學苑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