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仲強
【摘要】加強實踐教育是貫徹新時代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我國創新人才的培養。想要切實地加強實踐教育,不但要對相關的政策文件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還要了解開展實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不斷地進行創新。完善相關的保障機制,推動實踐教育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實踐教育 育人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53-02
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教育需要處理好學生學習以及進行社會實踐的關系,但我國的教育卻長期存在著實踐和認知脫節的現象,因此在實踐教育這方面十分薄弱,這嚴重制約了我國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補齊實踐教育的短板,將實踐教育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一、加強實踐教育的意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加強實踐教育是對黨的教育方針的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實踐對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想培養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以及接班人,需要經過實踐教育的磨練,學生要將個人的人生追求和國家的發展進步以及人民的實踐相結合。
加強實踐教育是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需要。社會實踐貫穿了人才培養的始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用教材將學生束縛住,要關注學生和社會、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還需要處理好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要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實踐生活廣泛的獲取知識,指導學生以實踐為基礎,不斷的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育的內容如果僅限于教材,那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人們如今越來越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任何形式的創新都需要以實踐為基礎,僅僅依靠課堂是難以將學生發明和創造的潛能激發出來的,教師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帶領學生針對某一主題進行資料搜集、加工、處理,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通過實踐教育不斷地提升自我,鍛煉自我。
二、開展實踐教育的策略:在實踐中發展實踐創新能力
實踐教育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反思性實踐、綜合性實踐以及體驗式實踐等。教育部在2017年9月頒布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其中提供了很多指導性的意見:(1)借助博物館、文化古跡以及文化保護單位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2)通過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3)借助展覽館、美術館開展文化藝術教育;(4)借助高校、科研基地以及科技館等資源,開展科普教育;(5)依托學校附近的消防隊、交通隊等資源,實行安全教育。
教育部在2017年頒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活動課程內容的設計、指導評價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比如:提出了考察探索、職業體驗、以及設計制作活動的主要形式,對小學到高中的教學目標作出了規定,對各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比如的主題和內容不同,但都重視學生親身實踐的過程,通過實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采取有效的的方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完善實踐教育的保障機制:資源+課程+評價+師資,軟硬兼備
統籌實踐教育資源建設,要重視實踐教育資源的整合,加大對小學實踐教育的投入,實現校內外實踐教育資源的共享,統籌管理,將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以及科技資源的育人功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加強教學和實踐的互動,將校內外的資源有機整合起來,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開發實踐教育課程。開發實踐教育課程要沖破教材和課堂的束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合理把握學生和自然、自我以及、社會三方面的活動主題,指導學生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形成認識,并進行深刻的體驗,積極地參加到實踐中去,不斷地提升對自然、社會以及個人之間聯系的認知,知行合一,使教學知識與生活實踐實現有機的結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完善實踐教育評價體系。要構建適應實踐教育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要以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教育的具體情況作為參考,并對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可以通過描述性評價、動態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專業的培訓,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鍛煉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以及引導學生參加相關活動的能力,同時還要豐富實踐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并將其納入教學框架中,加強相關制度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實踐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們對此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方式,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探究,對相關的教育工作能夠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建議。
參考文獻:
[1]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