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語境教學論”為理論依據,旨在論述如何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樹立語境觀念,并闡述運用語境教學方法實現對話教學目標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語境 語境教學法 對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11-0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脫離不了英語語言交流的環境,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也不能脫離語言交流的環境。
英語課堂本身就是一個情景交流的語境,具備交際目的、交際話題、交際對象、交際關系、交際地點、交際場景、交際過程中的附著符號束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屬于語境因素,真實自然,滲透在與教學相關的每個場景和每個環節中。然而在教學過程中語境因素時常是被忽視的,教師往往喜歡灌輸、齊讀、死記硬背,或者創設“假”的情景進行教學,使得語言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已有經驗相脫節,最后課堂變成句型的訓練,學生沒有積極的思維參與和靈活運用,這與教師缺乏語境教學的意識息息相關。
一、語境教學法界定
語境,即語言環境,是在現實情境下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具體場合。語境可以是語言要素出現的上下文,也可以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是人們進行語言表達活動的依據,是語言交流的土壤。
語言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用語言相互溝通,是培養學生“用語言做事”的主要途徑,需要互動和參與。(朱浦,2016)而語境教學便是在師生間開展真實的課堂交際活動,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理解、運用核心語言進行切實的語言交流,來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在有交際任務的真實環境里,以現實社會成員的身份參與各種語言活動。
它是指為了提升學生在特定語境中所需的具體的語言能力,而運用語境理論來指導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教學。具體而言,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必須以語境理論為指導,順應教學語境的變化,遵循語境教學原則,根據語境教學特點和語境教學途徑,運用語境設計法、因境定教法、語境教學法和語境評價法,教給學生語境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語境學習法,切實提高學生生活需要的語言能力。(孔凡成 2014)
語境教學著重研究語境教學基本原理,包括語境教學法、語境教學內容、語境學習法、語境備課法和語境評價法等內容,重視語言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原則,調動課堂的內外元素,既關注語境創設又重視教學重難點;既把握語言知識又注重言語交流,讓學生身臨其境,自覺主動的接受知識,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并學會正確使用核心語言開展有意義的語言交流,而不是被動生成知識。
為此,教師可以從備課到上課挖掘和利用無處不在的語境因素改善教學,精化備課,細化教學環節,強化課后反思與改進措施,使備課、上課真實有效。
二、挖掘語境因素 采用語境備課法
備課是英語教師為完成課堂交際任務,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所做的預設。英語教師在備課中要關注對話的交際意圖、交際內容、交際對象、交際方法、交際情景等語境因素。也就是說,要運用語境備課法來備課。具體語境備課法在高段對話教學的操作方法如下:
1.研究教材 確立內容
將課文讀厚。教師思維范圍要廣。在備課時,教師要通覽整本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系統,要從整體上熟悉教材的編寫意圖、指導思想,每個單元對話的話題、插圖、課后練習等方面。再要將課本讀薄,從一個單元把握書本的編輯意圖,把握話題、了解功能、明確語法重難點、人物形象,lets try 和lets talk 部分以及文后游戲活動的內在聯系。英語教材的每個環節之間相互聯系,應當把握每個環節間的內在聯系,比如導圖部分是整個單元的概括,A部分和B部分相互關聯,兩部分都是圍繞同一個話題展開,各有側重,圍繞每個話題有重點句型,應當對這些胸有成竹,便于把握重難點。也有必要帶領學生梳理書本的前后知識,整體把握,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預習,自己串聯下前后文,根據預習提出問題,師生共同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比如:教師可以在開學伊始和學生共同讀一讀《致同學》,翻看全冊書帶學生了解單元內容,人物的增減、教材的新增內容或者教材的變化,讓學生了解下高段后對自己要求的變化,為學習做準備。再如:PEP五年級下學期英語教材的前四個單元都以時間為線索把每個單元的話題鏈接起來,從季節、月份到具體的一天和每個時間的活動安排無不以時間為主軸,疑問詞when在幾個單元中的作用至關重要,通過詢問生日、節日、校歷安排和每天的日常活動使得單元之間相互關聯,具體緊湊。可以事先讓學生寫好自己的生日,查看校歷,想想自己喜歡的節日和季節、這些日子里的慶祝活動,以及思考自己一天的日程安排,便于上課時開展具體真實的話題交際活動。
再比如PEP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話題和第二單元的話題都涉及交通出行,兩個單元之間緊緊相扣,都以How can I get to/go to/come to …?詢問如何出行到達目的地,但又各有側重,第一單元涉及出行過程中如何問路,到達具體的地點方位以及轉彎直行的表達,而第二單元側重選擇的出行工具和交通規則,教師可以在上課時給學生梳理一下單元間的聯系和相似相異之處,便于學生了解重點,還可以準備學校所在地點的地圖和城區的地圖訓練學生如何使用目標句型達到目的地。
2.確立任務,明確目標
在語境教學的視野下,課堂交際目標的核心是言語知識和言語技能。但是考慮到現實的社會文化語境對英語教學的制約,必須滿足主流意識的基本要求。因此,應該將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作為重點,再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滲透其中。既重視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又重視思想教育;既重視字詞句段篇的聽說技能,也重視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的目標。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隨機應變,靈活的調整課堂交際目標,恰當處理課堂中的新情況。以PEP五年級上冊U1的對話為例,本單元主要教會學生運用關鍵句型和形容詞談論身邊老師和朋友的相貌特征和性格特點,核心詞匯是:polite, hard-working, shy等等,核心句型是:Whats she/he like?和“He/She is…”。教師在傳授的過程中可以先復習三四年級學過的表達人的形容詞和句型,喚起舊知,然后思考運用身邊的人物創設何種新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自覺地接受新的表達詞匯。既要結合舊知讓學生簡單表達人物的外貌和性格又要結合實際,讓學生學會表達對自己周邊人物的情感好惡;在方法上還要教會學生聽懂對話完成目標任務之前閱讀相關圖畫和題目,了解“Lets try”部分和“lets talk”部分的內在聯系,推測聽解的內容再做聽力判斷。并要提前預測遇到個別學生對別人做出不正確和不禮貌的評價的時候想好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他人,正確的為人處世。
三、在語境中上課 調動真實因素
利用語境方法進行備課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利用創設有效情景、上下文語境等有效實施語境教學法。使課堂教學扎實生動、活潑有效。
1.采用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等處理對話中的生詞。
可以利用上下文語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主張將識字任務放到課文的上下文中,聯系生字所在詞、句段,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可以讓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一個單詞的意思。也可以給學生圖片、選項、謎語、展示動作,讓其猜測單詞的意思,也可以讓學生造幾個句子來加深認識。比如PEP五年級上冊U3 A 部分的對話中出現“sandwich”, “drink”, “thirsty”三個單詞,教師可以通過三明治的圖片或者簡筆畫,喝水的動作解決前兩個單詞,最后一個單詞既可以通過渴望喝水的動作,也可根據前一句“Id like some water.”讓學生猜出其意思,有了圖片和肢體動作,有些單詞便游刃而解。再比如PEP五下U4 A部分的對話中出現了一個特別關鍵的詞“special days”,這個詞可以說是整篇對話的題眼,處理這個生詞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圖片創設特別日子的情景,可以是國人普遍重視的節日,也可以是同學們參加運動會、歡度節日的時刻,也可以是對教師本人重要的日子,通過展示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日子的不平常,進而聯想到“special”這一詞匯,自然而然地個詞便得到了解釋。再比如:六上第五單元B部分的對話是圍繞Mike 叔叔的生活展開的職業話題討論,其中的 “fisherman”一詞至關重要,可通過謎語再構文本語境讓學生解答:He is a man. He can catch lots of fish every day. He works at sea. 通過解讀本文,學生便能猜測出謎底。老師還可以擴展謎題:
Why should a fisherman always be wealthy? Because all his business is net profit? 豐富學生的認知,活躍課堂氣氛,為下一步的對話教學鋪墊。
另外,還可以使用觀察法,教師示范發音或者板書書寫生詞,讓學生觀察發音和書寫的過程,從而掌握要領。
2.對話教學中主要利用虛擬語境教學法和情景語境教學法相結合,加深學生對于重點句型的理解以及在實際中的運用。
情景語境教學法要求在教學時針對交際對象的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在雙向互動中開展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教學。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好,英語的字母本身意義抽象,字母本身并無實在意義,又與具體形象無關。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創設生動真實的交際場景、充分運用課本上的插圖、表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組織游戲活動,編寫大量的歌謠,幫助學生記憶,要注意多聯系學生的實際開展對話交流。
情景教學法要求做到形象化、活動化、語境化和生活化。比如PEP六年級上冊U2 A部分的對話的話題是談論來上學的交通方式,目標句型為:“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和 “usually/sometimes, I come by …/on foot.”等,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一下第一單元中出現的關鍵生詞作為導入,通過“Simon says”的活動讓學生根據指令做動作,復習下舊知便于后面新知的學習和鞏固。
進入對話之前讓學生確認一下Mrs Smith 的身份,確定人物間的關系以及想象一下人物見面的場景,即通過聽力判斷對錯的題目,了解人物要去自然公園并在清晨校園里遇到老師,相互詢問出行的方式的場景,以此將學生帶到文章設置的語境中, 接下來通過設問,聽解對話了解三人是如何上班上學的。講解“early”這個生詞的時候可以引用曾經五年級出現的諺語: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s.來聯想破解。學習完對話后,教師通過提供簡單的交通工具,詢問每個人來上學的方式,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用重點句型來回答,這樣的日常活動學生便有話可說,做到話題生活化,并結合對話最后一句,提醒大家綠色出行的重要性,多做“good exercise”。
對話學習后,也可以運用虛擬語境教學法中置換語境的方法,將課文的語言置于一種新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加深對語言內涵和意味的感受。虛擬語境法要求老師創設虛擬語境,在虛擬的語境中呈現相關知識,讓學生在虛擬語境中感悟相關知識。比如,在教授PEP六年級下學期的第四單元A 部分的對話時,教師可以制作幻燈片,配以音樂講述書中幾個小主人公“They are different now.”,運用 “before”和 “now” 對照人物曾經的相貌和性格特點,然后講解現在人物著裝、面貌和性格的變化,再擴展到一些熟悉的人物今昔對比,《家有兒女》中人物,也可以是熟悉的明星或者同學們自己幾年中的變化情況,這樣既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又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自己幾年的路程,真實又自然。對話學習后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和老師這幾年哪些不一樣的情況,教師還可以開玩笑:Now,you are older, but I am old. 來活躍氣氛,將課文語境成功置換的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文內容,也能很好的聯系現實,句型與現實掛鉤,而不是孤立的教習句型。
還可以利用虛擬語境教學法來加深鞏固知識。可以通過虛擬想象進行教學。比如: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師可以辦成Miss White,讓男主扮演張鵬、吳亦凡等,女生扮演Amy,Sarah等,戴上人物的頭飾進行朗讀和表演再現課文,學生更加容易進入情境,體會課文的內涵,五六年級中新增的Robin 、Pedro和爺爺等讓人物更加飽滿,可以讓學生模仿機器人Robin 和爺爺說話的語氣強調,并結合動作使表演更加生動有趣。
四、利用語境評價法反思教學
有了語境教學法的指導,教師上完課之后,可以總結對話任務前后的語境利用情況,總結成功和失敗之處,積極改進。在備課,備學生方面多下功夫,思考如何聯系社會背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個體差異創設有效的情景讓學生融入其中,激活舊知,展開積極思維;如何捕捉現場的有利因素、以及如何置換師生的角色讓學生開展針對性的語言交流,并根據課型的差異做到真正開展多維度的交流,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內化知識,學會用語言做事。
參考文獻:
[1]孔凡成. 語境教學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孔凡成.語境教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J].語文建設,2014.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江慶(1982-),安徽人,研究生,現任教于浙江省金華武義縣三角店小學。